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对策思考
2016-03-21刘新星
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对策思考
刘新星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我们应该对汉字书写教育要进行趋利、避害思考,从“趋利”的角度,要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汉字书写活动,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形成开放的学习方式,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从“避害”的角度,我们应该在新媒体时代下仍要坚持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减少汉字书写教育对多媒体的依赖性,有效开发汉字书法校本课程,加强校园书写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
汉字书写教育在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汉字书写能力体现了一个人的汉字文化和文化底蕴,同时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对汉字书写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
新媒体时代下,新媒体技术广泛利用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即充斥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
从汉字书写教育面临的机遇来看,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可以改变汉字书写教育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在汉字书写教育中,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感知阶段为学生创设情景,将抽象的汉字与逼真的情景结合起来,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全方位多立体的了解汉字及汉字文化,准确深刻的了解汉字文化以及书写。增加汉字书写教育学习内容上思想性以及形式上的趣味性。
从汉字书写教育面临的挑战来看,新媒体时代里,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社交工具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学生乃至整个国民的书写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改变,用手在纸上书写汉字的情况大大减少,同时“提笔忘字”的情况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新媒体技术替代了传统的用笔的书写方式,这些都慢慢改变着国民的汉字书写能力。汉字书写教育本来就没有形成一门具体的教学课程板块,更没有硬性的评价标准,如此一来,学生在学校和生活用笔写字的机会大大减少,技术的滥用导致汉字书写机会的变少,同时汉字文化内涵也逐渐被弱化、汉字书写教育的基础设施和管理不完善等等,这些都是在新媒体时代,汉字书写教育面临的挑战。
针对新媒体技术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影响,如何趋利、避害成了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的首要任务,即我们应该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求对策。
1充分利用新媒体教育技术对汉字书写教育的有利因素
针对新媒体技术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影响,从“趋利”的角度,我们应该注意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恰当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大力开展汉字书写活动,增加汉字书写内容的趣味性。在新媒体时代下,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为汉字书写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新媒体技术下的信息的传播常常是以声音、文字、图形、影像等重合交叠的形式呈现,可以进行多渠道、跨时空的信息传递,同时还具有传统媒体无法匹敌的互动性等特点。在传统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识字与写字作为语文课程的一种类型,义务教育阶段对于汉字书写会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涉及到具体的汉字书写教育还是很少的。关于汉字书写活动更不常见。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一些关于汉字书写教育的活动,激发学生汉字书写兴趣。如开展书法作品展览、现场写字竞赛,校园书法宣传窗、开辟班级写字园地等等活动,集声音、文字、图片和影响为一体,全方位立体的展示汉字的魅力,增加汉字书写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
(2)恰当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充分挖掘汉字文化内涵,增加汉字书写内容的思想性。汉字从笔画到字形结构上看有着历史渊源,同时它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2]。在进行汉字书写教育的时候,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汉字的来源、字形结构、内涵变化等进行分析,恰当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声、形、意相结合。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形美以感目”;“声美以感耳”,它有平上去入四声,所以有音乐美;“意美以感心”[3]。这样更好的去挖掘每个汉字内在的文化内涵,深化其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丰富汉字书写教育内容。如此这番,学生能够全方位多立体的了解汉字,不仅仅是停在表面上汉字的书写,而是在汉字书写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每个汉字身后所包含的的历史文化,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增加汉字书写教育的思想性。
(3)恰当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形成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彰显学生学习地位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汉字书写教育中,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大多是单一封闭的。教师在讲解课文时顺带提一下汉字的书写内容,课后学生进行抄写或者字帖临摹。在这样单一封闭的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削弱,学习的结果往往也是不尽人意的,对于汉字只知其大概,只识其字,不解其内涵,望文生义。同时对于汉字的结构的不清楚会导致汉字书写的丑化,不利于学生汉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新媒体时代下,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发出新的开放式的学习方式。新媒体教育技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更大,可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共同体”[4],创设情境,进行汉字文化和汉字书法的专题探究,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分配任务、搜集资料等。学生在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中进行学习,不断发展自我和提升自我。
2避免新媒体时代对汉字书写教育的不利影响
针对新媒体技术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的影响,从“避害”的角度,我们则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学生树立自觉汉字书写的意识,在新媒体时代下坚持培养学生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外因是通过内因发生作用的,内因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手机打字、电脑键盘敲字,这些都替代了用手写字,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用笔写字的机会。发展汉字书写教育,培养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意识到汉字书写能力的重要性,树立自觉汉字书写的意识,从而养成学生汉字书写的良好习惯。习惯好,受用终身。习惯不好,则可能终身受害。如果小时候就打下了良好的书写功底,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可以说学生会终身享用。所以,要在学生练习写字之处就养成其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2)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减少汉字书写教育对多媒体的依赖性。新媒体时代下,多媒体技术到处盛行,文字的书写由电脑键盘、手机输录等代替,动手写字不被人重视。在一些学校里,学生乃至教师的书写水平都是有限,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大量利用电子设备,甚至板书这一块都直接被忽略。教师这一对学生来说的汉字书写榜样的力量被弱化,学生更加有恃无恐,对写字避而远之,对多媒体技术越发依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汉字书写的能力培养。如此看来,教师在课堂上能做到用汉字书写的情况就尽量减少电脑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板书的作用,课堂教学板书不能遗弃,板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从而在黑板上表现出来的一下教学要点。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的教案、学生的批改作业等都可以用书写方式而不是电脑打印,减少对多媒体技术的依赖,给学生树立一个汉字书写传递者的榜样。同时对于学生的作业分数要严格的量化汉字书写的质量,不仅答案要正确,汉字的书写也要规范、美观。
(3)有效开发汉字书法校本课程,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落实。在当今的语文教学当中,汉字书写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只是在语文教学中以识字与写字的板块出现,没有具体的课程时间和评判标准,这些都不利于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在现阶段汉字书写教育中,要把汉字书写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单列出来,像美术、音乐课一样作为独立课程,同时,要健全汉字书写课程的岗位制度和评价标准系统。同时聘请专门的书法教师,严抓教学常规,切实加强对学生执笔和坐姿进行训练,并且保证一定的练习时间。定时进行考核并公布成绩。校领导及时进行听课和检查,促使汉字书写教育落实到实处。
(4)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加强校园汉字书写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精神文明的基础,同时也是学校软实力的表现,是一种文化教育力量的升华。一个学校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经过浓厚学校文化熏陶的人,其身上可以直接折射出学校的精神。在新媒体时代下,倘若一个学校的文化风气不正,会使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品性发生问题,然而,一个学校的文化氛围浓厚,会慢慢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要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也可以从汉字书写文化建设方面着手。汉字书写文化建设可以突出汉字书写的特色,板报、墙报、宣传栏、学生作业、教师教案等方面,积极开展汉字书写竞赛、书法展览,组织参观各类书法展;学生目光可以看到的地方,汉字书写都要美观、规范、整洁。这些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汉字书写态度。
3结语
汉字书写是一个人的门面,也是一门艺术,更是提升个人修养、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技术盛行,键盘录入肆虐,中小学汉字书写教育不仅要重视汉字的工具性、实用性,也要重视其人文性、情感性。新媒体技术对于中小学语文汉字书写教育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即充斥着机遇,又面临着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姜笑.汉字录入方式多样化背景下的写字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自文字至文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4] 李永刚.新媒体对初中生语文学习方式的影响[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责任校对朱正余)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884(2016)01-0015-03
作者简介:刘新星 (1990-),女,湖南攸县人,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学。
基金项目: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CX2015B525)
收稿日期:20150714
doi: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