APP下载

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指瑕

2016-04-13曹国安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音位蕴涵音素

曹国安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岑运强主编《语言学概论》指瑕

曹国安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 惠州 516007)

岑运强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四版)中有一些问题,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为各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共性问题,或为此教材的个性问题。指出这些问题以资编者解决之,并与方家讨论。

岑运强;《语言学概论》;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

岑运强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四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见封面)。然而其中有一些问题,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为各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共性问题(如对重位、时位的讲解),或为此教材的个性问题(如对句义的讲解)。无论怎样,均不可忽视,因为它们皆贻弊于学术和学生。这些问题尚无人指出,今指出来以资编者解决之,并与方家讨论。

一、总论和语音问题

(一)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1]29

实为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如:“我们爱祖国”中的“我们、爱、祖国”三个语言符号相组合,其关系为组合关系。“我们”可换成“你们、他们”等,则“我们、你们、他们”等语言符号相聚合,其关系为聚合关系。语言符号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并非语言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故不能把前者说成后者。

(二)语音的物理特性[1]46-51

“特性”是某人或某事物特有的性质(《现代汉语词典》)。物理性并非语音的特性,而是一切声音的共性,教材也说这是“语音和其他一切声音”“共同的地方[1]46-51”。其实,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也都不是人类语音的特性。动物的叫声皆有生理性,反映其心理时还有心理性。群居动物的语音(用口发出、传递意义者)不但有生理性、心理性,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性,因为其与意义的结合受制于动物社会。只不过若说生理、心理、社会特指人的生理、人的心理、人类社会,则可云生理性、心理性、社会性是人类语音的特性。纵然如此,也有物理性不是语音的特性。应统称“性”或“性质”。

(三)以人感知声音的过程说明语音的心理性[1]50

所讲离题。所讲说明“人感知声音”具有生理性和物理性(声音从外耳→中耳→内耳……直至被感知的过程具有生理性和物理性),顶多还说明人感知声音具有心理性。而人感知声音具有心理性,不能说明声音具有心理性,如:人感知雷声具有心理性,不能说明雷声具有心理性。同样,人感知语音具有心理性,不能说明语音具有心理性。且教材之言“语音的心理特性是对语音生理特性与物理特性的感知”[1]是错的。其意为:心理特性是(人)对生理特性与物理特性的感知。简言之,心理性是感知。这违背逻辑,因为心理性是性质,而感知是知觉,性质并非知觉,故心理性不可能“是”感知,感知也不可能“是”心理性。只能说感知“具有”心理性。而人感知语音具有心理性,不能说明语音具有心理性,因为感知语音并非语音。倒是言语的编码过程能说明语音具有心理性,因为语音是说话者进行言语编码时所要想的,故而具有心理性。

(四)对八个基本元音的描写[1]53

皆不完整。完整描写音素,理应全面说明某音素是什么“音”,而不应只说明其一些“特征”。如描写[p]应说:双唇、不送气、清、塞音,而不应说:不送气、清、塞。同样,描写[i]应说:舌面、高、前、不圆唇元音,而不应说:高、前、不圆唇。余类推。

(五)把舌尖元音分为舌尖前元音、舌尖后元音和卷舌元音[1]53

这意味着把卷舌元音归入舌尖元音。“卷舌元音是

舌面、舌尖同时起作用”的元音,因而既不是舌面元音,也不是舌尖元音,故不应归入舌尖元音。若说舌尖起了作用,可把它归入舌尖元音,那照这么说也可把它归入舌面元音。卷舌元音理应为舌面元音、舌尖元音之外的第三类元音,有人正是这样讲的[2]49。

(六)发鼻音时“气流从鼻腔和口腔同时流出”[1]54

发鼻音的本音时气流只从鼻腔流出。即便是发鼻音的呼读音,气流也不是从鼻腔和口腔同时流出,而是先后流出。“软腭和小舌下垂,口腔阻塞,气流只能从鼻腔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作鼻音。如果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共鸣,就叫作鼻化音(也叫半鼻音或口鼻音)[2]19”。鼻音不是鼻化音。

(七)边音是口腔之间的通道堵住,气流从两边或一边出来而发出的音[1]54

“口腔之间”在哪里?人无两口腔,怎有口腔之间?“两边或一边”是什么的两边或一边?言之不明。应说“口腔中间”、“舌的两边或一边”。

(八)送气符号可在符号右上方用h和反逗号表示[1]55

不是用二者,而是用其中之一,如[ph]或[p‘]。应改“和”为“或”。此外,在什么符号的右上方如此表示?应说主符号,如[ph]这个国际音标中的p为主符号。

(九)韵母ɑ、o、uo的严式国际音标分别为[a,A,ɑ,æ,ɐ]、[o,ɔ]、[uə][1]56

1.在[a,A,ɑ,æ,ɐ]中,除了[A],另4个都不对。韵母ɑ是一个“单元音韵母”,而不只是一个“拼音字母”,因此它并不包括其他韵母中的这一字母,如韵母ɑi、ɑo、iɑn中的ɑ。给韵母ɑ注严式国际音标,无论何时都无[a,ɑ,æ,ɐ]之一的写法。不能扯到ɑi、ɑo、iɑn等去,其中的ɑ不是韵母。2.在[o,ɔ]中,除了[o],另一个不对,道理同上。3.韵母uo中的o,其音不是[ə],而是[oc][2]102。若把uo发成[uə],则“多、拖、罗、扩、所”等的尾音都成了[ə],显然不对,依据:《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下称《纲要》)相关音频。有的人把“说、国”等中的uo发成[uə],同样不对。

(十)[pa51]、[pA51]、[pɑ51]、[pæ51]、[pɐ51]都是“爸”的意思[1]57

这些音所表达的未必是“爸”的意思,也可以是“坝、霸”等的意思。应在“是”前加“可以”。

(十一)划分与归并音质音位[1]58

此话意为对音质音位进行划分与归并,而实际却是对音素进行划分与归并,即把不应归入同一音位的音素划分开来,而把应归入同一音位的音素归并起来。应说“把音素归并为音质音位”。

(十二)[A]只出现在辅音后面或单独出现[1]58

[A]也出现在元音后面,如iɑ[iA]、uɑ[uA]。当iɑ、uɑ自成音节而写作yɑ、wɑ时,若按[jA]、[wA]/[ʋA]的标音来看,[A]还出现在半元音后面。

(十三)[ɐ]只出现在儿化音之前[1]58

1.[ɐ]也出现在非儿化音之中,如在èr[ɐr51]中,为其基础。[ɐr51]中的[ɐr]与儿化音中的[ɐʴ]相同,如“小孩儿[xɐʴ35]”中的[ɐʴ]实为[ɐr][2]96。既然可把儿化音中的[ɐ]视为音素,那也可把[ɐr51]中的[ɐ]视为音素。2.不能说[ɐ]出现在儿化音之“前”,如不能说[xɐʴ35]中的[ɐ]出现在“ʴ”这个儿化音之前,因为“ʴ”并非儿化音。儿化音是儿化了的音,实指儿化韵的音,如[xɐʴ35]中的[ɐʴ]。可见,[ɐ]不是出现在儿化音之“前”,而是出现在儿化音之“中”。

(十四)[a]只出现在[i]或[n]之前;[A]只出现在辅音后面或单独出现;[ɑ]只出现在[u]或[η]之前;[æ]只出现在[i]和[n]之间或[y]和[n]之间;[ɐ]只出现在儿化音之前[1]58

1.四个“或”都用错了。既买苹果又买梨,不能说买苹果或梨。而[a]、[A]、[ɑ]、[æ]的出现情况是既如何又如何。2.说[a]出现在[n]之前,不准确,因为没排除例外:iɑn、üɑn也存在[n]之前,但[a]不出现在其中的[n]之前。3.对[A]出现位置的解说有遗漏(见上文);4.对[ɐ]出现位置的解说有遗漏和错误(见上文);改正错误,说[ɐ]出现在儿化音之中,仍不准确,因为也没排除例外:它不出现在ɑ、iɑ等8个韵母的儿化音之中。儿化时,ɑ、iɑ、uɑ之ɑ为[A],ɑo、iɑo之ɑ为[ɑ],ɑnɡ、iɑnɡ、uɑnɡ之ɑ为[ã][2]95-96。5.这种讲法较差,因为这样讲要很准确,必不简明,如说:[a]只出现在[i]、[n](不含iɑn、üɑn中的[n])之前;[A]只出现在辅音和元音[i]、[u](不含iɑn、uɑn中的[i]、[u])后面,并单独出现,当iɑ、uɑ自成音节而写作yɑ、wɑ时,若按[jA]、[wA]/[ʋA]的标音来看,[A]还出现在半元音后面……(余略)不如说:[a]只出现在ɑi、uɑi、ɑn、uɑn中;[A]只出现在ɑ、iɑ、uɑ中;[ɑ]只出现在ɑo、iɑo、ɑnɡ、iɑnɡ、uɑnɡ中;[æ]只出现在iɑn、üɑn中;[ɐ]只出现在ɑi、uɑi、ɑn、uɑn、iɑn、üɑn的儿化音和“èr”音中。另,此页[xuɐʴ55](花儿)和第53页“把儿”[pɐʴ51]中的[ɐ]当改为[A],理由见上。

(十五)对重位的讲解[1]59

三层讲解皆不当。其一,“例如俄语зaM'ok是‘锁’的意思,如果把重音移到前面'зaMok,便是‘城堡’的意

思了。再如英语的instinct[ins'tiŋkt]是‘充满的’的意思,把重音移到前面['instiŋkt]就成了‘本能’的意思了[1]59”。以重音位置移动区别意义来讲解重位,意为这种重音的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是重位。然而,其音强特征如何构成重位?其他重音和非重音的音强特征就不构成重位吗?重位属于非音质音位,而非音质音位犹如音质音位,实为音域。

“由于人在发音时嘴张开的程度、舌头的位置不可能做到绝对一样,所以每一次发音都是不同的音素,人类发出的音素可以说是无穷的。从发音与发出无穷的音这一点上说,音素是言语的。当然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给他们一一命名,因为一个音素符号实际上代表了一个范围的音素,即音域,而不是音点[1]52。”也就是说,用一个音素符号标记的一个所谓的音素,实际上是一个音域,可称一些微音素的聚合体。而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如果几个音素既发音相似,又无区别意义(区别词或语素)的作用,那就能归并起来,形成一个大的音域(音素的聚合体),成为一个音质音位(多音素音位)。若某音素没有能与之归并者,则该音素以其较小的音域(微音素的聚合体)也成为一个音质音位(单音素音位)。可见,音质音位实为音素方面的大小音域。

言语中音(音素、音节)的高低、轻重、长短特征也有音域。由于人发某一音(如ā)时对它的高低、轻重、长短的把握难以做到每人、每次绝对一样,因此不同人发出的、同一人前后发出的,往往是高低、轻重、长短非绝对相同的音。这使得每一个音在高低、轻重、长短方面皆有一定的相对范围。此外,语流音变可能给音带来高低、轻重、长短方面的变化,从而使音在这些方面也有相对范围。而在一定范围内的高低、轻重、长短特征分别归并起来,形成或大或小的音域,这就是非音质音位。可见,非音质音位实为非音素方面的大小音域,确切地说,是音的特征归成的类。

重位是音的轻重特征归成的类,即某音或某类音在音强方面的一定范围内(不区别意义或不影响相似度)的多种差异音归为一类,成为一个重位。如“大意”表示“大的意思”时“意”要重读,但由于人发此音时对重度的把握难以做到每人、每次绝对一样,即存在差异,因此它有多种差异音,如10分重、9.9分重、9.8分重的音等,归为一类,便是它重读的重位。同样,“大意”表示“疏忽”时“意”要轻读,但由于人发此音时对轻度的把握也难以做到每人、每次绝对一样,因此它也有多种差异音,如10分轻、9.9分轻、9.8分轻的音等,归为一类,便是它轻读的重位(轻位)。又如“大衣”的“衣”要重读,但因人的发音差异而有多种差异音,归为一类,便是它的重位。“衣”无轻声读法,故无轻读的重位。可见,重位是音强方面一定范围内(说明见上)的差异音归成的类,即这些差异音的聚合体。别义的重音、其他重音和非重音皆有重位,因为它们都有音强方面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如何解释重音位置移动区别意义?以instinct为例,当重音位置在后时,['tiŋkt]为重读音节,它因人的发音差异而有多种差异音,形成它重读的重位;[ins]为非重读音节,也因人的发音差异而有多种差异音,形成它不重读的重位。当重音位置前移时,二者的重位发生相反的变化。这说明,重音位置移动导致相关音节的重位发生变化,故而别义。

其二,“汉语普通话里轻重音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意义的变化,如‘火烧’、‘大麻子’、‘大爷’……轻重音不同,意义也有所不同(有人认为是轻音问题,也叫轻位)[1]”。以轻重音区别意义来讲解重位,意为这种轻重音的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是重位。然而,其音强特征如何构成重位?其他轻重音和非轻重音的音强特征就不构成重位吗?别义的轻重音、其他轻重音和非轻重音皆有重位,因为它们都有音强方面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如何解释轻重音的变化区别意义?这些例子如同上面的“大意”。“火烧、大麻子、大爷”的“烧、子、爷”,重读时有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形成重读的重位,轻读时也有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形成轻读的重位(轻位)。重音、轻音各有重位,即各有音强方面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重位不同,故而别义。

其三,“假如把某重位典型变体的轻重对比定为1:2,那么,1:1.8、1:1.9、0.9:2……都是一般变体[1]”。重位是音强方面的差异音归成的类,其变体是各个差异音。各差异音有具体的重度或轻度,一般没有轻重对比,差异音之间才有轻重对比。虽然从音段方面来看,有的差异音在段内也有音强变化(如先弱后强、先强后弱、前后弱中间强),但有的差异音在段内没有音强的变化,如音段极短时没有,长时也不一定有。况且,前后弱中间强时,轻重对比也非两个数之比。重位的典型变体应是:一个重位所包括的多个差异音中的那个典型音。其他音则是一般变体。假如把一个重位的范围设为轻至1度重至2度,那么1-2度便是该重位的范围。此范围内的音都是该重位的变体,如1度、1.1度、1.9度、2度的音。而若以其中的1.5度的音为典型变体,则其他音都是一般变体。

(十六)对时位的讲解[1]60

两层讲解皆不当。其一,“例如广州话的[ka:i1]

(街)和[kai1](鸡)、[ka:u3](教)和[kau3](救),拉萨话的[la:](麝)和[la](工钱),勉语的[fa:i](沙子)和[fai](西)都是靠长短音区别意义的[1]”。以长短音区别意义来讲解时位,意为这种长短音的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是时位。然而,其音长特征如何构成时位?其他长短音和非长短音的音长特征就不构成时位吗?像重位一样,时位是音的长短特征归成的类,即某音或某类音在音长方面的一定范围内(不区别意义或不影响相似度)的多种差异音归为一类,成为一个时位。如“奇才”的“才”要长读,但由于人发此音时对长度的把握难以做到每人、每次绝对一样,因此它有多种差异音,如10分长、9.9分长、9.8分长的音等,归为一类,便是它长读的时位。“秀才”的“才”要短读,但也因人的发音差异而有多种差异音,归为一类,便是它短读的时位。可见,时位是音长方面一定范围内(说明见上)的差异音归成的类,即这些差异音的聚合体。别义的长短音、其他长短音和非长短音皆有时位,因为它们都有音长方面一定范围内的差异音。如何解释长短音区别意义?广州话里的[ka:i1]和[kai1]以长短音别义,是因为[a:]和[a]各有时位。[a:]的时长有一定范围,因为人发此音时对长度的把握有差异,于是它有多种差异音,形成[a:]的时位。同样,[a]也有多种差异音,形成[a]的时位。二者的时位不同,故而别义。其他长短音别义的例子,都是这个道理。有的长短音的区别兼有元音性质的不同,如英语的beat[bi:t]、bit[bIt]中的[i:]和[I][3]85。实际上,[i:]和[I]各有时位,且舌面高度不同,故二者别义不是单凭时位。

其二,“假如把某时位典型变体的长短对比定为2:1,那么,1.9:1、2:0.9……都是一般变体[1]”,时位是音长方面的差异音归成的类,其变体是各个差异音。各差异音只有具体的长短度,不可能有长短对比。长短对比是音与音之间的事,而各差异音分别为一个音,故无长短对比。时位的典型变体应是:一个时位所包括的多个差异音中的那个典型音。其他音则是一般变体。假如把一个时位的范围设为短至1度长至2度,那么1-2度便是该时位的范围。此范围内的音都是该时位的变体,如1度、1.1度、1.9度、2度的音。而若以其中的1.5度的音为典型变体,则其他音都是一般变体。

(十七)复辅音音节如глaз[ɡlas]、strand[strænd][1]63

“复辅音音节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组成的音节[1]”。глaз、strand并非由几个辅音组成的音节,其中都有元音,只是分别含复辅音罢了。

(十八)普通话中的[liæn35məŋ5](联盟)读作[liæm35məŋ35][1]65

普通话中的音变有些只是可能的,并非必然的,不应把可能当必然。“联盟”中“联”的韵尾不变是可以的,且才是规范的(依据《纲要》相关音频)。理论上,韵尾n在声母b、p、m和ɡ、k、h之前快读时可因逆同化而分别变为m(如“谈判”)、nɡ(如“安康”)。但不能说要这样读,因为慢读时这样读是错的,快读时这样读虽有可能,但不是必需的。应在“读”前加“快读时可”。习题中说“辛苦、粉笔”“快读是”什么音,也不对,应说“快读时可以是”。

(十九)豆腐[təu51fu214]→[tou51f][1]66

“豆腐”本就是轻声词,故前面214的调值标错了。“豆”的韵母音未变,故前用严式音标后用宽式音标,不对。“腐”中的元音u只是可能脱落,并非必然、必须脱落(依据《纲要》相关音频)。习题中对“豆腐”音变的说法,同样不对。

(二十)汉语普通话轻声音节的音会发生弱化,如元音向中、央元音靠拢,复元音变成单元音,浊化,声调失去调值等[1]66

未说明什么元音向中、央元音靠拢,什么音浊化,声调失去什么调值。除声调的变化外,其他变化都不一定(依据《纲要》相关音频)。应说:非中、央元音可能向中、央元音靠拢,复元音可能变成单元音,声母清辅音可能浊化,声调失去原调值,变为轻声的调值。

(二十一)汉语普通话中的语气词‘啊[A]’跟前面音节连读时,会增加一个和前面音节尾音同部位的辅音[1]66

“啊”的连读音有6种:yɑ、wɑ、nɑ、nɡɑ、rɑ、[zA]。yɑ、wɑ中所增加的y、w([i,u],或作[j,w/ʋ])并非辅音,按[i,u]看是元音,按[j,w/ʋ]看是半元音。半元音虽被列入辅音表,但并非全辅音,因其一半是元音。且yɑ是“啊”在ɑ、o、e、ê、i、ü后的读音,而yɑ中所增加的音并不与ɑ、o、e、ê同部位(舌位)。应改“和前面音节尾音同部位的辅音”为“音素”。

(二十二)[‘t]的描写方法是[1]71

1.此空当填“舌尖中、送气、清、塞音”,但这不是[t‘]的“描写方法”,而是对[‘t]的“描写”。描写并非描写方法。应删除各“方法”,并在各音素前加“对”。2.以为英语中有[t∫],不对。英语中无[t∫],chain、beach等单词中的ch实为[t‘∫]。词典和教材标为[t∫],只是以[t∫]标记[t‘∫]罢了。

(二十三)句中的元音是几个音位,(四个辅音)“它们是几个音位”[1]72

音素不是音位,而是音位的成员(变体)。音质音位有的包括多个音素,有的只包括一个音素。可见,元音、辅音皆属于音位,而不是音位。应改“是”为“属于”。

二、语义问题

(二十四)词义是词汇意义的简称[1]77

词义指词的意义,包括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故词义不可能是词汇意义的简称。虚词没有词汇意义,莫非虚词就没有词义?有人说:“词的意义可以分成两类。表示语法关系的意义叫语法意义……而我们通常说的‘词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它是语义研究的基础”[4]122这话才对。

(二十五)把主题意义归入词义的类型[1]77-79

主题意义不属于词义。教材说“改变句子的句法结构或词序,就能改变句子的主题意义[1]”,可见,主题意义是句子的意义。

(二十六)“义素分析”仅见于题中[1]80-81

题为“义位、义素及义素分析”,下面却没讲义素分析。虽于后面重立标题“义素分析”并予讲解,但后面所讲只是特定情况下(语义场中)的义素分析,实为“义素比较分析”,并非一般的义素分析。一般的义素分析是对义项的合理切分,无比较,如把“男人”(rén)(单义词)的唯一义项切分为:[+男性+成年+人]。以“义素比较分析”代替“义素分析”,不对。

(二十七)对句义的讲解[1]87-89

所讲都不是句义(抽象的句义)。教材在“句义”之下打出这样两个标题: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关系、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关系。而1.两题之下所讲并非句义,2.两题所指也非句义,况且3.两题皆不当。

先说1。第一个标题之下讲的是话题与述题的聚合类、谓词与述项的聚合类。前者实为多个句子的话题的聚合、述题的聚合,后者实为多个句子的谓词的聚合、述项的聚合。话题、述题、谓词、述项都只是句义结构模式中的成员,即句义的构件,并非句义。因此,话题聚合类、述题聚合类等只是句义构件的聚合类,而非句义。第二个标题之下讲的是施事格、受事格等格。这些格实为句中的名词性词语按表示什么分出的类型,也只是句义的构件,并非句义。且教材把这些格都视为述项的变化,说“述项在谓词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的格变化[1]”,也不对,因为述项只有三种:述项1、述项2、述项3,而“工具格、方位格、时间格”不属于这三种述项。那什么才是句义呢?句义结构模式(属于“语义框架”,可称“句义框架”)才是句义,即句义是句子在语义方面的结构模式。单句的句义,从话题与述题的角度看,有三种:a.有话题和述题,如:自学考试好。b.只有话题,如:你这个人!c.只有述题,如:走吧。从谓词与述项的角度看有五种:a.有述项1和谓词,如:自学考试好。b.有述项1、谓词和述项2,如:鸣鸣在看报。c.有述项1、谓词、述项2和述项3,如:妈妈给莲莲一本书。d.只有述项1,如:你!e.只有谓词,如:好!复句也应有句义结构模式(此略)。讲句义,应讲模式。

再说2。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关系,指句义结构模式相聚合的关系。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关系,指句义结构模式相组合的关系。而句义结构模式相聚合、相组合的关系是句义之间的“关系”,非句义。

最后说3。两题皆不当,因皆题不对文。前者之下所讲并非句义结构模式与句义结构模式的聚合,而是话题与话题的聚合等。后者之下所讲并非句义结构模式与句义结构模式的组合,而是一些格。

(二十八)把相当于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的述项分别称为述项2、述项3[1]87

实际相反,如“妈妈给莲莲一本书”中的“莲莲、一本书”分别是间接宾语、直接宾语,分别称为述项2、述项3。

(二十九)“预设”和“蕴涵”是两种语义推断[1]93

它们并非语义推断。预设、预设义、预设义推断,三者有别。蕴涵、蕴涵义、蕴涵义推断,三者也有别。预设本是一种动作,预设义是一种语义,预设义推断才是一种语义推断。某人说某句话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某个或某几个意思预设进去了,因而那句话包含所预设的意思,是为预设义。如:“她在家里给客人做饭。”说话人把“她家有客人”之意预设进这句话了,因而这句话包含这个预设义。别人从这句话中推断出“她家有客人”这个预设义,是为预设义推断。语言学中的“预设”一词有名动两用。其名词之用实指“预设义”,如有人说“他有哥哥”是“他哥哥昨天回来了”的预设[4]148,即前者是后者所包含的预设义,有人则直说“预设也是话语自身表达的意义[5]169”。其动词之用则指“包含某预设义”。“A预设B”指A包含B这个预设义(B预设于A),如有人说“他知道小王来了”预设“小王来了”[3]268,即前者包含后者这个预设义。无论哪种用法,“预设”都不是一种语义推断。

同样,蕴涵本是一种动作,蕴涵义是一种语义,蕴涵义推断才是一种语义推断。由于某句话中有下位概念,因此那句话蕴涵用其上位概念的意思,是为蕴涵

义。如:“他在打篮球。”其中有一个下位概念“篮球”,因而这句话蕴涵一个用其上位概念“球”的意思:他在打球。这个意思便是这句话的蕴涵义。别人从这句话中推断出“他在打球”这个蕴涵义,是为蕴涵义推断。语言学中的“蕴涵”(或作“蕴含”)一词也有名动两用。其名词之用实指“蕴涵义”,如有人说“蕴含是句子的断言部分表达的意义[5]169”。其动词之用则指“包含某蕴涵义”。“A蕴涵B”指A包含B这个蕴涵义(B蕴涵于A),如教材说“具有下位概念的句子蕴涵有上位概念的句子”[1],即前者包含后者这样的蕴涵义。无论哪种用法,“蕴涵”也都不是一种语义推断。

教材上的小标题“预设”和“蕴涵”都错了。二者之下的讲解也混淆了概念,应分别说:预设义是说话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预设于句中的意思(信息),是说某句话的前提。预设义推断则是对预设义的推断,即根据有关常识或根据句子的内容把预设义推断出来。例如:A.他家阳台上的那盆玫瑰花开了。可推断出其中的预设义:B.他家有阳台;C.阳台上有玫瑰花。B、C是A的前提,也是A所包含的预设义……蕴涵义是句子因下位概念而蕴涵的用其上位概念的意思。蕴涵义推断则是对蕴涵义的推断,即根据句中的下位概念把蕴涵义推断出来。例如:A.我打碎了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其中“他家的高脚玻璃杯”是下位概念(高脚玻璃杯可按谁家的分为:自家的~、他家的~),“高脚玻璃杯”是其上位概念。而“高脚玻璃杯”也是下位概念,“玻璃杯”是其上位概念。“玻璃杯”也是下位概念,“杯子”是其上位概念。故而可推断出A的三层蕴涵义:B.他打碎了一个高脚玻璃杯;C.他打碎了一个玻璃杯;D.他打碎了一个杯子。(教材未提BC)补教材所缺:有预设义的句子,若含下位概念,也有蕴涵义,如“他家阳台上的那盆玫瑰花开了”含下位概念“玫瑰花”,因而有蕴涵义“他家阳台上的那盆花开了”。有蕴涵义的句子,若含前提,也有预设义,如“我打碎了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含前提“他家有高脚玻璃杯”,这是其预设义。

(三十)句子B预设句子A等[1]93

“如果句子B预设句子A,则否定句子B时,句子A仍然是真实的。如果句子B蕴涵句子A,则否定句子B时,句子A可真可假。[1]”此说讲反了AB关系,实际为AB调换之况。如:A.我看见了小孙。B.有个叫小孙的人。A预设B,即A包含B这个预设义(B预设于A)。否定A,说“我没有看见小孙”,并不影响“有个叫小孙的人”,即B仍是真的。又如:A.我打碎了一个他家的高脚玻璃杯。B.我打碎了一个杯子(A的蕴涵义之一)。A蕴涵B,即A包含B这个蕴涵义(B蕴涵于A)。否定A,B受影响或不受影响,即B或假或真(详教材)。

三、词汇和语法问题

(三十一)语素“必须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1]105

成词语素能独立成词,不必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不成词语素才必须与其他语素一起组合成词。应限定为“不成词语素”,或说“有的语素”。

(三十二)根据语素在构词中的能力,可以把语素分为自由语素、不自由(黏着)语素[1]107

自由语素和不自由语素的划分依据是能否单说,能单说的为自由语素,否则为不自由语素。成词语素中有的能单说(如“书、好”),有的不能单说(如虚词“了、吗”所包含的语素)。不成词语素皆不能单说。故成词语素中能单说的为自由语素,其中不能单说的和所有不成词语素皆为不自由语素。而单说是“用词”问题,不是“构词”问题。应改“在构词中的能力”为“能否单说”。此外,正因单说是用词问题,而语素并非词,只是词内成员,故从单说角度给语素分类,其实不当。

(三十三)根据组合关系可把词组分为陈述、支配、修饰、平行、补充五种关系[1]149

根据关系给词组分类,结果不应是“五种关系”,而应是“五种关系的词组”,分别为:主谓词组、动宾词组、偏正词组、联合词组、中补词组。

(三十四)英语的名词不分阳性、阴性与中性[1]151

有分的,如:male(阳)与female(阴),boy(阳)与girl(阴),bull(阳)与cow(阴),cock(阳)与hen(阴),horse(中)与mare(阴),tiger(中)与tigress(阴),actor(中)与actress(阴)。有人说:有的例子没有词形变化,纯粹靠词汇手段表示不同意义。手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表示了阳性、阴性或中性。

(三十五)汉语没有性的范畴,即没有用词尾或词形变化表现的语法上的性别观念种类[1]151

词有语法意义,“任何比词大的语法单位如词组和句子也都有语法意义”,“把语法意义进一步综合与概括所形成的意义类别就叫语法范畴[1]150”。因此,语法范畴可以有词组的、句子的,并不限于词的,更不限于词形的。有人说:语法范畴是由词形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类或聚合。这是狭隘的理解。性的范畴指性这类语法意义。只要某语言里存在性的语法意义(表示阳性、阴性或中性),该语言便有性的范畴,无须论用什么形式表现。把性的范畴限定为词尾或词形变化所表现的语法意义,也是狭隘的理解。“语法意义通常离不

开词汇意义”。性的语法意义源于包含性义的词汇意义。一个词汇意义包含性义的词会同时具有性的语法意义,因为既然它的词汇意义包含性义,那它就会表示性。汉语中的“男人、女人、人,男方、女方,男家、女家,男声、女声,公鸡、母鸡、鸡,雄蕊、雌蕊、花蕊”等词既有包含性义的词汇意义,又有性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阳性、阴性或中性),这是事实。不仅如此,而且“公河马、母河马,男衬衣、女衬衣,男式皮鞋、女式皮鞋”等词组也有性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阳性、阴性),这也是事实。可见,汉语有性的范畴。囿于狭隘理解,罔顾语言事实,是不对的。

(三十六)把词序、语调、虚词编入词法手段[1]153-154

在词法一节中讲语法手段,所讲应为词法手段。而词序、语调、虚词并非词法手段,因为它们表达的不是词法意义。词序表达的是句法意义,如“我请他”的词序既表达句法意义中的显性意义(“我/请他”的陈述关系、“请/他”的支配关系),又表达句法意义中的隐性意义(“我/请他”的施事与动作的关系、“请/他”的动作与受事的关系)。语调或以句调(非“声调”)“表达说话人的不同态度”,或以逻辑重音表达句子“不同的强调义”,或以停顿“区别句义[1]”,所表都属句法意义。虚词“在句法组合中表达不同的语法关系[1]”,所表也属句法意义。应把它们编入句法手段。虽然教材说了“除了词序和语调外,大都可归入词法的范围[1]”,但未指明它们的归属,原因是教材未设句的语法范畴和语法手段,故无法为它们找到归属。

(三十七)直接成分分析法一般分析到词为止,但也可以分析(到)更小的语素[1]158

此话在教材上是就分析句子(单句)而言的,不对。虽有美国人这样做,但其做法并不合理,不应简单拿来。分析合成词、分析短语、分析句子不可混同。三者的目的不同,止步之时也应不同。三者的目的分别为:揭示合成词如何由语素构成或层层构成,揭示短语如何由词构成或层层构成,揭示句子如何由句子成分构成或层层构成。故分析三者应分别到语素、词、句子成分为止。分析句子如果到词为止,那么遇到句中的联合短语、同位短语、介词短语、量词短语、助词短语等时也要分析,而结果却非句子成分,这不合乎分析句子的目的;如果到语素为止,结果更不是句子成分,更不合乎分析句子的目的。至于如何到句子成分为止,则需确定哪些成分的内部成分还算句子成分,哪些不算。另,1.由于分析句子的目的如上,因此对句子进行层次分析时应注明句子成分,否则达不到目的。教材上的分析未注明句子成分,不对。2.列出句子时不能丢掉句尾标点符号,否则所列不是句子。教材上的例子后无句号,亦不对。

综上所述,岑先生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四版)中有不少问题。有问题,当解决。

[1]岑运强.语言学概论[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上册[M].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9-103.

[3]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85-268.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148.

[5]王红旗.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9.

【责任编辑:赵佳丽】

Problems in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Mainly Edited by Cen Yunqiang

CAO Guo-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Media,Huizhou University,Huizhou 516007,Guangdong China)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the fourth edition)mainly edited by Cen Yunqiang.Some problems are big,some are small;some serious,some mild.Some problems ar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various kinds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and some are unique in this book.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se problems,in order to help the editors solve them and discuss them with other linguists.

Cen Yunqiang;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s;phonetics;semantics;vocabulary and grammar

H03

A

1671-5934(2016)05-0084-07

2016-05-23

曹国安(1963-),男,湖南永兴人,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汉语。

猜你喜欢

音位蕴涵音素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Starter Units 1-3 STEP BY STEP 随堂通
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的哲学思想
依托绘本课程,培养学生英语音素意识
满语方言中的音位变换现象
小学英语课堂中音素意识与自然拼读整合训练的探索
我的超级老爸
❷不定冠词a与an
多重模糊蕴涵与生成模糊蕴涵的新方法
关于Fuzzy蕴涵代数的模糊MP滤子
关于《语言学纲要》中第三章《语音》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