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通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016-07-23赵永华李志慧宋现敏
赵永华,李志慧,宋现敏
(1.吉林大学 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2.吉林大学 交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基于交通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赵永华1,李志慧2,宋现敏2
(1.吉林大学公共计算机教学与研究中心;2.吉林大学交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界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也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关键.本文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发现趋势,开展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该研究的开展将确定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能力,达到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科技创新;交通工程;人才培养;创造能力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最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如何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性人才”是我国教育界面对的重要难题之一,也是解决“钱学森之问”的关键.
早在1998年2月14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9年6月15日在第三次全教会上他又进一步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从此,创新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许多高校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如:全国大学生创新科技项目、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以及相关的全国大学生创新竞赛等活动,有效激发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开拓精神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部分课题选题相对本科生较难,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创新热情;部分课题缺乏新意,内容泛泛,无法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问题.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同的内在特点要求不同专业建立自己专业相应的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本文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特点和行业发现趋势,开展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该研究的开展将确定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造能力,达到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1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根据交通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依托大学生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凭借科研平台与本科教学体系,结合大学生知识结构与科研创新研究过程,研究课程体系-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体-指导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建立系统化的科研环境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标,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课程体系-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体-指导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研究;
◆科研环境下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2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本思路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制定了如图所示的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对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它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查阅论文资料,了解其他专业和国内外在该方面的先进经验,为本文的研究方案指导提供前期基础,制定本项目的研究方案.
从交通工程专业特点、发展趋势、专业培养体系、大学生知识结构、学生学习能动性、科研项目特点方面入手,分析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依托大学生课程设计、大学生创新计划与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从科技作品选题、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学生创新性等方面入手,探索科研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效果;综合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与实施过程效果,从课程设计、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体、指导教师多方面入手,确定课程体系-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体-指导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
根据课程体系-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体-指导教师之间的协同机制,修改和完善本科生教学培养体系,建立学科交叉与创新实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环节,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构建系统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教师指导队伍建设、科研项目选题、学生创新过程等方面,构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指导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
3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改革措施
本文科技创新才培养模式按照“一个目的,两条途径”的方法,即“以提高交通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本科教学培养体系改革和科技平台——项目研究过程两条途径入手”深化实施.
3.1以本科教学培养体系为途径
学生知识结构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交通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多元特性,尤其是智能交通作为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计划从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3.1.1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原则,研究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由于交通工程专业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社会性和超前性等特性,该专业学生的能力和能力结构具有特殊要求.因此,培养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采用厚基础和不同专业化方向的培养模式.
3.1.2以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构建交通工程课程体系结构
按照“知识、能力、人格”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这三大模块来设置课程体系,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3.1.3以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相辅为原则,研究教学计划制定原则
工科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活动离不开系统、完善的实验环节.为此,通过研讨会的形式,反复论证,积极改革课程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加大专业实践、课程设计、实验课程的比重,并从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形式的确立.
3.2以科技平台——项目培养体系为途径
科研实践是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科技项目参与度,按照“科研平台—项目——学生团队—指导教师”的协同机制,依托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与全国交通科技大赛,从科技作品选题、培养过程、培养方法等方面入手,获取大学生科研过程的一手资料,建立与完善大学生科技培养体系,培养过程坚持
3.2.1以项目的前瞻性、难度适中、科学实用性为原则,研究科研项目的选题方法
科研项目的选题,对学生科技创新的启蒙具有重要作业,项目的前瞻性、难度适中、科学实用性,将极大提高学生的研究热情和实践的切身感受,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2.2以项目研究过程的启发诱导为原则,研究指导教师的指导方法
科研项目过程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指导教师要主要一定的指导方法,启发诱导学生,开启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忌讳研究过程完全按照指导教师自己或指导教师自己预先提供研究成果的方法,造成了学生只是了解项目内容,缺乏创造性想法.
本文研究实施过程基于上述两条主线,逐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型培养体系与评价方法,达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英,王治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2〕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3〕张焕玲,朝霞.北京市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4(1).
〔4〕刘宝存.创新人才理念的国际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3(5).
〔5〕韩维仙,陈世瑛.培养模式多样化的内涵、动因和特点[J].现代大学教育,2001(3).
〔6〕胡宏宇,李志慧.交通工程专业大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5-0226-02
收稿日期:2016-01-22
基金项目:教改项目:2015年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通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5XYB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