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困境与突围

2016-03-17陈丽勤王荣杰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突围

陈丽勤,王荣杰

(1.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中外合作办学:困境与突围

陈丽勤1,王荣杰2

(1.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厦门361021;2.集美大学轮机工程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在中西方教育合作与交流的大背景下产生,在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之后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从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层面分析了合作办学面临的困境,从而探讨如何摆脱困境、成功突围的办学途径。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办学模式;内部机制;困境;突围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开始进入我国教育体系之内,并迅速崛起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之外的第三支力量,其不容忽视的发展力和渗透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教育格局和形态,尤其是当它与高等教育结合之后,更是颠覆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引发了一场教育公平与效率的激烈争论[1]。时至今日,当中外合作办学逐渐为人们所熟识,成为公众认知范围内的办学模式,泛滥于各大良莠不齐的办学机构之时,盛极而衰的事物发展规律警示我们,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已逐步走向一个危机四伏的困局。如何解决办学模式中的内部危机,如何排除政策环境形成的外部障碍,成功突围,涅槃新生,重新获得前行的力量,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缘起:中西方教育的资源共享与利益双赢

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能够进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主要在于中西方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反向逆差关系和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高等教育起步早,发展快,质量高,其办学资源极其丰富以至过剩,办学模式又趋向于商业化和盈利性,以上特质决定了西方高校具有招收国际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许多中小规模的西方高校,为摆脱本校的财政困境,前仆后继,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等高等教育资源基础薄弱的国家,极力开拓国外招生渠道,不断增加国际学生比例,为学校开源节流的同时,也树立了学校的国际声名[2]。

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慢,高校的数量和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学子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基于此,中国自然成了境外高校普遍注重和看好的一个广阔的教育输出市场。同时,由于国内许多高校存在教育经费短缺的办学困难,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能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这也成为国内高校热衷和致力于发展合作办学项目的一大动力。而早期留学国外的高等教育从业者,积极为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牵线搭桥,穿针引线,在中西方高等教育资源的整合方面起到了“红娘”的作用。

由此,在中西方教育体制和利益的内外因驱动下,中外合作办学应运而生,并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困境:快速发展之后的内忧外患

伴随着办学进程的不断推进,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基于教育资源交流和经济利益诉求等方面因素,西方的高等教育体系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被引入中国的大学,实质上是西方高等教育的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外合作办学虽然披上了中国式的外衣,但其实质性的内核仍然是西方的。中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体制在互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中,必然激发出不同层面、不同维度、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危机,这使得中外合作办学在快速发展之后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

(一)中外合作办学深陷其中的内部矛盾

首先是中外合作办学学业要求高与生源对象基础弱之间的矛盾。中外合作办学在发展初期,由于其以一种新兴的办学模式解决了中国学生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由此获得了发展的原动力,发展之初生源还是比较充足的,但生源质量与中外合作办学学业的要求一直不相适应。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里,公费出国留学和考上国内公办优质高校是最佳的高等教育途径。入读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一般是由于学业成绩不够优秀,无法入读心仪高校,但又希望浸染高校学习氛围的学生的无奈选择。这一类学生,他们往往学习基础相对薄弱,而中外合作办学就入学门槛而言虽然相对较低,但在学业要求上却丝毫没有降低,反而由于双语教学需要对英语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内部矛盾是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过程中一个无法解决的二元悖论式命题。

其次是我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与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服务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国高等教育以国立公办为主,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公益属性的特点,是一项以服务社会大众为主要目的社会公益活动,不是一项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产业,尽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提出要将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但前提是必须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效益。而教育在许多国家,尤其在西方国家其实质上就是一项产业,是具有商业属性的,完全可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准则管理教育。国外的许多大学来我国开展合作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回报。在这样的办学背景下,学生实际上是一个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交学费的目的是为了享有优质的教育服务,而提供服务者就是合作办学的主体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办学机构的关系就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学生已经不再是我们简单传授知识的对象或进行常规管理的被教育者,而是一个具有一定权益的消费者。他们在消费的同时自然会十分注重他们所得到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如果没有达到或改变了预先的协议服务内容,作为消费者,他们有权利通过包括法律途径在内的各种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而国内高校一直生存在公办体制的安全防护之下,其所谓教育管理和配套服务,一直是以居高临下管理为主,完全缺乏服务意识,它不可能像西方高校一样以一个商业服务者的角度去教育和服务学生,以准确的定位与心态去看待和解决办学过程中的各类纠纷,这显然不能适应中外合作办学的特殊性办学过程。

再次是中外合作办学毕业要求高与境外学历认可度低之间的矛盾。西方高等教育不仅拥有先进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具有宽进严出的办学特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基于在中国教育市场上的地位和认可度,适当放低了入学的门槛,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也会降低对学生学业水准和毕业的要求。反之,中外合作办学的毕业要求甚至并不低于中国计划内的公办高校,尤其是对外教课程成绩、英语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许多合作办学项目不仅要求学生在外教课程上取得75分以上的成绩,还要求学生取得相应的CET考试成绩、雅思成绩或托福成绩,才授予其学士学位。这对于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当他们以勤补拙,通过艰辛的后天努力,修满课程学分,达到英语能力要求,并如期获得境外的学士学位证书之后,却面临着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那就是他们千辛万苦获得的境外学位证书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不高,许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机关部门、事业单位、国营企业等体制之内的用人单位,比较无法接受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甚至把他们完全排除在就业竞争的队伍之外。毕业要求高和学历认可度低之间的矛盾,不仅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面临的一种尴尬局面,也是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机构面临的一种发展困境。

(二)中外合作办学无力摆脱的外部危机

1.政策限制

我国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之所以能够顺利起步和迅猛发展,是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之下。为了满足国内广大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热切要求,缓解我国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压力,国家可谓一路绿灯保驾护航,为中外合作办学大开方便之门,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各种优惠的政策,让中外合作办学以新生事物的伟大生长力快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然而物极必反,自由生长的剧痛随之而来,在宽松的政策环境成长起来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资质不一、优劣不等,良莠不齐,合作办学市场陷入了鱼龙混杂、真假难辨的泥淖之中,甚至危及广大入读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切身利益。这与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初衷是互相违背的,因此国家政策作出了即时的应激反应,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确立起了制度的屏障和藩篱,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的监管力度,不仅严格审核新项目的办学资格,提高准入门槛,杜绝无资质办学机构和办学项目进入市场,同时还加强了对已有项目的复核评估工作,确保项目的办学水准和教育质量。在此大背景下,许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计划外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政策限制之下陷入了疲于应付、举步维艰的危机。

2.同行竞争

在教育国际化的整体趋势和氛围下,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国内各类高校都纷纷加入中外合作办学的队伍之中。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国内高校对外合作与交流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和目标,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发展。中外合作办学全面开花的结果,一方面让项目在性质、类型、专业、层次上都得以拓展,一方面也让项目在高校同行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关系。竞争对于中外合作办学本身而言是一种有益的推动和促进;但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尤其是处于竞争弱势的高校来说,则更多的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在高考录取率逐年增高,而高考生源总量却逐年下降的严峻局势下,处于高等教育边缘地带的中外合作办学,在同行的生源竞争过程中,许多资质不高、实力不强的项目纷纷遵从优胜劣汰的生存原则走向衰亡。

3.合作纠纷

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的重要手段,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由于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上存在的差异,中外合作双方之间必然产生各种纠纷。纠纷的解决有赖于一种基于双方合作基础和合作共识的机制,中外合作办学双方的合作基础是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合作共识则是合作办学是一项中外双方互相依托、共同发展的事业。然而,在合作办学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种普遍的现象,那就是西方高校在合作关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不仅学生管理的模式、课程教学的计划和学位授予的条件一般由西方高校决定;当合作双方在办学上产生意见分歧甚至矛盾纠纷时,西方高校也多以强势的地位和态度面对一切问题,总是以自我的意志为主,希望中方高校顺从他们的意见和做法。若中方高校无法满足他们的条件时,双方合作的办学项目的前景也就岌岌可危了,这是合作纠纷解决机制没有有效确立和发挥作用的结果。

三、中外合作办学的突围: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持续发展

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中外合作办学如何突围,笔者认为必须走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持续发展道路。所谓公平是指中国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准入门坎、而非人人可以享有的教育形式,须确保准入考核制度和教育资源分配的绝对公平;但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中外合作办学无疑可以为更多的青年人创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利于我国国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实现高等教育更有效率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这也正所谓教育效率的基本内涵。基于此,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持续发展之路。

(一)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促进中外合作办学良性发展

不可否认,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来说,既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也是一种有力的冲击。许多学者认为,中外合作办学会导致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受教育权利、机会的不公平。当计划内的高等教育资源不充足导致需要公民个人以自费竞价的方式弥补时,不具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弱势群体势必成为国家高等教育资源不充足的后果的承担者。也许正基于诸多中外合作办学的非计划内自费性质及其有违教育的公平性,国家在政策的层面,对学生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取得的各种层次的文凭没有给予足够的认可,也由此导致社会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另眼相看,有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国家的机关事业单位,不敢使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毕业生,对他们的水平和能力持质疑的态度。诚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有一些害群之马,唯利是图,一心谋取经济利益而毫不注重教育质量。但大部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尤其是具有相应资质的公办高校举办的合作办学项目,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平台,无论在办学内涵和服务质量上,还是在毕业生水平上都毫不逊色于计划内高校。国家应在政策的层面上,一方面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审核监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大力支持优质合作办学项目在兼顾教育与公平的基础上可持续地发展,坚决取缔严重损害受教育者利益的非法办学项目,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政策环境和办学氛围;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合作办学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体系,对各类合作办学文凭实行严格的认证,取得认证证书的文凭给予纳入国家统一的高等学历电子注册体系,确立中外合作办学文凭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考过程中,也为持有此类文凭的学生开辟一条公平参与竞争的渠道。毕竟,在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市场化的今时今日,无论社会的任何一个方面,教育升学、就业创业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唯一可以保证公平的是完全凭借实力的竞争机制,我们要追求的是“用人唯贤”,而非一时的考试成绩或一张文凭定终身的固化模式。只有以国家政策为指引,中外合作办学才能逐步走出内忧外患的纷纷扰扰,真正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以内涵建设为核心,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水平

教学质量、管理服务和办学口碑是合作办学的生命线。教育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并没有低人一等。国家和社会之所以低看合作办学一眼,主要由于游离于体制之外的合作办学项目,不仅在生源质量上具有先天的弱势,其教育和管理服务也参差不齐,不堪信任。处于这样的办学劣势下,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以有力的事实去改变世俗的眼光。合作办学要摆脱内忧外患,取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信任,通过国家的严格审核,在国家监管下生存和发展,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完善管理服务,树立办学口碑。面对学习习惯差、学习能力弱、个性叛逆不服管的学生,所谓内涵建设着实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办学单位需要投入数以倍计的精力,挖掘自身办学的潜力,开启教育创新的巧思。在教学管理上,基于学生薄弱的学习基础,可以设置预备级学制,通过为期半年或一年的预备级学习,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尤其是英语听说读写能力,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本科四年的专业学习;也可以给学生施加预备级升学的压力,让他们做好宽进严出的思想准备和明确自我的学习目标。在学生管理上,面对家庭经济环境相对优越、个性相对自我、学习相对被动的学生族群,我们要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原则,努力彰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精神和日常学习生活管理的服务精神。努力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个性特点,结合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面临的困难,在坚守管理原则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贴心的服务,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在服务的过程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让他们体会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良苦用心,不断激励他们从基础知识重新学习,不断引导他们完善自我,发挥特长,树立“别看我一时,且看我一世”的学习信心,为他们独辟一条成长成才的蹊径。无论教学管理,还是学生服务,只有知行合一,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强化内涵,切实提高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水平。

(三)以平等合作为准则,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良性机制

任何一个合作办学项目能够在中国的教育土壤上落地生根和发芽生长,都是基于合作双方在办学资质、办学条件和教育目标等方面的相当和契合。然而,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必然导致合作纠纷的产生。针对合作办学纠纷的法规缺位的情况,我们只能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注重对各类纠纷类型的防范。面对这些必然发生的纠纷,我们应该回归合作的初衷和本心,重新审视双方合作的基础,以平等为基本准则,建立良好的联络和沟通机制。管理者敏锐的洞察力,与项目学生和项目外方合作者建立长期有效的联络,保持积极的沟通和及时的反馈,是避免纠纷最有力的手段。所谓联络机制要建立在对等原则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合作双方都要设有项目联络人、项目负责人、管理机构。项目联络人员负责准确地传递信息、及时地沟通问题,及时地向项目负责人反馈沟通的情况和处理的进度。同时也要定期举行与外方的座谈会、任何与办学相关的重大事项,都要在双方平等协商达成共识的前提下作出共同的决定,切忌未经协商单方面作出处理的决定[4]。合作办学的本质即双主体双校园共同办学,在不同文化体制、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利益分配的影响下,矛盾和纠纷在所难免。在这样的办学模式下,我们除了要加强联络和沟通工作之外,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管理技能和法律知识。在强势的外方面前,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一味地无原则退让,完全遵从他人,而是要据理力争,做到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各种不同类型的纠纷。只有坚持平等合作的原则,本着友好协商精神面对合作过程中各种问题,才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办学机制。

四、结束语

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是在世界教育国际化趋势和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伴随其快速发展过程的是无法摆脱的内忧外患。如此艰难的双重困境,与合作办学项目的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密切相关。如何从困境中突围,必须从困境产生的内外因素出发,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和内涵建设的内外抓手,在合作双方之间达成以平等合作为准则的办学机制,真正实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新.解读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平等与效率的视角[J].高教管理,2007(4):39-41 .

[2]赵素波.我国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综述[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8(2):154-156.

[3]罗志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海外学院中加项目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6):89 -93.

[4]李毅.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管理过程中纠纷的防范与处理[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90-93.

(责任编辑:冯起国)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CHEN Liqin1,WANG Rongjie2

(1.Overseas Education College,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2.Marine Engineering Institute,Jimei University,Xiamen,Fujian 361021)

Abstract:As a new school-running mode,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ame into be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However,after the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it turned into a dilemma formed by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roblems. The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dilemma based o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nd discuss the way how to breakthrough and get rid of the difficulties.

Key words: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school-running mode;internal mechanism;dilemma;breakthrough

中图分类号:G5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1-0097-05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集美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Y12156,JY12029)。

作者简介:陈丽勤(1982-),女,汉,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中外合作办学突围
苏东坡突围
堵车“突围”记
“稀有气体”刘成城的少年突围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