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新构想

2016-03-21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年1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动性学习兴趣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模式新构想

黄民文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湖南 娄底 417000)

摘要: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基于此,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递次运用的“纲要”课教学模式,强调在不同时段递次采用讲授法、电影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参观访问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不同方法进行教学,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纲要”课的兴趣,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提高“纲要”课的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整体布局、悉心指导,跟进督查、积极鼓励。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多重教学方法;递次运用;主动性;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阐释了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作为公共课,它有利于增强广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利于教育广大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目前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很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门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开设,内容重复率颇高,二是大多数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普遍使用讲授式授课模式,既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深化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课题。本文在此尝试探析一种学生主体型递次运用多重教学方法进行“纲要”课教学的新模式,以求抛砖引玉,就正于教学同仁。

1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及其理论依据

所谓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即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注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在不同时段递次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所以要采用这种模式是基于以下理由:首先,从学生与课程的关系而言,“在学生——课程的认识性关系之中,学习的成功与否,在于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与否;教师的关键作用在于培养与确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面对着课程与知识[1]。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纲要”课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常常采用授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只是知识的受授者,他无需、也无法发挥主动性。因此,要发挥学生主动性,任课教师必须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注重于引导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其次,从教育心理学而言,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东西,对其感兴趣,他才会用心去学好它。而教育心理学表明,如果“教师的教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往往会感到“厌烦”[2]。学生一旦产生厌烦情绪,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便是实施多样化教学,多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的递次运用正是出于此种考虑。再次,从教学逻辑顺序而言,现在多数高校的“纲要”课教学普遍依照教材上、中、下三篇的逻辑顺序依次展开。这种教学顺序的安排自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学生往往一看即懂,后续的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中的递次运用教学模式,将打破教材体系按照专题讲座——学生研讨——参观访问的顺序展开,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为,一方面开展专题教学将打破教材体系,使学生必须跟随任课教师教学的步伐学习;另一方面研讨、参观访问等学生主体型教学也容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递次运用的路径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中递次运用的关键之处在于于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且教学方法不重复。教师可以在整个“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依次按照讲授法——电影教学法——辩论式教学法——参观访问法——研究性学习法的顺序递次展开。

2.1 讲授法——开展专题教学

“纲要”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四个:(1)了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2)了解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3)“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4)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3]。围绕以上目的,可以打破现有的教材体系开展四个方面的专题教学:(1)民族独立专题,内容涵盖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6个部分;(2)人民解放专题,内容涵盖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解放战争5个部分;(3)探索出路专题,内容涵盖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4个部分;(4)国强民富专题,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4个部分。开展以上专题教学,既可以紧贴教学目标,又可以深化教学的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促使教师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既可以打破教材体系教学,又可以全面梳理教材内容,为下一步自主学习打下基础。当然,在专题的讲授中要进行梳理和归纳,最终要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这一结论,要让学生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

2.2 电影教学法——播放历史剧进行教学

“电影是一门艺术,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具有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特点,“一部好的教育影片,色彩鲜艳,内容丰富,画面生动活泼,思想性强,并把思想教育寓于娱乐之中”[4]。因此,利用电影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寓学于乐”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纲要”课内容结合紧密的电影资源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甲午海战》《辛亥革命》《走向共和》《建党伟业》《建国大业》《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等历史大片。这些历史大片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在“纲要”课教学的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播放这些历史电影,或者要求学生课后观看这些电影以达到教学的目的。当然,开展电影教学时要注意在学生观看历史剧以前结合课程教学目的积极引导,以便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去观看电影。在观看以后,则要求学生或结合历史写影评,或结合历史开展讨论,以巩固电影教学的效果。

2.3 辩论式教学法——开展历史问题辩论赛

辩论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论题辩驳问难,各抒己见,互相学习,在辩论中主动获取知识、研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5]。辩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活跃课堂的气氛。辩论式教学在西方由来已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早在数千年前就一直惯用辩论教学法。今天,在西方国家的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在我国,辩论式教学虽然也有所提倡,但运用并不广泛。“纲要”课的教学也可以借鉴这一方法,开展一些与中国近现代史联系紧密的辩论赛,如开展“曾国藩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的讨论、“中国在甲午海战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偶然”的辩论等,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辩论法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由学生讨论确定题目;第二步,以班级为集体选择正反方,并确定正反方辩手、主持人、评委、计时员等人选;第三步,任课教师指导各方集体讨论,查阅资料,准备辩词,主持人做好主持准备;第四步,开展辩论会;第五步,辩论总结,评奖评优。这里要特别指出,评奖评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即使所给予的奖励只是一份荣誉证书,但对学生而言,那是一种肯定和褒扬,对于激发其后续学习的热情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4 参观访问法——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

参观访问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参观、访问和研究,从而获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感性或理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具有直观性的特点,能够使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接触来理解理性知识。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可以大胆采用这种方法,利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譬如,在湖南可以利用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等伟人故居进行教学,在江西可以利用井冈山根据地红色景点进行教学,在北京可以利用抗日战争纪念馆、军事博物馆等与近代历史紧密相关的名胜古迹进行教学。利用这些乡土资源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拉近其现实与历史的距离,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理性认识,增强其对历史背景与规律的理解。当然,运用参观法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在参观前,要选好参观的地址,参观的地址一般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并且要向学生说明参观的目的,要求学生先行查阅相关的资料。(2)在参观时,可以邀请讲解员进行讲解,或邀请一些革命前辈、乡土历史人物的乡人族人现身说法,要求学生进行记录,以为后续的学习研究积累材料。(3)在参观后,要求学生结合教材、相关资料和参观记录撰写参观后记或小论文,以达到通过参观访问进行历史教育的目的。

2.5 研究性学习法——开展历史人物点评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学生学习的一个主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小组学习作为主要组织形式,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研究”的学习方式[6]。研究性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根据“纲要”课的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点评活动来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历史人物点评活动的步骤与方法是:首先,在开学之初布置好任务,任课教师要求学生分组从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中选择某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作为自己的点评对象;然后,指导学生围绕点评的人物查阅各种相关资料;接着,指导学生依据搜集的资料研究讨论如何点评该历史人物;最后,指导学生每组派一个代表到课堂上点评本组选择的历史人物,并与其他同学进行答问、交流。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指导学生围绕所点评的历史人物撰写相关的论文。

3多重教学方法在“纲要”课教学交错运用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主体型多重方法递次运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构想,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法问题。

3.1 坚持递次原则

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同一类型的教学方法一般不宜重复,一旦重复使用,就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运用多重方法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同一教学方法不重复使用。此外,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一阶段的教学应为后一阶段的教学打下基础。因此,还要注意安排好教学的前后顺序。在多重方法开展的顺序中,专题讲座、电影教学宜安排在前一阶段,以便为学生后续的历史问题辩论赛和研究性学习打下基础。

3.2 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而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就要“主动地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同时要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7]所以,学生学习的好坏关键取决于学生自己,“老师只是学生的服务员或勤务员”(杜威语)[8]。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除了专题教学以外,电影教学、辩论式教学、参观访问教学、研究性学习都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任课教师只宜起正确指导、督促检查的作用。

3.3 督促检查,不断鼓励

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公共课以外还有更多的专业课程要学习,而且其主要精力也放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而学生主体型的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研究和探讨,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可能懈怠甚至放弃,因此作为任课教师要定时检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进度,督促学生及时完成各阶段的学习及研究任务。当然,除了督促检查以外,更重要的还要持续不断地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评价与鼓励。因为“积极评价和鼓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状态的一种正强化方式”,它“有助于个体动机的激发”,尤其是含有期望的评价,它“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上进的心理”[9]。

3.4 悉心指导,正确引导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探讨性学习。这种研究性、探讨性学习方式在我国的应用还不普及,大多数学生接触较少,不知道如何去进行学习。因此,任课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悉心指导,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告诉其最佳的方法、最捷的途径。此外,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甚至有可能用一些错误的理论和观点去分析历史,这需要任课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和指导,使之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去剖析历史,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3.5 提前布局,充分动员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的递次运用模式与以往的依照教材顺序教学不同,要求在不同的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任课教师要提前布局。在开学之初,任课教师要向学生说明整个学期每一个教学时段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地点、教学要求等,让学生心中有数,以便配合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除此之外,运用学生主体型多重方法递次运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需要学生要付出相当多的努力,而教学动员有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任课教师在开学之初还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教学动员,以便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整个课程的学习中去。

学生主体型多重教学方法递次运用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要任课教师充分动员、悉心指导、及时督查、不断鼓励,必能使“纲要”课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 周浩波,迟艳杰.教学哲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2]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 张林泉,周伯华,李玉全.常用电教设备[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3.

[5] 庄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三论式”教学法实践探索[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 胡海建.实操教育学新课改[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8] 唐永林.旗帜纪念建党八十周年报告文学集[C].丹东: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2001.

[9] 钟毅平,刘志军.教育心理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校对游星雅)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1-0043-04

作者简介:黄民文(1977-),男,湖南邵阳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基金项目: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改课题(RKJGY1305)

收稿日期:20150921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1.014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动性学习兴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如何实现小学语文预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