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审视

2016-03-06李腾飞赵海月

关键词:异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李腾飞,赵海月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审视

李腾飞,赵海月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日趋完善的商品分工体系,把人类依附在各个分工体系的精细的领域,碎片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诸多社会思潮,使得人类的理性认知范式发生变化。社会生产力和重大科技的飞速发展,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面临重大的挑战,但借助于新技术的传播手段也带来史无前例的重大发展机遇。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这既是任何理论本身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能对万象更新、突飞猛进的文明社会实践奠定必要的的科学的理论基础。文章从人的全面发展维度,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重要理论品质做了比较系统的当代价值审视的阐发,认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极大地朝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承认自我价值回归,对复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振兴人的自由发展以及如何摆脱人的自我异化和实现真正的主体人的复归价值进行反思与探讨。

与时俱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异化;价值审视

随着二战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遇到不得不应对的全球持续发展的生存挑战。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作为实践的哲学,具有与时代主题同呼吸、共命运的发展观。恩格斯指出: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P36)因此,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伴随重大科技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而与时俱进,进一步增强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把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把人类社会实践推进到更高历史阶段。本文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人的主体发展和摆脱人的异化等三个方面,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揭示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在“四个全面”理念下全面推进中国小康社会建设。

一、全面推进人的自由全面价值维度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社会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的利益最大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实现社会与人的发展必须依赖经济的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生产力的发展史也是源于人的自我不断发展进化而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生产力关键靠人才,而人又是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来支撑,不能离开人的发展而存在。所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相伴而生的。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 ,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1](P36)。这种全面性不是从来就有的,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的个人是宗教式控制下毫无自我主体意识的“半个人”,个人把自我发展的精神意志和前进动力赋予上帝,认为上帝创造一切,是世间苦难的造物主。人的全面性发展尚未开启;而随着航海运输和指南针的传入,爆发了以人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掀起了打破救世主——上帝的自我中心地位,从而奠定了人的自我全面发展意识的崛起的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交通通信工具的更新升级,使得商品分工,尤其是现代分工日益精细化、专业化,人业已被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束缚在精细化链条上,此时,人已经被分割成碎片化、片面化,而且这种趋势在21世纪将会是逐渐加强的,任何个人都已被深深固定在高度发达的分工体系链条上的某一条,成为现代分工体系的一个碎片工具。尽管商品分工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标志,它既有利于生产技术走向“高、精、尖”化发展,也有利于商品生产的种类齐全、物种繁多。不可否认的是,它也带来了许多“职业痴呆”诟病。正如马克思所言:“现代社会内部分工的特点,在于它产生了特长和专业,同时也产生了职业的痴呆。”[2](P169)这种“职业痴呆”成为碎片化、片面化的标志,丧失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个性能力,滑向“单向度的人”的深渊。借用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专业化的工作,不需要一个‘全人’,而只要人的一个肢体或器官。再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证据,说明过度的专业化把人如此残忍地当牛做马了”[3](P104)。

因此,未来21世纪的人才发展将会是掌握多领域的全面复合型的“T”型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将会是未来人才全面发展的内在趋势。北京师范大学的吴向东教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超越性、现实性和历史性,指出人的全面发展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彰显社会主义最本质的要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价值的最高体现[4](P68-72)。

那如何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呢?社会主义作为一种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运动,人的生产力也将不断发展,其全面性也将随之不断完善,不断冲破各种压抑和受限。而马克思所指明的共产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2](P87)。或者说,共产主义在于实践,在于使现存的世界得到革命化的洗礼,不以主观意志,而是实事求是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消弭人的片面化、碎片化,使人发展为“全面的人,健全的人”。

二、强化人的主体发展价值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会是更加强化突出人的主体发展价值,更加注重人的主体内涵式发展,无论是发展增量民主抑或是经济社会的个人自由,人的主体性将会更加突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主体核心将发挥关键作用。为何未来会如此呢?

第一,人是宇宙万物的核心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人的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将得到深层次的研究。东方思想文化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便指出了主体人在万事万物面前应该遵守天地自然的变化居其下顺其道,无为无欲清净自然就能与道合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曾指出“人不是导源于天,而是导源于地,不是导源于神,而是导源于自然界;人必须从自然界开始他的生活和思维”[5](P677)。从这点可以看出,马克思旗帜鲜明地把自然界的主体界定为人。而人作为主体,是通过实践这一中介连接自然与人的,并且不断通过各种实践手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的社会与自然的主体价值不能为他物所代替,也不是像唯心主义“意念”“绝对精神”或是“上帝”所代替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主体是人”[6](P3),“主体, 即社会”[6](P19)。因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注社会人的解放和生存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致力于人的解放、争取人的自由平等发展权而斗争,其号召世界国际工人运动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旨在求得无产阶级的解放,然后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和发展。而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势力不占优势,但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7](P373)的社会主义本质思想依旧在东西方左翼政党中占据一定影响力,并且在反全球化过程中有进一步扩大趋势,有望成为未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潮中的先驱。

第三,昔日反人类、反人性的技术不断突破人的理性与合理价值。马克思从人本质出发,谈到人的发展便是使人摆脱动物原始状态、巩固提升自己的类本质潜力的过程和状态,“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 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P47)。可是20世纪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各种军事武器技术、飞机、导弹、生化武器、细菌炸弹等,也包括当前所掌握的核技术、生物克隆技术等,20世纪便得不到正义地使用,已经走向反人类、反人性的境地,不断突破人的理性与合理价值。从历史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所发明创造的新型技术不断被非正义地使用,人类的主体与客体的理性价值也在不断地被僭越、被践踏。马克思指出,就社会本质而言,“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8](P252),在21世纪的今天,和平与发展依旧是社会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网络化、信息化时代不断地突破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时间地域的局限,人类社会的交往程度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21世纪,人类的理性程度不断提升,民主意识与自由发展程度不断增强,人的主体价值也将回归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也将进一步验证马克思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三、消弭人的自我异化价值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最重要思想。异化,简单来说,便是指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脱离人自身,变成一种控制人、压抑奴役人自身的状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异化劳动的表现形式划分为劳动与其产品相异化、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以及人与人相异化。其中着重强调人与其类本质相异化和人与人相异化,这种异化现象带来的后果表现为:“人( 工人) 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9](P45)

后来,诸多西方学者对异化理论进行延伸。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注意力聚焦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上,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则跳出资本主义范畴,将异化理论拓展至社会主义社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也有异化现象,并非资本主义经济结构所独有。比如,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尼茨基认为:“异化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只有作为异化的社会才能存在。异化成为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克服和抛弃异化才能存在与发展。”[10](P239)

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一书中也谈到异化普遍化的问题,指出:“我们发现 19 世纪的剥削和囤积倾向被 20 世纪的接受和市场倾向所取代。一种不断增长的‘协作’趋势取代了竞争性,一种获得稳定和可靠的收入的愿望取代了追求无止境的利润;一种共享并扩大财富,控制他人和自身的倾向取代了一味地剥削;我们看到匿名的权威——公共舆论和市场的权威——取代了理性和非理性的公开的权威;适应和附和的需要取代了个人的意识;一种尽管主要是无意识的无力感代替了自豪和主人感。”[11](P85)

也正是人的自我本质或被物化、异化,变成一种非理性的奴役人的意识,在未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将会是消弭人的自我异化,使其回归人自身的理性和自我纯真的本质自我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

第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消弭人的异化提供物质基础。当前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各行各业的生产技术更新周期缩短,产业升级加快,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发挥着日益强劲的效率,极大地改变着人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人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自由朝着纵深方向发展,不断解放与弥补人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更好地满足着人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

第二,消除异化不能只依靠暴力革命,也需文化意识形态的变革。在马克思主义时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往往伴随着残酷的镇压、暴力掠夺和殖民主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是产生剥削、不平等和异化的根源,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共产主义公有制取而代之。但是后来随着时代发展的变迁,资本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变得“文明”,较为先进的制度和民主思想逐渐普及,人民的主体意识崛起,异化现象主要聚焦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民族性格和心理结构等微观领域。所以,在布洛赫看来,消除物化的首要前提便是唤起人自身内在所具有的反抗物化的乌托邦精神,恢复主客体统一体的状态。马尔库塞在《爱欲与文明》中从心理结构、性格维度出发,主张以爱心的方式和快乐的方式去工作,使劳动成为一种积极实现人自身本质的创造性活动[12](P33-37)。列菲伏尔同样也认为积极扬弃资本主义的异化不能只依靠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宏观层面,更重要的是依赖社会日常生活的微观层面,唤醒人们自身的潜在的积极的创造性。

第三,加强市场经济的积极扬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的,马克思曾经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2](P274)。资产阶级使人摆脱了封建宗法关系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主体;资产阶级开创了自由物质生产的创造性活动;资产阶级开创的市场经济使人类摆脱了绝对贫困现象。然而,资产阶级创造的市场经济却导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 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2](P287)。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被转化为物的价值,人的社会关系被湮没在商品等物的拜物教下。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大卫·麦克莱伦认为:“市场经济它不能够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人们的价值上看,它不能带来良好的道德风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制和管制,不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综上,随着时代发展的更迭,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进行创造性的全新范式解读,尽管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掩盖不了与人的异化理论的与时俱进的重要品质,而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生命力。回归到马克思本身,从自由角度来说,当且仅当在人们充分掌握那些由自身创造且支配并控制它们的社会力量时,在充分认识世界和尊重客观世界的规律时,才能获得自由。只有在消灭了那种自发形成的社会目标与力量时,才能消除异化,从而获得自由。

四、小结

以上不难发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地改变与冲击着人类业已认识的真理性认识。20世纪的技术非理性带来的伤痛以及由网络信息、克隆技术等手段越来越取代人自身主体价值,人的理性局限越来越突出,人类价值越来越渺小。这不得不引发人类自身的反思。未来21世纪马克思主义将复兴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和振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真正在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克服人的自我异化,真正实现自由。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4]吴向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最高价值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5]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读:下卷[M].荣震华,王太庆,刘磊,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Predrag Vranicki.Socijalizam I Problem Alijenacije[J].Praxis,1964(2).

[11][美]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

[12] 王益仁,关斯玥. 二十世纪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发展路径[J].学术交流,2015(1).

[责任编辑 刘馨元]

2016-09-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6YJA810005)

李腾飞,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赵海月,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A8

A

2095-0292(2016)06-0008-04

猜你喜欢

异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