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误读

2016-03-06

关键词:怀特海自然界实体

袁 雄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误读

袁 雄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刚兴起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学派自身的发展是不够成熟的,这主要表现在其代表人物误读了某些学派的重要观点。在此,我们认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小约翰·柯布在三个方面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解产生了误读。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自然界;二是漠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三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有机马克思主义”;小约翰·柯布;马克思主义;误读

随着全球形成的生态危机、不加干预的资本主义的后果和“现代性之死”三个共识的逐渐形成,新学派“有机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并受到国内许多学者的热烈欢迎。2014年5月,在中央编译局联合举办的第八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国内正式被提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性思想家小约翰·柯布和其弟子美国过程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菲利普·克莱顿。

一、何谓“有机马克思主义”?

什么是“有机马克思主义”?菲利普·克莱顿,在其《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的著作中回应指出,“有机马克思主义”就是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怀特海过程哲学,以解决由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模式的限制而导致的当代生态危机的一种新形态马克思主义。

克莱顿指出,“有机马克思主义”有七个核心主张:“1.意识到人类现在面临的严峻形势并积极采取措施来解决,是一项紧迫的任务。2.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所带来的大量不公和全球环境灾难。3.我们将证明,真正的资本主义替代方案是存在的。4.我们认为,更可取的是,这种替代方案是混合体系,这种体系会把市场力量限制在追求共同福祉的社会主义共同体范围内。5.不可避免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将在很多地方导致社会和经济的奔溃。6.从这些奔溃的尘埃之中,可能会诞生一种新的生态文明。7.然而,为了人类和整个星球,马上行动起来要比等待灾难的力量全部爆发之后再行动要好得多。”[1](P13)

在此之后,小约翰·柯布在《论有机马克思主义》和《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等文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补充: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怀特海思想,还是怀特海式的马克思主义,都是生成中的有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以关注实践、解放全人类、追求共同福祉为旨归。

“在本体论上,基于怀特海有机哲学强调内在关系,力图克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现代形而上学二元论,主张以有机思维替代实体思维;在社会观上,为了克服由现代形而上学实体论导致的个人与社会的分离和对立,指出人的现实存在是‘社会中的个体’,并向‘共同体中的人’的理想状态演进”[2](P30)。

显而易见,“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是符合当代生态理念的发展要求的,它的积极探索精神与广阔的视野更是值得所有人学习。但是,就“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来说,其成熟程度是不足的。我们认为作为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真正透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观点,这种不足的认识突出的表现在小约翰·柯布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

二、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自然界:“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之一

小约翰·B.柯布在其文章《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中宣称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忽视了对自然界的关注,然而忽视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研究是存在严重缺陷的,所以“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可以用马克思在各个时期的相关论述对此进行反驳。

第一,从马克思早期的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看,马克思对自然界的重视是显而易见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写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3](P297)在此,马克思认为人类追求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共产主义。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就是实现异化劳动的自我扬弃,在这个异化劳动自我扬弃的实现过程中,实现外在世界的物和内在世界的我的和谐统一。也可以这样说,异化劳动的这种自我扬弃实质上就是使人的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显然,这个过程必然是不能离开作为物质依托的自然界的,因为如果忽视了自然界,那么一切发展便无从谈起。因此,假如“有机马克思主义”仅仅因为马克思主义因时代的局限而缺少对当代生态问题的具体论述,或者因为“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应运而生,就认为马克思主义忽视自然界。我们认为这种看法是相当生硬的、不客观的,是犯了片面的结果推因的逻辑错误。

第二,从马克思中期成熟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看,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重视的思想是依旧的。

在唐正东编著的《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中,他在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章节中指出:“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4](P125)在这一时期的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关系重要意义,一边强调人可以能动地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做好物质准备;一边又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物质生产资料对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资料都是以自然界为基础才得以发展的,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这个物质基础上进行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再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重视。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回答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对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上,辩证唯物主义者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综合这两点认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基本的事实:生产资料是物质的,作为生产资料的来源的自然界更是物质的,马克思不可能舍本逐末而忽视自然界。

第三,从马克思后期的成熟著作《资本论》中看,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的重视仍是一如既往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断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5](P12)在该著作中马克思不仅深刻地批判了商品的拜物教,同时也间接批判了传统的拜物教,即把自然界中的某一物当作神灵来崇拜的原始宗教或迷信。这种批判一方面揭露了虚假重视自然界的思想,即盲目地崇拜自然界中的某些事物;另一方面又指明了一条是真正重视自然界的道路,一条真正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道路。在马克思看来,这条道路就是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这种观点的意义在于揭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决定作用。根据这个意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人类要想实现自身的自由而全面地解放,就要从发展生产力这一社会存在出发,不断提高自身认识自然的能力、利用自然的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地实现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地从整个历史进程的本质上出发,把社会发展看做是一种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认识到人与自然界乃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十分重视自然界的,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越了解自然界,我们才能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地发展。

三、漠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之二

“有机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自己也没能摆脱占主导地位的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影响。”[2](P33)我们认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缺乏理性的深刻的认识而造成的误读,因为马克思主义是通过唯物辩证法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进行扬弃的。

第一,从理论本质上讲,马克思坚定地、辩证地强调唯物论,坚决地批判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

在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看来,哲学的目的旨在追求一个终极的实在,以通达终极关怀的境界。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终极的实在被证明是不存在的,有限的个体根本无法获得这种终极的实在。为了达到那个终极的实在的彼岸,获得关于终极的实在的确定性,信仰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哲学家们通常采取忽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发展性和矛盾性的手段,来追寻那物质层面上的终极的实在或者意识层面上的终极的实在。与之相反,在哲学长河中探寻的马克思经过深刻的反思后,认识到追求终极的实在这条道路是不可行的。随着自身思想的成熟,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从一种辩证的物质实体观出发,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实体构成的,物质实体之间是具有相互联系性、绝对运动性、彼此矛盾性的,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的实在是不存在的。同时,强调人拥有独特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使人能更好地通过实践合理地创造一切社会关系。而不是像现代形而上学认为的那样,世界是由某种绝对的物质实体或者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神实体创造的。显然,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与现代形而上学实体观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它不仅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进行了深刻地批判,更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进行了不一般地超越。

第二,从思维方式上讲,马克思坚定地、辩证地强调“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坚决地批判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受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理论本质的影响,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思维方式也认为,人不应该拘于目前的此岸世界,而是应该超越自身去追求理想的彼岸世界。这种世界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其特点就是坚持不懈地寻求终极的绝对实在,强调预定思维的前提和专注还原事物本质。这样的特点决定了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当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下认识事物时,人们通常会犯把世界事物平面化、线性化、碎片化的错误,因为在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影响下我们的选择通常是绝对的、孤立的、片面的、主观的。为避免这种错误,马克思坚定的从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把事物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亦此亦彼的。在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问题时,我们既强调事物之间的同一性,又强调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同时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性和发展性。如此一来,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用立体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避免犯绝对的、孤立的、片面的、主观的错误。因此,这也就批判了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所坚持的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第三,从理论的价值取向上讲,马克思坚定地、辩证地强调追求人自由全面解放的人生价值,坚决地批判受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影响的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

在受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影响而形成的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看来,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然而,这样的幸福对于个人利益至上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来说,归根到底就是追求个人幸福最大化的利己主义。显然,这种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与马克思倡导的追求人自由全面解放的人生价值是截然不同的,而且马克思对这种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也是坚决批判的。在马克思看来,那种受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影响而形成的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在追求人性的解放和个性的张扬过程中,对于打破西方的传统宗教专制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过分地追求绝对的个人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功利主义是不符合历史世界化潮流的。真正符合历史世界化潮流的,应该是坚持共产主义信仰的人生价值,即追求实现人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因为这种人生价值是辩证的,它一边强调从人道主义立场从发,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整个人类的福祉结合起来,突出人价值追求的社会性的一面;一边又强调从个人生理欲求的立场出发,把社会共同福祉与个人生理欲求结合起来,突出人价值追求的本能性的一面。这样的人生价值才能促进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才能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因此,这种辩证的人生价值追求是对现代西方形而上学实体观的人生价值追求的扬弃。

四、轻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之三

在怀特海的过程实在哲学看来,事件是世界组成的基本单位,现实世界的发展就是事件摄入实际存在本身的过程。受其影响的小约翰·B柯布也进一步指出:“我们总是在谈论事件。问题是我们认为我们需要按照运动的物质或行动的人来解释事件。”[2](P31)我们认为这种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实质上轻视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其原因如下。

第一,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论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本质区别,过度地强调怀特海过程哲学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

在怀特海看来传统形而上学实体观思维存在着误置具体性的谬误,即把抽象误认为是具体的谬误。为了避免这种误置具体性的谬误,怀特海主张现实世界即过程,世界的出发点既不是物质实体也不是精神实体,而是过程形成的实际存在物,即实际存在本身。并且认为宇宙是由事件这一基本单位组成的,当事件不断摄入实际存在物时,这个过程就是世界生生不息的发展过程,而这样的过程实在也就克服了现代西方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实体观。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世界不是由绝对的终极实在构成的,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是对所有客观实在的泛称。世界的发展是物质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结果,人类的一切社会存在都是由实践产生,实践是沟通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所谓实践就是指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过程论就是指以实现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在这种亦彼亦此的活动过程中实现思维与存在的对象性统一,并在这种辩证统一的活动过程中克服西方现代形而上学非此即彼的实体观。显然,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主要接受了前者的相关认识,认为我们需要按照运动的物质或者行动的人来解释事件。从表面上看这种“有机马克思主义”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论与怀特海过程哲学这两者的流变观点,即从运动的和联系的角度认识事物的发展。但是,从两种观点的本质上进行分析,两者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不能不说这种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没有真正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第二,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过程论与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本质区别,轻视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主体的独特能动性和实践客体的独特客观实在性。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那么要解决现代西方形而上学旨在解释世界的诟病问题,出路就在于用实践活动这种方式改变世界。在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独有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强调人要能动地正确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即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选择正确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形式;另一方面强调人要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对客观物质进行科学的反作用,即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实现对物质形式进行合理的改造。与此同时,还要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而提醒自己努力探索规律、遵循规律办事。然而,以小约翰·B柯布为代表的有机马克思主义者,不但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中主体的独特能动性和实践客体的独特客观实在性,反而一味强调怀特海式的过程实在论思想,赋予人与物以层次递减的主观意识,将人所具有的能动性能力泛化给自然万物。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全息思想,不仅弱化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把物的客观实在性也给弱化,这势必会导致人们形成一种松散懈怠的无为思想。因此,这种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根本上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同时,这种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轻视的态度是十分值得注意的,因为怀特海式的“有机马克思主义”具有浓厚的柏拉图色彩和宗教色彩,尽管去掉了旧式的形而上学实体观内核,但是却在神秘的形而上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难以有机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和怀特海过程哲学的。

总之,“有机马克思主义”作为刚兴起的学派,其成熟的道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机马克思主义”在对其他理论的吸收时务必要保持一个慎重的态度,对其他理论一定要辩证地看待,并且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扬长避短成为科学的理论。本文例举以上几个关于“有机马克思主义”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解不足的方面,希望对于“有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浅薄的启示。

[1][美]克莱顿,海因泽克.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灾难与资本主义的替代选择[M].孟献丽,于桂凤,张丽霞,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8).

[2][美]小约翰·B.柯布.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有机哲学[J].吕夏颖,温惠淇,译.江海学刊,2016(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0).

[4]唐正东.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

[责任编辑 刘馨元]

On the three misreading of Marx doctrine by “organic Marx doctrine”

YUAN Xiong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Marxism College,Harbin 150025,China)

Just the rise of the “organic Marxist” school itself is not mature enough, which is manifested primarily in their representatives to understand certain school of thought exists misreading.In this, we believe that “organic Marxism” main representative John Cobb for small Marxist understanding that the existence of misunderstanding, a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Thinking of Marx's ignorance of nature; The second Marxist disregard the dialectical method of Marx; Third despiseing the practice of Marx doctrine.

“Organic Marxism”;little John Cobb ;Marxism;misunderstanding

2016-10-13

袁雄,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B15

A

2095-0292(2016)06-0012-04

猜你喜欢

怀特海自然界实体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自然界的一秒钟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例说“自然界的水”
一封“安慰信”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