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指导意义
2016-03-16李迪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李迪(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邓小平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指导意义
李迪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摘要:邓小平同志在复杂艰难的国内环境中和新的国际形势下提出和改进了党的德育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开放性、先进性的大德育理论,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也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揭开了新的篇章,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在1954年至1992年间,提出了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四有新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的德育思想体系;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家形势教育等的德育内容以及齐抓共管的德育教育的方法等。邓小平德育理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邓小平德育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德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与发展,有利于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德育教育问题并推进高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更是新时期加强各方面德育工作的指南。
关键词:邓小平;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
关于“德育”的概念问题,学术界对此界定不一。笔者认为,“德育至少包括三部分:德育是一种教育,属于教育学的范畴;德育是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不是政治活动;德育的目的是把一定的社会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德性’和‘德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1]因此,德育即育德,培养并提升人的政治素质、思想境界、道德品质、法律素养和心理素质。
一、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德育
2011年5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大学发表了关于立德树人的讲话。2013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曲阜市孔府和孔子研究院,他说:“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刘云山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发表了关于精神文明的讲话。“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的是理想信念,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是文明风尚”,“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加强党风政风、社风家风建设,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这表明了我们党对道德在兴国立人方面的价值与作用的高度重视。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部分,是对当时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带动整个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道德建设是上层建筑的范畴,良好的道德能够为社会物质文明提供再生动力,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人们的物质利益至上、病态的竞争意识的蔓延,科层制之下的社会分工引发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某些失德行为在媒体无限放大下引起的对道德的恐惧等,这些因素诱发了当前社会的失德现象。
重视德育是当今世界各国的基本趋势。当前世界各国都致力于适应时代发展并适合于本国实际的德育发展之路的实践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领导集体的德育思想,不仅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理论和现实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建设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理论体系具有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一系列社会基本问题。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可谓我国历史上再次的重大转折点。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中共历代领导人德育思想的研究,研究内容与范围十分广泛。关于邓小平同志德育思想的研究与研究范围众多,有的学者针对邓小平的德育思想进行研究,例如,李康平(2001)的《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刘国华(2000)的《邓小平德育理论研究》、董蕾(2010)的《邓小平德育思想发展研究》、刘云山(2004)的《邓小平新时期德育思想创新理论及其发展研究》、张敏(2007)的《邓小平德育思想研究》。有的学者将历代或者几代领导人德育思想进行比较研究,例如:2000年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思想政治工作》、李文秋(2005)的《邓小平、江泽民德育思想比较研究》、张清华(2008)的《探析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德育观》。还有的学者针对德育的外延进行分析研究,例如:李康平(2009)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研究》、杨炎轩(2012)的《中国当代德育理论发展研究》2006、吴郁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思想研究》。
二、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同志在历史的重大转折关头提出一系列德育思想,科学地解决了一系列社会基本问题,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大德育”的新观念和新思想,这种德育理论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从本学科出发,研究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德育思想;从理论本源上,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德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特征,是无产阶级制定各项方针和政策的依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新科技革命推动我国对德育的改革与发展,迫切要求培养促进国家建设和应对国际竞争的综合型人才。尤其是90年代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的步伐加快,邓小平同志紧跟时代要求,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略,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对国内的思想领域进行了拨乱反正,逐渐提出并发展了开放、适应时代之需的“大德育”思想。
(二)学校教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是邓小平德育理论形成的历史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培养了一大批“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在50年代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耽误了一大批有志青年的教育和培养,这在整个国家教育史上追悔莫及。邓小平同志曾说:“十年来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要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2]
(三)德育工作的实践是邓小平德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自1954年起至1992年,邓小平在此期间有多篇有关德育的文章和讲话。我们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
1.萌芽时期(1954年至1975年)
这个时期邓小平主要继承了毛泽东有关德育的思想内容,例如:又红又专、理想教育、劳动教育、共产主义教育、革命纪律教育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讲话:《骄傲自满是团结的大敌》(1954)、《注意中学的纪律教育》(1954)、《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57)、《提倡深入细致的工作》(1961)。
2.形成时期(1977年至1982年)
邓小平同志在此期间最重要即提出了 “四有新人”的概念,而且此期间的德育相关文章和讲话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讲话:《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1977)、《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8)、《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1980)、《关于反对错误思想倾向问题》(1981)、《关于思想战线上的问题的谈话》(1981)。
3.发展时期(1982年至1992年)
在此期间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和讲话:《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1983)、《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1985)、《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1985)、《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1986)、《旗帜鲜明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1986)、《加强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改革开放政策》(1987)、《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
(四)以中华民族传统德育、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和毛泽东德育理论为基础进行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例如,道德具有阶级性不仅是道德的属性而且指出了道德产生的源泉,“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3];道德具有对民众的强大的教育功能,“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等论述。列宁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德育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灌输理论”“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等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德育思想为邓小平德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指导。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奠定了邓小平德育思想的基础,例如“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等。邓小平德育思想又是对毛泽东德育思想的直接继承,例如,“为人民服务”的德育基本准则、“实事求是”的德育内容和开展德育的基本方法等。
三、邓小平德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德育的指导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的德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重政治教育轻德育
政治教育与德育同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德育是基础,政治教育是方向。但是,我国的德育具有久远的历史,例如儒家“为政以德”“仁政”等都是将德育与政治相联系。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我国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遭受过许多政治挫折,我国的德育比较重视意识形态的教育,着重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大方向。但是,政治教育与德育分属于不同的方面,分别具有不同的属性,政治上的优秀并不代表品德的合格。高校不仅是要培养政治合格的人才,更要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德育应当与政治教育亦步亦趋,协同发挥教育作用。
2.重智育轻德育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素质要求更是逐年增高,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普遍增大。在校大学生不仅要求自己的专业课程优秀,还要增加其他专业的技能,例如,计算机技能、英语水平、文秘技能等等,同时,大学主干课程逐年增多,大学课程教师也面临着各种考评压力。因此,主干课增多,学生的德育课程时间越来越少,德育学分比重低。
3.大学德育的知行脱节
为增强大学生的各项理论知识素养,大学课程设置了更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加上一些技能课,德育课所占比重较低,德育课教师的理论授课时间更是有限,德育相关的社会实践少之又少。又有一些高校德育教师认为教给学生一定的理论就等于完成了任务,“大学侧重职业道德教育,授之以渔”[5]。大学道德教育是应当与社会实践直接联系的,不仅告诉学生要懂得“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的问题。学校生活是学生步入社会生活的基础,如此,这种空、虚的德育就被赋予“经院”学习的色彩,学生依然不能领会真正的社会生活中的德育内涵。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德育理论课程成绩优秀,轻视德育实践。
4.德育缺乏理论自信
现代德育理论失“传统”之根、德育教育工作者理论素养低等原因导致德育缺乏理论自信。众所周知,中国的德育源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精华,但是,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大力引进西方思想等,致使许多传统的优秀德育精神被遗忘,甚至遭到现代人的批判,不被传承。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逐渐找寻不到德育之根。再者,部分的德育工作者非科班出身,其理论素养存在极大的缺失,一些高校德育课程教师的待遇、社会地位遭到压制,德育科研基金少之又少等,是造成我国德育教师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5.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当代“90后”大学生正是生活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物质、文化生活充盈。在全球化大时代背景下,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的碰撞,使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90后”大学生的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这样千姿百态的思想,必然会造就“90后”群体价值观的多元化,直接导致其缺少“主心骨”价值观。[6]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作用,强调竞争经济,因此,物质利益至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充斥在大学校园中。大学生是具有高度思想性的群体,他们思维敏捷、接受信息的能力强。在现代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中,他们更习惯于网络虚拟化的生活,在虚拟化的世界里他们有情有义、正视关切所有社会问题,但是回到现实生活中却逃避一切、漠视一切。加之,先进的管理技术也同样在大学校园的各种部门中,各部门的职能性增强,实行科层制管理模式,学生与学校的距离更趋渐远,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道德冷漠现象层出不穷。
(二)关于开展大学生德育的思考
1.坚持以德治校
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教育的首要地位。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7]等等。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凸显病态化,自私自利观念、物质利益至上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不仅污浊了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而且正向高校蔓延。学校是教育的场所,是传播爱的空间,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我们苛求小集体的纯净。首先,学校应该将“以德治校”作为管理学校的标准,作为学校长足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可以通过校史、校情等环境的创设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全校皆道德的氛围。其次,将道德纳入对学生考核的重要部分,奖惩分明。因为学业的优秀并不代表人的品格的合格,但是优秀的道德品质会促进人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再次,将道德教育与时代精神的培育相结合。重视高校德育工作不仅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在道德的践履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民族精华,又要与时俱进,将传统道德品质与开拓进取、创新和改革的时代精神结合,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去践行道德教育,以解决当今大学生道德的时代困境。
2.树立全面发展的德育目标
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四有新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纪教育”的德育思想体系,而且将“理想信念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国家历史及国家形势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道德教育”“民主法制纪律教育”置于德育的内容体系之中。首先,政治教育与德育二者不可偏废,以道德教育为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的政治方向。其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8]。其中既要有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又要涉及国家形势、地位和世界局势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每一位青年人的国家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再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坚持进行以德与依法的统一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法律的底线,培养大学生行为的自觉性。第四,我们的德育不仅是集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德育精华,更是一个兼收并蓄、与时俱进德育发展系统。因此,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经常发生思想碰撞的文化环境中,其德育不仅要坚持“大德育”的系统教育,不断印证传统优秀德育之精神,又要吸收当代适合于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优秀德育精华,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丰富我国的德育教育理论体系。
3.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改进并创新德育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认为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还要做到“正面教育”和各部门的齐抓共管。虽然我国的德育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是大学生德育依然存在德育的知行脱节、道德冷漠等问题。
邓小平指出:“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还指出了不解放思想的危害性:“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的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7]“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7]单纯的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直接照搬照抄,不仅使整个学术界一潭死水,而且使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禁锢思想,僵化不前,扼杀其创新和创造的思维。为提升德育的效果,增强大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亟待改进德育的方法。理论源于社会实践,真正的德育效果是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真正的德育内涵是社会生活赋予的。因此,大学德育不仅要进行的必要的德育理论学习,又要将此付诸于实践,增强大学生在实践中对德育的理解能力。
还有,教师传授理论的方法不能局限于理论灌输、简单的理论讲述,在教育的过程中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教学法等,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受教育者的创新思维。应当尽可能多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恢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以此增强学生对德育学习的兴趣。
此外,在高校校园中营造德育氛围,以典型事例塑造师生德育榜样,并加大对榜样的宣传力度。关于对德育典型人物的奖惩中,以正面教育为主,并注意把握限度,坚持以人为本。物质和精神奖惩并重,如果物质奖惩限度过高,物质利益和个人主义的问题反而会愈演愈恶劣。德育教育的工作是我国德育的重点问题,不仅事关高校各个部门,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使德育在社会各界的协同中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之根本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 “三个面向”,还要培养“四有新人”。把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国家前途命运结合在一起,同时也是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人才除了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实践能力外,而且必备优秀的思想道德素养。为我们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指明了方向,德育工作的主体是人,最终的目标也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7]邓小平同志还指出“我们要创造民主的条件……在党内和人民内部的政治生活中,只能采取民主手段,不能采取压制、打击的手段”[7]。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的德育中,应把握好学生接受知识的水平以及了解学生的心理诉求,以循序渐进式的在大学生集体生活和学习中开展德育。为尽可能地照顾到每位学生的心理诉求,可以通过单独访谈或小组探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人文关怀缩短学生与德育的距离。
5.促进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的协同发展
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等同属于全面发展的教育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其知识、心理、身体素质等协同作用下完成的。所以,既要发挥“两课”的主体作用,又不可忽视大学生校园生活和社会实践的两翼功能。应当把德育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入到大学生的内心中。
参考文献:
[1]周志成.精英德育刍议[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61-6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9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
[5]魏雷东.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9):219.
[6]舒卷.“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成因及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艺术教育,2009(12):173.
[7]邓小平文选 (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4,143,143,365,144.
[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交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2.
(责任编辑:夏婷婷)
中图分类号:A849,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5-0069-05
收稿日期:2015-06-19
作者简介:李迪(1987-),女,汉族,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
Deng Xiaoping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s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I Di
(School of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01)
Abstract:In complicated and difficult domestic environment and the new international situation,Deng Xiaoping proposed and improving the party's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creative proposed with open,advanced education theory,point out the political direction of the party'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new period,also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theory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the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a landmark.In 1954 to 1992,Deng Xiaoping pointed out the moral education is fundamental to education and Four Educations and socialist education,law and discipline education thought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the four basic principles of education,the situation in the country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content and catch condominium of moral education methods.Deng Xiaoping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embodies the view of materialist dialectics,and it i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Studying Deng Xiaoping thought of moral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reform of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the innov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is conducive to resolving the problem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promoting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to develop in depth,is the guide to strengthening the work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Deng Xiaoping;moral thought;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