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与培养研究
2016-03-28陈名巧邓佳丽
陈名巧,邓佳丽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
高校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与培养研究
陈名巧,邓佳丽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马鞍山24300)
摘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使高校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引导与培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培养高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培养高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对策与建议,以期培养高校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亲社会行为;引导与培养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1].它是指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在内的一切对社会有积极作用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2].亲社会性行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大量的研究证明,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在个体社会活动中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后天的培养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通过实践的引导培养是可以满满得到改善的.在高校教学中,以体育教学为媒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亲社会性教育内容,把大学生亲社会性意识和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慢慢地渗透到高校教学工作来,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体育教育成为亲社会行为培养的教育,引导和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增强体教亲社会性培养功能.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设置亲社会性的体育课程,在体育课堂及体育锻炼中,实现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亲社会性行为意识的形成,让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前,树立良好行为品质,加速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1 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的必要性
1.1当代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堪忧
(1)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凸显,打架斗殴、偷窃、抢劫、赌博等违法行为逐年增加,甚至故意伤、故意杀人也时有报道,吸毒卖淫等行为对社会产生恶劣影响.(2)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许多大学生贪图享乐,只知道吃好喝好穿好,衣服要穿名牌,手机要用苹果6S,追求名牌不思进取,拜金成风,不知道孝顺父母.迟到旷课、睡懒觉、通宵游戏、抽烟喝酒任意而为.自私自利,凡是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感受.(3)不关心国家大事.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不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对国家大事不关心,对国家发展动态不关注,对中华传统文化和节日不感冒,对国外的情人节圣诞节却情有独钟,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这样的大学生就算学富五车,对我们的社会、对我们的祖国又能有多大的贡献?(4)没有社会公德心,遇到见义勇为等可歌可泣的社会事件时,很多大学生不会感动,表现冷漠,遇到求助者,很多大学生不是慷慨解囊,而是冷漠走开.(5)大学生不良社会行为增加,心理问题加剧.大学生心理疾病日益增加,由此产生的异常行为对大学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经调查发现,高校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入亲社会行为内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对其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2增强亲社会行为引导及其培养是高体现来改革的迫切需求
体育教育改革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爱好,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及发展,亲社会行为引导及其培养体现了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应淡化竞技化运动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呆板单一的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而抵制.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在上工作岗位后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激情和热情,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了.高校体育改革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差异与需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行为活动能力体现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最终宗旨,在体育教学中设置亲社会性行为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 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的可行性
2.1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的引导及培养体现了教学理念
(1)加强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体现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即在教学中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相互保护帮助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其健康发展.在体育新课标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体育运动为媒介,对学生班级体育行为活动进行积极引导,不断地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全面发展.(2)在体育学中培养和引导学生亲社会行为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育课程改革注重体育课程资源的改革与创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区别,根据个体的实际需求因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个体的体育锻炼需求.加强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引导即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进而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3)加强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体现了终身体育的理念.在体育教学中,不仅仅把体育教学当成简单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而是在班级这个小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媒介,在运动锻炼的过程中培养其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亲社会性行为能力,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中,通过合作及互帮互助能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增强运动的兴趣,才能使运动锻炼长期持久地坚持下去并变成一种乐趣,最终使终身体育得以实现.
2.2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的引导及培养体现了教育目标
体育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个方面.由此可知:体育教学目标应在掌握体育技能,学会锻炼方法外,并与认知、情感目标构成有机联系的目标体系.在这个目标体系中除技能目标外,与认知、情感目标相对应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目标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在体育教学中灌输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意识和理念,通过合作、分享以及互帮互助,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和练习中的自信心,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自尊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全面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学会谦让、分享,能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和集体,正确对待得失、成败、集体与个人、竞争与合作、顺境与逆境.培养优良的道德与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2.3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的引导及培养是体育教学内容组成部分
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亲社会性体育教育内容,旨在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培养大学生适应现今激烈的社会环境,敢打敢拼、吃苦耐劳、力争上游的拼搏精神.高校亲社会性体育教育内容,以亲社会性体育教学项目为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实践活动,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强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运动激情,增加主动参加集体体育实践活动的意愿,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并将具有团结互助、分享合作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主打教学内容,完全符合高等体育教学内容的要求,因而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3 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3.1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应凸现于教学理念当中
高校体育教育理念:健康第一,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标,健康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全方面的健康,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体现了体育健康教育理念,是对健康第一理念的落实和发展,因此高校体育可以树立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亲社会性,改善高校大学生不良社会行为现状,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增强体魄,发展体能,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形成团结合作利己利人的集体协作观念,促进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3.2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应体现于教学目标当中
体育教学目标是指体育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达到的预期教学结果和期望,体育教学目标分为终极教学目标和实践教学目标,不管是终极目标还是实践目标都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体育人、促进学生健康的宗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培养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竞争的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亲社会行为能力.
3.3亲社会行为在高校体教中引导及培养应制定有力的教学内容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科学化设置亲社会性体育教学内容.首先完善有关亲社会性教育的理论教学内容,如体育影响人类全面发展知识,体育运动中帮助保护增强人们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技能的相关基础知识,体育运动中合作、配合、分享遵规的实践与理论知识等,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其次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除落实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外,集体活动、竞赛等内容也应凸现出来.在教学中适当设置一些障碍、逆境,锻炼学生团结互助、配合的能力.比如跑时增加接力配合等方式跑的内容,在跳中增加克服障碍及互帮互助协调配合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要重视保护与帮助方法技巧的训练.在球类的教学中增加集体合作分享,并注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此外,多增加一些户外拓展实践活动和小游戏.总之,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合作、分享等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手部和腿部肌肉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他们的亲社会性行为.
4 结论
体育教学中加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适在其时.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树立亲社会性的体育教学理念,增加亲社会性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在提升自我业务能力的同时,教体育教师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其地域特色,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李丹.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19.
〔3〕寇或.如何评价青少年群体中的亲社会行为[J].教育科学,2005,21(l):41,43.
〔4〕傅纪良,丁芳盛.体育小群体教学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82-85.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101-02
收稿日期:2016-03-06
基金项目:安徽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QS20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