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1994日2015年刊载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2016-03-22马兰花石学云马孝忠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马兰花 石学云 马孝忠(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西安 710062)



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1994日2015年刊载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马兰花石学云马孝忠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文章以专业特殊教育类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残疾人》《现代特殊教育》刊载文献为数据源,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 II软件对1994日2015年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揭示近20年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现状,为提升我国全纳教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全纳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可视化分析;热点领域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又称“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也在此时进行试点实验,并提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概念“随班就读”,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随着“九五”计划纲要(1996日2000年)的推行、新的《义务教育法》(2006年)的修订、《残疾人保障法》(2008年)的制定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和《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年)的提出,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推动了全纳教育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儿童的关怀和对残疾儿童受教育的高度重视。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特殊儿童少年在校人数占特殊学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1],我国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教育的主体。尽管有学者对全纳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但都以某种障碍儿童研究为主,如听力障碍儿童(李燕,2013)、视力障碍儿童(沈光银,2014)及智力障碍儿童(熊琪,王辉,2011),而从整体上对当前全纳教育现状分析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特别是较少有通过文献计量或知识图谱的方式进行定量分析。鉴于此,本研究运用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 II作为可视化工具,根据“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都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的布拉德福文献离散规律[2],以《中国特殊教育》(224篇)、《中国残疾人》(107篇)、《现代特殊教育》(384篇)刊载文献为数据源,对20世纪以来我国全纳教育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趋势进行全方位的梳理,以期从多角度展示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科学知识图景,为全纳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数据支持。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首先,以中国知网(CNKI)作为数据源,选择刊名为《中国特殊教育》《中国残疾人》《现代特殊教育》,使用高级检索系统,选取关键词为“全纳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检索其从1994年1月至2015年4月全部数据,获得有效文献715篇,每一条数据记录包括文献的作者(authors)、题目(title)、摘要(abstract)、关键词(keyword),检索和更新时间为2015年4月23日。其次,运用美国德雷赛尔大学(DrexelUniversity)陈超美博士开发的CiteSpace II可视化软件,依据所采集的数据绘制全纳教育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最后,结合知识图谱,对所有核心文献内容进行科学的解释和分析,以期反映我国近20年来有关全纳教育研究取得的进展及不足。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主体的可视化分析。用CiteSpace II对全纳教育研究主体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选择1994-2015年,设置时间分区为5年,网络节点选择Authors,绘制出作者合著知识图谱(见图1)。统计数据发现,共有624位作者发表文章,最高产作者发表论文15篇。根据普赖斯平方根定律,核心作者中最低产作者发文量等于最高产作者发文量平方根的0. 749倍[3],由此计算得出,核心作者发文量为3篇以上。结合图谱的阈值设置,从624名研究者中统计出发文量超过3篇的核心作者共57位,其中邓猛发表15篇,位居第一,其次是华国栋12篇,彭霞光、雷江华各11篇,位居第三。进一步分析,57位核心作者中,一线教师有13位(占22.8%),高校学者有27位(占47.4%),其他为教研所的专家,由此可知,高校学者是全纳教育的研究主体。高产作者,他们所创造的科研成果,奠定了我国全纳教育领域科学研究的基础,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图1整体呈现出一种均衡的状态,大多数节点均匀分布形成一个巨大的聚类,周围散布着一些没有联系的散点,整体没有形成稳定的研究合作群体,在未来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图1 全纳教育领域作者合著知识图谱

(二)科研机构的可视化分析。科研机构知识图谱反应了该领域核心发文机构及他们之间的合作研究现状。首先,在CiteSpace II软件界面进行设置,时区选择1994日2015年,时间切片为5年,网络节点选择Institution,选择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算法运行软件,绘制出科研机构知识图谱(见图2)。对科研机构的单位进行合并,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和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统一为北京师范大学,统计结果显示,近20年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科研机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45篇)、北京师范大学(36篇)、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32篇)、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31篇)、华中师范大学(28篇)、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20篇)、北京联合大学(15篇)、重庆师范大学(10篇)、南京师范大学(7篇)、北京市海淀区培智中心学校(6篇)。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基层学校(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发表的文章数量不均,高校和研究机构对全纳教育的研究层次较基层学校更全面、规范、有效和深入,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承担了全纳教育的主要研究工作。

图2 全纳教育领域科研机构合作知识图谱

图1显示,邓猛、华国栋、雷江华、彭霞光、杨希洁、雨林、兰继军、刘春玲等学者是近20年我国全纳教育科研成果的

从图2看出,各科研机构零散分布,没有形成明显聚类,只有少数的跨机构合作,但研究合作的形式呈现多样化,包括机构与高校间的,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师资培训中心;高校间的,如华中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以及高校与基层学校间的,如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长宁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上研究表明,我国全纳教育研究领域中跨机构科研合作的意识不强,知识的流动、共享与合作创新不够,未来研究应以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为主,加强一线教师和高校的合作。

(三)全纳教育研究热点分析。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所得到的高频关键词被用来揭示某个研究领域的主题结构和热点问题[4]。本文主要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并结合对高频关键词所在文献内容的分析来探讨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在CiteSpace II软件界面进行适当的阈值设置,时区选择1994日2015年,时间分区为5年,网络节点选择keyword,绘制出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见图3)。除去作为检索词而出现频次很高的随班就读、全纳教育和融合教育,对一些意思相近但表述不同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如“个别教育计划”与“个别化教育计划”、“残疾儿童”与“残疾学生”、“弱智儿童”和“智障儿童”等,统计得出频次大于9次的高频关键词(见表1)。

图3 1994-2015年刊载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表1 1994-2015年刊载文献研究热点相关信息

由图3和表1可知,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残疾儿童的补偿教育、个别教育计划、早期干预与训练、支持保障体系建设、随班就读教师培养以及教学问题等是近年来我国全纳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的热点。结合图3和表1,对相关文献进行深入分析,近20年关于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一直是全纳教育领域学者关注的热点,且研究内容呈现出阶段性,由早期关注入学率及安置模式的可行性转向关注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对于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文献量从2003年以后逐年上升,近几年大幅增长,但研究文献量占整个随班就读研究文献量的比重小,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视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研究者从视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理论、研究方法、教学策略以及社会交往与适应等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解决了教育发展与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关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量也呈上升的趋势,随班就读法律法规的完善、随班就读态度研究、教学问题的探讨、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及教师培养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也有对美国、英国、意大利、芬兰、瑞典以及亚太地区等国的全纳教育进行探索与研究。

(四)全纳教育研究前沿分析。突现词(Burst Term)是指频次出现增长快速的研究前沿术语。由于突现词的词频时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性,突现词比关键词更能准确地揭示研究前沿领域[5]。在CiteSpaceII软件界面选择适当的阈值,利用软件中提供的膨胀词探测技术和算法,通过考察词频的时间分布,将其中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确定8个专业突现术语,得到全纳教育研究前沿知识图谱。在本文的分析中,根据突现关键词被引突现的时间和趋势,将研究前沿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即渐强型研究前沿、渐弱型研究前沿和最新研究前沿。

1.渐强型研究前沿分析。本文分析的渐强型前沿主题主要是在高突现性关键词中,其被引频次从整体上看处于上升趋势,包括残疾儿童和支持保障体系。如图4所示,关于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从1994年开始大幅增长,2006年突现性最高,随后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近20年随着随班就读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随班就读行政管理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拨款不断增长,推动了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部门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宣传不到位,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教育部门对适龄入学残疾儿童普查、鉴别、登记缺乏科学依据,评估过程科学性低,评估结果可读性差、评估与教育教学脱节;特殊教育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观念落后、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低等问题,使得家长对随班就读失去信心,导致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从普通学校转入特殊学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客观上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开展增设了障碍。

图4 残疾儿童(突现率:13.27)

“支持保障体系”也属于渐强型研究主题,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保障随班就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也是影响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因素之一[6]。如图5所示,2010年和2014年支持保障体系关键词的突现性同步增高,分析具体文献可知,一方面是由于特殊教育经费大幅增长,由1998年的8.5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10亿元[7];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日2015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日2016年)》明确提出“加快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推动残疾儿童以随班就读方式接受义务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不仅包括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对特殊学校的指导作用,还包括普通学校对残疾儿童的接纳态度、资源教室的建立以及家长和社区的支持等各方面的因素。但进一步分析文献发现,近20年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当薄弱,就如何保障“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缺少具体规定,对于拒绝接受残疾儿童入学的普通学校没有相应的惩罚措施,绝大多数地区没有随班就读经费拨款制度,涉及到随班就读的有效管理很难实施,随班就读工作的社会参与、社会动员和社会合作欠缺,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难,制约了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提高。

图5 支持保障体系(突现率:3.23)

2.渐弱型研究前沿分析。本文界定的渐弱型研究前沿主要是指高突现性关键词被引频次逐年分布从整体上看处于下降趋势,包括弱智儿童和聋童。如图6所示,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第一阶段从1998日2002年,研究集中在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第二阶段从2002日2010年,虽然关键词的趋弱性逐年降低,但仍是当今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前沿主题,包括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问题、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态度等热点。由此表明,我国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从开始重视安置模式、入学率等问题,转向教育质量的提高,呈现较好的发展趋势。

图6 弱智儿童(突现率:5.16)

聋童的突现率较高为6.74,充分表明对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在整个特殊教育领域中也处于重要的研究范畴。图7显示,关于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发文量在1994年达到最高,之后呈现下降趋势,但并不代表研究者对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关注度降低。回顾近20年我国听觉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研究内容由关注安置模式转向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学、早期干预与训练、青春期教育等方面,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如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政策研究不足、研究力量薄弱、普通学校对随班就读听觉障碍儿童的接纳态度、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支持系统建设等问题。

图7 聋童(突现率:6.74)

3.最新前沿分析。本文的最新研究前沿是近年来突现性较高的关键词,包括教师培养和残疾人教育。如图8所示,我国随班就读教师培养研究起步晚,至2010年达到高峰,随后有下降的趋势。总体来说,我国随班就读教师专业化与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低,经过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比例少,特殊教育素养欠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不足,科研成果以经验性研究为主,缺少实证研究,与高校和机构的科研合作欠缺。《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以下简称《试行办法》)明确指出,普通师范院校要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和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课程,使普通教师掌握必要的特殊教育知识,要在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环节充分考虑全纳教育的要求,以保证从事随班就读教师的师资来源[8]。但目前,我国仅有少部分高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对随班就读师资状况的调研结果表明,只有37.8%的随班就读教师曾经参加过研讨或特殊教育培训(曾雅茹,2007)。因此,国家教委、中残联以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从随班就读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入手,完善随班就读教师岗前和岗后培训途径,进而提高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

图8 教师培养(突现率:4.1)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特殊人群的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研究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专家和学者关注的重点。如图9所示,以“残疾人教育”为关键词的文献从2008年开始增多,突现率为3.95。结合具体的文献分析,近年来关于随班就读残疾儿童教学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管理、学科教学、教学模式、课程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教学管理的研究主要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制度和体制入手,完善随班就读行政管理和教学支持保障机制,以保证随班就读工作常规化、规范化实施[7]。《试行办法》明确提出,各级地方行政部门、教育部门应逐步增加对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经费投入,并在教师教具、学具和辅助用具、购置或配备特殊需要教材、图书资料等方面照顾随班就读工作的需要。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包括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实例、个别化教学等,如刘佳芬、陆雪萍(2012)在长期实践中探索形成了随班就读日常课堂教学的3个有效教学模式,即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集体课堂教育与个别化教育相结合、大课堂与小课堂相结合的教育模式[9]。关于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则以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编写、学科教学的研究为侧重点,如沈锦木(2004)对智力障碍儿童在普通学校学习的学制、教学组织形式、资源整合、校本教材以及教学进行改革,形成了多元化的随班就读教育模式[10]。此外,在教学研究中还关注随班就读学生评估体系的构建,主张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性、评价过程动态化以及学业评估和适应性行为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式[11]。由此看来,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教学研究已相对成熟。

图9 残疾人教育(突现率:3.95)

三、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大多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我国全纳教育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科学知识图谱分析工具CiteSpaceII软件对1994日2015年我国全纳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我国全纳教育研究呈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

(一)研究主体不均衡,随班就读科研水平低。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多数研究成果来自高校,以实证研究为主,但受研究工具、实验范式、样本数量以及数据统计等因素的制约,研究结果信效度低,普及型和适用性不强。基层研究者成果不多,且多以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缺少大样本的研究成果,实践性和理论性缺乏,致使目前随班就读师资质量不高,教师科研水平低,专业素养不高。高校与特殊教育教师科研合作仍比较欠缺,由于缺乏校际合作范围内的有效样本,导致研究成果不能推广应用,学术价值低。

(二)地域差异明显,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指出,“全纳教育是未来趋势,教育公平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结合上文分析,我国全纳教育研究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北地区,逐步形成以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为主的学科群体,西南和西北地区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薄弱,致使其随班就读学科发展滞后。此外,不同地区特殊教育供求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较落后的地区特殊教育教师目前的工资待遇与其工作强度和付出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不利于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研究认为,经济发达的地区师资水平较高,且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的比例为57.43%;经济不发达地区,因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少教学巡回指导,教育理念滞后[12]。研究进一步提出,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中教育理念滞后会导致师资质量低下、资金及物资设备匮乏[13]。

(三)政策法规不完善,随班就读实施力度不够。《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义务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法规要求各级各类普通学校要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强调扩大随班就读规模,提高随班就读质量。《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日2016年)》进一步提出,要在2016年前使“全国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0%以上,其他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明显增加”[14]。尽管我国随班就读政策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研究基本止于理论层面,已有的政策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需要,涉及到随班就读有效管理的实施因缺少具体规定和相应的惩罚措施很难实现,致使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中存在很多困难,制约了我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体制建设不健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薄弱。从上文分析可知,我国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比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在随班就读经费投入方面,尽管近几年特殊教育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随班就读缺乏相应的经费保障,即使国家财政对于随班就读有少量投入,也基本是专项经费投入。其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特殊教育教师编制没有得到落实,特殊教育教师素养欠缺,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不足,合作意识不强。如一些资源教室的硬件设备条件不错,但因缺少专职特殊教育教师的使用和管理,致使资源教室难以正常运转。此外,我国义务教育实行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但目前县级教育行政机构没有设立或委托特殊教育学校承担县级特殊教育管理中心的职责,对承担全县的随班就读教师培训、资源教室中心的管理、随班就读指导、家长咨询以及残疾儿童确认、登记、备案、转介等各项日常具体工作执行能力低。

以上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全纳教育领域的学者和专家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和研究在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全纳教育思想的推动,我国全纳教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会获得更多的发展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93/2014 12/181979.html,2015-9-23.

[2][5]Chen,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3):401-421.

[3]邹白茹,李润求,施式亮,等.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建设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0(3):140-144.

[4]赵蓉英,王静.社会网络分析(SNA)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11(1):92-93.

[6]熊琪,王辉.我国智力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与反思[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15-20.

[7]彭霞光.中国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和未来发展建议[J].现代特殊教育,2012(9):19-21.

[8]国家教委.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EB/OL].http://www.spe-edu.net/Html/tejiaofagui/200901/ 2627.html,1994-7-21.

[9]刘佳芬,陆雪萍,田芳.随班就读有效教学的几个模式.现代特殊教育[J],2012(5):31-32.

[10]沈锦木,方凌雁.智力障碍儿童全纳教育的多元教学模式[J].中国特殊教育,2004(3):7-12.

[11]蒋丹林.新课程背景下随班就读学生评估体系的建构[J].现代特殊教育,2006(7):66-67.

[12]王洙,杨希洁,张冲.残疾儿童随班就读质量影响因素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6(5):3-13.

[13]周兰芳.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全纳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3(6):147-149.

[14]彭霞光.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初探[J].中国特殊教育,2014(11):3-7.

[责任编辑刘金荣]

基金项目: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特殊教育教师胜任特征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研究”(12YJC880086)。

作者简介:马兰花(1989-),女,甘肃兰州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学。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017-06

猜你喜欢

全纳教育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论政府在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中的职能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基于融合教育视角下国内学前特殊教育发展对策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之我见
构建融合全纳教育理念的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
构建特殊教育学校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促进全纳教育理念形成
伙伴学习策略助学困生走出困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