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2016-11-17李诗慧

现代交际 2016年7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

李诗慧

摘要:早期的儿童教育者往往是在内隐水平上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不是做出外显的特定干预措施。但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问题开始显露的时期,本干预研究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同时也能为理论研究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学前儿童;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7-0197-02

关于改善情绪情景识别的研究方法,Denham有效验证了学前儿童已拥有对他人情绪非自我中心和推理的能力,即情绪观点采择能力。[1]研究还发现: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与结构化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是显著相关的;认知观点采择能力与情绪识别显著相关;[2]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相关;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可以预测他们的社会理解能力。[3]

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在幼儿园阶段,即2岁到6岁这个时期,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正在发展,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水平和特点会影响到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和他们的社会交往,以及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因此,在这个阶段,幼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引导儿童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表达的健康发展,并注意采取适当的方法解决儿童情绪理解中的问题。此研究方案的目的正在于此,计划采用结构式、半结构式和自然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测量,对儿童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估;进而针对个体特点开展不同的游戏或训练活动;采用多形式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进行健康的情绪表达,以帮助个别儿童更好地融入群体体,也包括有助于这个年龄段儿童情绪识别或情绪表达能力的健康发展,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做准备。

一、目标

(1)测量幼儿园儿童的情绪观点采择能力,认知观点采择能力,自身的情绪表达及亲社会行为以及它们的发展变化。(2)通过团体游戏或活动来增进儿童的情绪表达和情绪理解能力。(3)教师通过适当的方法教给儿童有关情绪及情绪控制的知识,以帮助儿童进行良好的情绪表达,从而达到对他人情绪提供适当的反馈,以促进亲社会行为表现。

二、测量方法

(1)在儿童入园并已经适应新环境,和伙伴、看护者和老师熟悉之后(大约一个月后)对他们进行一系列测量。包括:表情识别能力的测量;情绪情景识别能力的测量;亲社会行为情境性的测量;不加控制的情境下观察儿童的情绪表达和亲社会行为表现。四种测量方法分别度量了儿童情绪识别能力,亲社会行为表现和自身情绪表达的特点,测量进行的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测量环境。

(2)根据第一步的测量结果,按儿童的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表达特点对儿童进行分类,以了解他们的个体差异。以往研究表明,情绪识别分数和情绪表达特点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呈显著相关,在自由活动情境中表现出更多快乐情绪的儿童在情绪识别上的分数也越高,相关显著;生气情绪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亲社会行为总分和儿童快乐情绪出现的比例成显著正相关;与生气情绪成负相关,但不显著;受伤的情绪表现与情绪识别分数呈显著负相关;伤心情绪与亲社会行为负相关。因此,按照个体的差异对他们进行划分,是干预方案实施的准备步骤。

三、干预方法

1.一般指导方法

幼儿园和家庭是影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最为关键的两个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限于幼儿园的硬性,需要家长的正确施与。本文所探讨的是在幼儿园环境中对幼儿的一般指导方法。在幼儿园环境中,儿童不仅能够接触到成年人,还必定会和同龄儿童长时间相处,在课堂和课外活动中与同伴和看护者进行一系列的互动,因此,教育者应该利用这个环境对儿童的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进行辅导性训练,并对其行为和情绪问题进行幼小的纠正。Denham提出过适用于一般儿童和有情绪问题儿童的间接指导方法,这些方法包括:(1)每天都迎接儿童入园,这样他们在新一天开始时会感到自己受欢迎并产生归属感。(2)在房间布置上,把活动房间划分成功能明确的小范围区域,这样儿童在选择时不会不知所措。在活动过程中,限制每个区域中儿童的数量。(3)准备足够多的玩具,这样就不会发生儿童争抢玩具的情况,实际上,材料本身会促进儿童的合作、团队协作、情绪探索和表达。(4)将材料存放在儿童可以拿得到的架子上,这样儿童在开始玩耍时不会感到不安,拥有保存和保护完成或未完成的工程的权利可以使儿童保持他们完成某项任务的成就感。(5)准备一个让儿童“做自己”的空间,在这里儿童可以安静地玩耍,思考或冷静情绪。(6)播放舒缓的音乐,以安抚和放松儿童的紧张感。(7)为儿童安排一个合理的时间表,以平衡儿童运动和安静的活动,这样能够照顾到儿童精力的起伏变化,如果没有进行运动,精力充沛的身体可能会寻求运动爆发,如果没有时间休息儿童会感到沮丧。(8)应用连续的日常规范,让儿童面对变化时感到舒服,这样可以避免因为不确定情况发生时儿童的阻抗。(9)安排可以让儿童充分参与的活动,以减少让儿童空等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因为无聊而产生不良行为表现,当儿童表现出无聊的信号时及时改变活动内容。(10)以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提供鼓励和表扬,且不能限制他们的积极性。直接指导的目的在于创造有利于儿童产生积极情绪和行为的环境,让儿童可以成功地利用他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资源以学习和发展。采用这些指导性方法是干预过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方案实施的基础。

2.情绪问题解决方案

通过一系列的测量,教师能够对儿童的情绪理解情况有所了解,在接下来的生活和课程活动安排中,对那些有较多生气情绪表达的儿童,要积极提供这些儿童可以理解的情绪知识,并引导他们进行情绪调节,将它们引导进愉悦的情绪中,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亲社会行为带来的快乐感和幸福感。对有较多积极情绪表达的儿童予以鼓励,并加强他们与同伴的互动。(1)和儿童建立起坚固稳定的良好关系。(2)对儿童的需要做出合理的反应。(3)仔细观察以发现儿童适应不良的模式。(4)模仿合理的行为。(5)在纠正儿童行为时提供理由或解释。(6)告诉儿童应该做什么,而不是不应该做什么。(7)忽视儿童不恰当的希望引起注意的行为,当这些行为对其他儿童、设施和装置不造成伤害的时候。(8)解决问题并谈论冲突解决的方法。

应用上述原则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时,教师要做到:①确定目标:一次选择一个行为。②改变环境以使间接指导成为可能。③确定一个持久的干预策略,同时也允许自然结果表现出来。④计划和儿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时间。⑤经常讨论情绪问题,教给儿童陈述问题的办法。⑥要求

儿童给问题解决的策略命名,为干预准备充分的时间,评估行为改变方案。方案实施一段时间过后,可对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能力进行再测量,并与入园时的情况进行比较,尤其在升班重新分班时,儿童的情绪能力应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四、结论

无论对有情绪问题的儿童还是一般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都是重要的,学前阶段又是儿童情绪和社会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问题开始显露的时期。早期的儿童教育者往往是在内隐水平上关注儿童社会情绪发展,而不是做出外显的特定的干预措施。本干预方案正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以期对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和亲社会行为作出实践指导,并促进相关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英和,崔艳丽,王雨晴.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J]. 心理科学,2005,03:527-532.

[2]陈璟,李红. 幼儿心理理论愿望信念理解与情绪理解关系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01:7-13.

[3]李大维,韩闯. 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研究综述[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1:6-9.

[4]易丹. 儿童情绪理解的任务范式综述[J]. 社会心理科学,2012,11:27-29+47.

责任编辑:杨国栋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学前儿童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开展球类游戏的防范措施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农民工家庭儿童入学前的教育研究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