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沙俄的东北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及效果

2016-03-06

关键词:沙俄旅顺俄语

李 逊

(厦门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福建 厦门 361005)



清末民初沙俄的东北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及效果

李 逊

(厦门大学 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福建 厦门 361005)

文章对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语言教育政策,包括俄语和汉语教育政策进行探讨。同时,还对其俄语和汉语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及实施效果进行考察,以期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把握。

清末民初;沙俄;东北俄语汉语教育政策

1860年,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激烈之时,趁着大清国混乱,沙俄势力进入中国东北,并在远东建立军港。但是,由于冬季天气寒冷,冰封近海,军港无法使用,于是沙俄转而积极筹建“满洲”铁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清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赔偿白银两亿三千万两,割让台湾岛和辽东半岛。但由于法国、沙俄和德国不愿日本在中国的势力坐大,于是,逼迫日本归还辽东半岛,日本被迫签字同意。但与此同时,沙俄也拉开现代正式侵略中国东北的序幕。

这之后,清朝又分别在1896年和1897年与沙皇俄国签订秘密条约,双方结成军事同盟,以便对抗日本,清朝允许沙俄在战争时期使用中国的港口。1897年,两国又签订《中俄辽东半岛租借条约》,并规定,沙俄对于辽东半岛拥有驻军权、行政权、军队统御权,以及筑城权等一切防御权。

1899年,沙俄对辽东半岛实施管理,在辽东半岛颁布《临时关东州厅官制》。这个规定内容有:将辽东半岛分为旅顺、亮甲店、貔子窝、金州、岛屿等五个行政区,设置了19个“连和村”、51个“村会”、1502个“部落”。任命了“连和村长”“村会长”“部落长”为行政官员。并设立民政部,管理一般行政事务,以及警察、税务和审判等事务。设立财政部、主管征税、会计以及工商业管理等事务,其中,教育事业属于民政部所管辖的范围,并规定与关东州长官以及军队有关的教育机构,按照沙俄文部省的政策来运作。

1902年,沙俄又颁布《临时极东统治条令》,规定辽东半岛的内政、军事、外交的统治权由沙皇任命的总督来行使。而学校经营、教育辅助金的分配、教育官员的任命将由总督直属的学事监督官来负责。

本文对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语言教育政策,包括俄语和汉语教育政策进行探讨,以期对此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

一、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的“俄语”语言教育政策

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对沙俄学生“俄语”语言教育政策;另一个是对中国学生“俄语”语言教育政策。

(一)对沙俄学生“俄语”语言教育政策

1900年,沙俄在旅顺市设立旅顺市初等学校,分为俄国部和中国部两个部分。俄国部主要招收7岁以上的沙俄儿童,以及7-14岁的中国儿童免试入学,针对沙俄儿童学习的课程,主要设置德育以及初等基础教育科目。而对于中国儿童则设置俄语以及其他初等基础教育科目。随着沙俄在中国人口的增加,一些军官、政府工作人员、医生和技术人员的孩子亟须得到基本教育,所以学校进行扩招,并改变课程设置。在针对沙俄学生的教育上,确立以宗教和德育为主要教育目标,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一般的知识教育,设置的科目有宗教、俄语(听说读写)、数学、唱歌(赞美诗)等。同时为了培养精通汉语的人才,每天会在额外的课程之外设置一节汉语课。

(二)对中国学生“俄语”语言教育的政策

在沙俄势力入侵东北之后,清政府针对这一情况,认为有必要学习俄语和俄国文化,所以进行一系列针对中国人的俄语教学活动,如1980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教授英语法语和俄语;1986年,在现今吉林省珲春市设置中俄书院,教授满族子弟俄语;1899年在北京设立俄文专修馆,每年招收90名中国学生学习俄文;1900年在齐齐哈尔设立俄文学堂,教授满族子弟俄文等。

而沙俄在侵略中国东北之后,为了方便管理以及消除中俄据民间的语言文化障碍,从1899年开始,进行一系列语言教育的尝试以及改革,从以下五所学校可以看到基本情况:

1.旅顺市初等学校

虽然旅顺市初等学校以针对沙俄的儿童教育为主,但是也有针对中国儿童的中国班,并订立《旅顺初等学校支那科规则》,其中第一条:成立中国班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会说俄语并且了解沙俄的中国政府职员;第二条:18-24岁的学生可以入学;第十五条:设置教师两名,一名俄语教师,一名其他科目教师,助手一名,由懂俄语的中国人担任,主要负责通识教育;第十八条:学校资助特别优秀的学生到俄国去留学。

中国班设置与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1)其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为沙俄殖民政府服务的下级职员;(2)招收对象主要是18-24岁的成人;(3)不需要进行入学考试,免学费,如果成绩优秀,将会有机会去沙俄留学;(4)实行以俄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沙俄式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中国古典教育。

中国班的授课语言是以俄语为主,进行沙俄式的教育而不是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主要教学科目为俄语(会话作文)、初等算术、初级地理历史、初级事务规定、连和村和警察员规定等政务教育。

中国班设置四年的课程大纲:第一学年:俄文字母、简单的作文和口语语句;第二学年:俄文名词及动词变化法、听写、诗词以及简单的俄文故事的背诵;第三学年:初级俄语修辞学、听写、稍稍高级的俄语故事、作文;第四学年:简单的俄国政府事务规定以及公私文书的处理办法,并且用俄语教授如何处理一般行政事务,沙俄殖民者制定的一般性法规以及一些沙俄的历史;1900年,中国班的人数为403人,在第二年增加60人。在旅顺,沙俄人占总人数的40%,为了与俄国人沟通,很多当地人也学习简单的俄语日常对话,中国班也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俄语在当时的旅顺取得一定的地位。

2.貔子窝市初等学校

1901年,在貔子窝市成立。16位俄国人联名出资设立,并在次年通过《貔子窝市初等学校规则》,其中第一条:本学校是以教授中国学生初级俄语以及俄语会话为目的而成立的,并且希望能够培养可以进行俄语翻译沟通的人才,同时用俄语和英语进行教学。第四条:本校分为上级和下级两个年级,本校的学习年限是两年。第十条:本校的教学工作长期由两名教师担任,但是教授俄语者必须是俄国人,教授中文者必须是中国人。第十三条:本校学生定员60人。第十四条:本校招收7-15岁的中国学生,但是最初两年15岁以上的学生也可以入学。第十九条:本校教授正轨的俄语,有地方口音的不得受聘或者矫正之后才能被聘用。

貔子窝市初等学校由沙俄东北民政长官管理,并提供资金,学生入学毕业则要由市里的运营代表和教师开会讨论才能执行。除了聘请俄国人和中国人之外,还聘请归化中国的朝鲜人担当教师。在1900-1901年间,招收40名学生,在学校学习简单的俄语书写会话以及数学和中文。

3.旅顺中俄学校

在上文提到的旅顺初等学校中国班教授中国学生俄语等课程,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在毕业考试中,很多学生对于俄语仅仅有皮毛上的了解,初步掌握都做不到。根据这一状况,学校进行改革,成立旅顺中俄学校,招收8-20岁的中国学生,学习年限4年,教授俄语、初级数学、初级地理和历史以及行政事务、中文等。成绩优秀者毕业即可被委任为下级行政官员,每年将会派2人去俄国留学。其课程设置与之前的旅顺初等学校中国班几乎一样。

与旅顺和大连这种新兴城市不同,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附近)一直都是清政府统治的中心都市之一。沙俄进入之后,无论是当地的中国军民还是义和团运动的拳民,都对沙俄的侵入极为抵触,进行一系列反抗斗争,导致沙俄殖民者行政管理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无法征税。直到1900年,沙俄派1000名士兵进驻,才算勉强控制住局势。

为了方便管理,便于向当地居民宣传“沙俄思想”,培养亲善沙俄的人才,沙俄殖民政府于1900年11月设置金州中俄学校,地点选在当地文昌庙内的金华书院旧址。

金州中俄学校每周课时如下:俄语12课时,中文3课时,地理2课时,数学6课时,游戏(体操)6课时,清洁劳动时间1课时,还有30小时的课外务农时间。教授语言为俄语。 教师中有俄国人1人,中国人1人,朝鲜人1人。学生免除学费,教科书也免费提供。1900年有学生42人在籍,1901年有学生45人在籍。

5.《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公布

《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公布的具体时间不详,但是应该是在貔子窝市初等学校以及旅顺中俄学校成立之前,因为这两所学校依据《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制定本校的规则。依然是为了管理方便,消除中俄据民间的语言文化障碍,以及培养亲俄,能够为沙俄殖民政府服务的下级官员为主要目的。

《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主要条文如下:第一条:在中国东北设立中俄学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沙俄东北各个行政部门培养懂俄语的中国职员。第二条:中俄学校招收10-20岁之间的中国男生入学。第三条:主要教授科目为:俄语会话,朗读,书写,作文,初级数学,初级地理历史以及村干部,秘书和警察工作的练习。第四条:学校学习年限为4年,分为4个年级进行教学。第一学年:教授俄语字母、简单的作文以及简单的日常对话,10以内数字的加减乘除;第二学年:教授俄语阅读、书写、作文、对话以及100以内的数字加减乘除;第三学年:俄文语法、写作,中级加减乘数以及初级的历史地理知识;第四学年:除了教授地理历史数学等知识,还教授简单的行政事务知识。第五条:学校第一学年有预备校性质,免试入学。第七条:学校只招收在东北居住的中国学生,但是每所学校最多招收100名学生。第八条:学校免学费,教科书免费借给学生使用。第十二条:毕业后的学生会获得特别的毕业证书,在应聘沙俄行政机构职员时有优先获聘权。

《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设立之后,貔子窝市初等学校以及旅顺中俄学校等学校都根据其内容对本身学校的校规进行修订。

在规则制定之后,貔子窝市初等学校、旅顺中俄学校以及金州中俄学校在1900年共有在籍学生122人,1901年在籍148人,1903年125人。其费用均从当地殖民政府教育费用中支出。

齐海峰心里一惊,这么快就去了。她去上班,她家里人总得买菜吧。于是,他开始在来菜站的大妈堆里,找哪个长得像杨蓉,他会刀下留点情。

(三)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俄语”语言教育政策特点

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俄语”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小。其推行范围仅限于辽东半岛的旅顺、貔子窝、金州、大连等地,在东北其他地方并没有广泛开展。二是学生人数少。学生大多不到100名,貔子窝初等学校和金州中俄学校则只有40余人,其流传范围并不广。三是俄语授课目的性强。主要是为了给沙俄东北各个行政部门培养懂俄语的中国职员,以及方便中国居民与沙俄殖民者和俄国侨民的日常交流。

二、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的“汉语”语言教育政策

除了在中国东北推行“俄语”教育政策,沙俄殖民当局还推行一系列“汉语”教育政策。

(一)对沙俄学生“汉语”语言教育政策

1900年,俄国设立了旅顺实业中学,主要招收对象为沙俄居民中技师、工人以及商人的子女们,让他们接受系统教育,但并不对中国人开放。除了一般的课程教学,还设置英语、汉语等外语学科。当时的沙俄殖民者主要在大连开设以下三所学校:以俄国人为授课对象的“大连小学校”,设立于1903年8月设立,拥有俄国教师4人,男生38人,女生32人,使用俄语教授俄国国内的初等教育课程以及舞蹈、木工等项目,具有比较浓重的宗教学校色彩,也教授中文。以中国儿童为教学对象的中国人初等学校,成立于1902年,有俄国教师1人,中国教师1人,在籍学生17人,使用俄语教学,也招收俄国学生。大连男女两中学校,设立于1901年,设立男校与女校两所学校,主要招收俄国学生,实行类似俄国国内的四年制初等中学教学体制,以俄语教学为主,教授中文,但是不面对中国人招生。

(二)对中国学生“汉语”语言教育政策

由于沙俄统治时间过短,而且制定针对中国学生的教育政策暂时对巩固其统治并无太明显的益处,所以其并未干涉针对中国学生的汉语教育政策。而当地依然存在传统式中国学堂,所以当地中国学生的“汉语”教育,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汉语”语言教育政策特点

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汉语”语言教育政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范围小,人数少。其推行范围仅限于辽东半岛的旅顺、大连等地,在东北其他地方并没有广泛开展。而由于沙俄的移民人数本身并不多,所以学校人数很少。二是并没有专门的汉语教育,汉语仅仅是普通教育课程的一部分。由于沙俄殖民当局所开设的学校目的是为了使当地的俄国儿童受到教育,所以其课程设置跟沙俄的普通初等教育设置一样,汉语并没有作为特殊的课程出现,仅仅是其中一门外语而已。三是学校大多不对中国人开放。只有大连中国人初等学校招收中国学生,其他的学校都不招收中国学生。

三、清末民初沙俄在中国东北推行语言教育政策特点及效果

在清末,中国东北大部分居民都是第一次接触外语,在甲午战争期间或者甲午战争后日本占领时期,可以通过写汉字与日本人笔谈。但是面对另外一种语系的俄语,很多人都把学会俄语当作不可思议的事情。沙俄殖民政府为了方便统治,制订一系列教育政策,颁布《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等相关条文,在俄语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

根据有关调查资料, 1903年, 在旅顺市的23494中国人中,有1206人或多或少能够使用俄语,只有85人能够或多或少使用欧洲其他语言,22202人完全不能使用任何欧洲语言。1206人占当时总人数的5.1%,虽然不多,但是相比较沙俄刚刚租借辽东半岛时几乎没有人会使用俄语的情况,已经是很大的进步。而在金州以及貔子窝市,俄国人与中国人的比例大概是3∶4,当地很多俄国人雇佣中国人,也有很多在当地生活的中国人与俄国人有商业往来,于是在这两地的男子或多或少都会一些俄语,而懂俄语的女性则比较少见。虽然没有具体数据证明,但是在金州以及貔子窝市的俄语十分普及则是事实。

除了在中国居民中推广俄语,沙俄殖民政府还在当地的俄罗斯居民中进行汉语推广,其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够在中俄商业中进行调节,防止中国商人欺诈等行为的俄国翻译,以及能够在当地处理机密事务的俄国人。于是除了在旅顺一些学校为俄国儿童开设每日一课时的中文课之外,还对当地的沙俄驻军、行政人员开设夜校学习中文课程,目的是让他们和中国人有效沟通。

纵观沙俄统治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范围小

由于《中俄辽东半岛租借条约》规定沙俄的势力范围仅限于辽东半岛,所以,其语言政策的也仅限于大连、旅顺、金州、貔子窝等地,并没有渗透到奉天、长春等地。从对象上来看,其范围多是针对当地20岁以下的青少年,没有进行全年龄段全阶层的语言推广教育。从推广方式来看,主要是设立学校,并在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语言上确立俄语的主导地位,但并没有将这种俄语主导的政策推广到其他由中国人开设的学校中。可以说,当时沙俄殖民政府俄语语言政策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教学对象上,以及推广方式上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进行。

(二)从表面上看,其语言教学以沟通为主要目的

无论是成立中俄学校,还是后来的《关东州中俄学校规则》,这些语言教育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能够为沙俄殖民政府服务、充当沙俄殖民政府与当地居民沟通桥梁的职员,从表面上看,并没有很强的政治目的性以及文化侵略性,但实施教育控制政策还是较为明显的。

(三)从实际情况来看,俄语并不处于强势地位

由于沙俄殖民政府语言政策的目的在于沟通,那么无论是中国人掌握俄语还是俄国人掌握中文,其效果并无两样。所以在其语言教育政策中,既向中国人推广俄语,也有向俄国人教授中文,还教授英语、法语等欧洲其他语言。俄语处于一个与中文相对平等,甚至弱于中文的地位上。相比较伪满洲国时期,日本政府所推行的日语强势政策,沙俄殖民政府的语言政策则相对较为温和,因此,受到的阻力也相对较小。

(四)沙俄语言政策实施取得一定效果,但是并不很明显

截至1903年,在旅顺市有5.1%的居民懂得俄语,而在金州和貔子窝市,俄语也比较普及。但是,相对于不懂俄语的当地居民而言,这些人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其语言政策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力。如果沙俄统治继续进行,肯定会在辽东半岛进一步推广俄语,实施更为严格的俄语教育政策,但是,不久以后,爆发日俄战争,俄国的惨败使得沙俄殖民统治终结,其语言政策所取得的这一点点效果也就不了了之。

四、余论

在学术界,提到东北的殖民语言教育政策,一般都会想起日本在满铁及其附属地,以及日本在伪满洲国的语言教育政策,很少会有人关注沙俄在辽东半岛的语言教育政策,毕竟六七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短一瞬。但是,如果我们想要还原当时东北区域语言存在实际状态,追寻东北区域语言发展的历史变化轨迹,六七年的时间则是不可忽视的一段时间。笔者是想通过对这些材料的总结,通过对这一段时间内沙俄语言教育政策梳理,找出其对于东北区域语言发展影响的基本要素。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相信,随着更多资料的发掘,沙俄语言教育政策对于区域语言发展影响程度以及学术地位,会在学术界有一个科学的定论。

[1][日]竹中宪一.“满洲”教育基础研究[M].东京:柏书房株式会社,2000.

[2]曲铁华,梁清.日本侵华教育全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以色列]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课题[M].张治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4][美]M.阿普尔,等.教科书政治学[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责任编辑 薄 刚]

2016-09-26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伪满语言制度与汉语变异研究”(15CYY016);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珍藏明清汉语文献发掘与研究”(12&ZD178)

李逊,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教师,研究方向:世界汉语教育史及东北方言历史接触。

K25

A

2095-0292(2016)06-0166-05

猜你喜欢

沙俄旅顺俄语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浅议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俄语教学质量
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沙俄势力研究
旅顺道院暨世界红卐字会旅顺分会地址奠定记碑
大连至旅顺中部通道隧道消防系统设计
改进俄语教学方法 提高俄语教学质量
中俄《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三姓地区赫哲族的安边政策
中俄伊犁交涉清廷成功原因探析
中国“俄语年”俄语知识竞赛启动
沙俄第一届国家杜马解散原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