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6-03-16李华田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跨文化交际高等教育

李华田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高校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李华田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跨文化交际由“人际间”、“比较的”和“互动的”三个核心概念组成,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和传播行为的异同,并侧重探讨其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由于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的文化可能存在文化重合、文化相通和文化空缺三种关系;另一方面,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所以,一个高校教师,无论他/她在国内或国外工作,也不管他/她讲授什么课程,其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知识传授的行为。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并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以跨文化交际学为理论基础,主要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和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求及其培养的策略与途径,包括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师教育;文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概念与内涵

从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实,文化本身既不是教育,也不是立法,它是一种氛围,一种遗产,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方式。简单而粗略地说,文化指的是我们人做而猴子不做的任何事情。[1]因此,文化既是经历长久历史沉淀的产物,又是当前正在发生和变化的社会现象;它既具有群体的共性,又无不渗透到每个个体的具体行为之中;它既有显性特质并且可以进行客观描述,又有隐蔽性并且只能依靠主观解释;它既表现为人类高级智力活动的过程及其产物,又体现在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之中。[2]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T. Hall于1959年在其著作TheSilentLanguage(Doubleday)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概念,这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学的诞生。“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但两者之间略有区别:前者侧重于使用本族语的人们与使用非本族语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和沟通, 而后者主要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和沟通。Breen & Candlin(1980)指出,“跨文化交际不仅关系到遵从某种规范,而且也关系到主观解释这些规范本身;它既是遵守规范的活动,又是创造规范的过程”。[3]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广泛的移民潮、多元文化的发展和邦国概念的模糊化,跨文化交际活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经济共同体的建立和地球村的逐步形成,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就能参与跨文化交际和传播。人类社会由彼此孤立到相互依存的发展变化,使跨文化交际和传播成为社会交际的核心。而文化间的互动又不断地引导、批判、甚至抗拒着人类社会的变迁。

二、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客观需求

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跨文化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虽然文化重合(Cultural Overlap)的现象确实存在,文化相通(Cultural Interlink)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但不同民族或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更为明显,而且文化空缺(Cultural Zero)更是人际交往和沟通的一大难题。在很多情况下,本族语的文化传统中缺乏交流对象所在民族的地理、历史、经济、政治、习俗、价值观等文化因素。这些巨大的文化差异给交际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对异族/异域文化因素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捕捉信息,从而提高交际效率。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信息产业化时代和经济全球化时代。自然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不断相互渗透,交叉学科层出不穷,对时代所需的人才提供新的机遇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就业市场最需要的是既学有专长又精通异族/异域文化及其与本族/本地文化差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21世纪的人才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4]

正因为如此,一个高校教师,无论他/她在国内或国外工作,也不管他/她讲授什么课程(更何况现在很多老师开设了全英文课,用英文讲授专业课程),由于其学生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其教育教学活动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行为。

三、高校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策略和途径

跨文化交际由“人际间”、“比较的”和“互动的”三个核心概念组成,比较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行为的异同,并侧重探讨其间的互动关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1)语言学、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2)语言的使用与言语的交际能力,熟悉各种语言形式、词汇内涵和外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能恰当理解对方的言语表达和非言语行为并正确解读其功能;(3)掌握本族/本地文化与异族/异域文化及其差异的能力,具有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和诊断能力。(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能够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恰当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技能进行交流和沟通并在交流不畅时实时修复或修补交流渠道;(5)在异族/异域文化环境里没有值得信赖的集体和组织时,恰当确立自己的身份并开展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由于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的全面性、复杂性和多维性,高校教师也可以借助多种不同路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种基本路径:(1)“显性”路径——独立于语言学习的、比较直接的、相对系统的文化学习;(2)“隐性”路径——融于语言学习之中的、较为间接的、比较分散的文化学习。[2]具体说来,为了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也为了帮助莘莘学子克服文化晕眩和避免文化休克,高校教师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和途径培养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

(一)端正态度态度端正是一切学习的前提。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但很多教师因迫于科研的压力只埋头于专业知识的提升而并不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高校教师首先自己要端正态度,并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族/异域文化。如果教师本人对异族/异域文化持消极态度,那就无从谈论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何况态度、知识和技能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端正的学习态度为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创造了条件;反过来,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促使学习态度变得更加积极端正,知识也会进一步得到巩固,而技能也会自然而然地随之不断提升。

(二)丰富知识人们在社会交际和沟通过程中所需要的社会文化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本人与交际/沟通对象的语言系统方面的差异;(2)双方的社会文化知识及其差异,特别是文化相通和文化空缺方面的因素;(3)在交际/沟通过程中根据客观需要恰当运用已经掌握的文化准则把控交际进程并修复交际渠道的知识。[5]

(三)培养跨文化意识并加强训练在实际学习中,高校教师可以利用以下主要方式培养跨文化交际/沟通意识并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含显性路径与隐性路径):

1.以积累知识为主的信息积累训练:这种训练以学习和了解相关信息为主。例如,积极参加文化学习方面的讨论和演讲、 听录音、看视频、广泛阅读、参加文化专题类课程的学习等。既注重“有形”的文化知识学习,又留意“无形”的、与人际交往关系密切的文化信息。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异族/异域的历史传统、生态环境、政治体制、经济模式、风俗习惯、思维模式、民族心理、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

2.分析原因并作对比学习的训练:通常的做法是针对在对象地区发生的一件真实发生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寻求几种不同的解释,再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看看哪一种解释最合理,并了解产生这些差异的社会背景或根本原因。要做好这点,大家需要会识别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异同,激活原有知识与经验使之能对两种文化做出自己的结论。

3.以角色扮演为主的体验式训练:在一定的模拟情景中,各个参与者通过扮演不同人物角色,将特定的模拟背景下发生的事情借助于言语行为和身体语言惟妙惟肖地表示出来,使情景再现。这种活动不仅有利于帮助大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沟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跨交际/沟通能力的提高,而且肯定会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认知兴趣,促进学习,更加牢固掌握已学的知识,也提高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6]

4.调查和研究:高校教师要将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经验运用到文化学习中。通过走访、访问、社会调查、问卷调查等进一步识别、观察和解释本族文化中的个人和集体行为,然后将之应用于跨文化交际/沟通活动;通过规划、组织和实施研究工作,利用各类资源,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和做出结论等。

5.互动式的训练:通过接触另一种文化的代表并进行交往,在交往中学习和了解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学会各种不同的交际技巧,进而举一反三,逐步培养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敏感性,改变认知行为。[6]

(四)提高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由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因素构成。而大家需要掌握的文化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1)使用自己最合适的方法有效地把各种有用的文化信息输入大脑;(2)在对输入的文化信息感知之后,根据自己的认知风格对输入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管理以达到理解和储存的目的;(3)在正确理解获取的文化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发现和积累新信息,并将它们与已掌握和理解的信息有机地进行结合,在需要的时候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这些信息恰当合理地运用到跨文化交际/沟通中。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社会发展中传统历史的沉淀,是一个永恒的社会现象。随着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信息化的提高,国际互联网的发展,跨区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社会交往也越来越频繁,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积极探索,通过不同路径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沟通能力。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沟通的能力,才能有效地进行文化教育教学和专业教学,才能培养和造就出未来世界所需要的既学有专长又精通异族/异域文化及其与本族/本地文化差异的高素质人才,帮助青年一代在未来世界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华田.试论文化与翻译的三种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6).

[2]刘学惠. 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 :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Andrews, M.BritishStudiesinsecondaryschoolsinEasternandCentralEurope[J]. ISSUES, IATEFL,1999,(148).

[4]ycy270535235的博客. 外语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EB/OL].(2006-05-26 01:43:28)[2015-09-15].http://blog.sina.com.cn/u/1229607055.

[5]中国论文网.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EB].(2013-08-25)[2015-09-18]. http:// www.xzbu.com /1002-2139(2013)-22-0-02.

[6]Shichaojj27033.跨文化交际[EB/OL]. (2012-10-20)[2015-09-22]. http://www.docin.com/p-503087935.

责任编辑付友华

中图分类号:H3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078(2016)01-0085-03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项目“PBL-BTC英语多维阅读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26;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 30301021422。

作者简介:李华田(1966-),男,湖北孝感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收稿日期:2015-10-01

doi:10.3969/j.issn.1003-8078.2016.01.22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跨文化交际高等教育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