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及其本体论意蕴

2016-03-06汪文勇

关键词:经验主义怀特海本体论

汪文勇

(1.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1408; 2.湖南文理学院 法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及其本体论意蕴

汪文勇1,2

(1.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1408; 2.湖南文理学院 法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思想对经验概念的含义和用法作出极大的拓展,赋予其本体论意义,认为作为世界终极实在的“现实实有”就是一个经验过程,具有本体性、生成性、过程性、动态性、能动性。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意味着在形而上学上从实体本体论转向机体本体论,而这种转向对于我们理解机体哲学思想的发展、当时形而上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哲学对科学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怀特海;泛经验主义;过程哲学;机体哲学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1947)无疑是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创立“20世纪最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过程哲学”。在建构“过程哲学”的相关思想时,怀特海对经验概念的含义和用法作出极大的拓展,赋予其本体论上的意义。

一、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

怀特海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科学发展特别是量子论、相对论等理论为基础,通过批判现代科学的机械唯物论的宇宙论,发展出“机体哲学”,亦称“过程哲学”,把自然的终极事实归结为在时间流程中不断生成变化创造着的“现实实有”,并认为“现实实有”同时也就是“点滴的经验(drops of experience)”,是“经验的博动”。在《过程与实在》中,怀特海说:“‘现实实有’——亦称 ‘现实事态’——是构成世界的终极实在事物。在现实实有背后不可能找到更实在的事物了……这些现实实有都是点滴的经验,复杂且又相互依赖。”[1](P24)无论是人还是生物乃至非生物的原子、分子等都是有经验的,人的感受、意识、情感是经验,基本粒子的存在也是一种经验,经验可以一直延伸到底,存在于整个自然世界。

正因为怀特海对经验概念的这种理解,世界著名过程哲学家大卫·R·格里芬把怀特海的经验观点归结为泛经验主义:“我用泛经验主义表明了这样一种观点,即现实世界的所有单位都是经验着的、创造的事件。”[2](P277)在对泛经验主义进行说明时,格里芬进一步明确:“泛经验主义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实际世界是由创造性的、经验的、物质—精神的事件构成的。”[3](P75)因此,根据格里芬的观点,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理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实际世界是由事件构成的,实际世界的终极单元是“现实实有”。在怀特海的思想中,“事件”概念后来在其过程哲学中发展成“现实实有”概念。可以说,世界的事件构成就是指“现实实有”,是实际世界的终极单元。这是怀特海在其后期“过程哲学”中一再强调的观点,认为在“现实实有”背后不可能找到更实在的事物了,而这些“现实实有”都是经验的过程,是自我演进的机体。这里的“机体”不但指具有生命的有机体,而且涵盖一切无生命的事物,包括基本微粒如电子、分子、原子等,意在强调所有的事物都是具有主动性的、自我运动发展着的过程,而不是盲目被动的空洞现实体。所以一切机体,如电子和心灵,都是由事件构成的时间性群集(society)。一个群集有特定的结合方式,共有一定的“定义特征”,因此也可以被说成是具有个体秩序的生命,这个生命超越有机和无机、有意识和无意识,对环境具有主动的、新颖的、创造性的反应,而不是机械地被动决定,是对周围环境的一种感受(feeling)、经验过程。所以“泛经验主义”认为构成世界的终极单位是“现实实有”,是一种经验过程,是经验与经验者的二合一。

第二,事件也即“现实实有”既有物质方面也有精神方面。“经验中的任何事例都是偶极的(dipolar),不管该事例是上帝或世界中的一个现实事态”[1](P49)。“现实实有”既有物质极的方面也有精神极的方面,而且这两个极完全融进一个复杂的经验中。当然,这里的精神的意思范围要宽泛得多,并不仅局限于人的意识或思想。“现实实有”的物质方面是指“现实实有”的发生创造必定要受以往实际物的限制和约束,“现实实有”要将过去的“现实实有”的动力因果关系接受进自身,并从中创造出自身。这一过程被称为“物质性摄入”。摄入(prehension)是怀特海独创的概念,意为抓取、领会等。他用这个术语“来表示经验事态将任何其他实有——无论是另一种经验事态,或者是另一种类型的实有——包容在内的一般方式”[4](P123)。“现实实有”的精神方面是指“现实实有”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自我决定性,以往的“现实实有”作为“物质性摄入”不可能完全决定“现实实有”的确定性,“现实实有”总要把属于自己的某些东西添加到其继承下来的部分之上,这是“现实实有”对理想性和可能性的展望,是一种新颖性的附加。这一过程被称为“概念性摄入”。没有单纯的“物质性摄入”,也没有单纯的“概念性摄入”,存在的是“混合性的摄入”,“现实实有”既包含对过去世界的经验,又包含它自身生成的有助于某一可能将来的那些可能性。

第三,“现实实有”是一种创造性。正因为“现实实有”既有被既往的“现实实有”所决定的物质方面,又有产生新的期望、渴求新颖性的精神方面,这就意味着“现实实有”都是自我创造的。怀特海说:“‘创造性’是描述终极事实特征的诸共相的共相。正是这一基本原理,‘多’,呈分离状态的世界,凭借之成为一个实际事态,即一个呈联合状态的世界。‘多’进入了复杂的统一体,这是事物的性质所致。”[1](P27)创造性是过程哲学中首要的和最高的范畴,构成“现实实有”的可能性条件。创造性意味着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既是“现实实有”自我展开的经验过程,也是一个进化过程,怀特海称之为“创造性进展”,是“现实实有”不断地超越过去,朝向一个新颖的、不确定的、自我决断的将来。一个经验主体一方面有周围的客观环境施加的动力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却总是以自己的摄入予料的主观形式来进行独特的回应,以一种或多或少的自由把一种新的要素添加到最后的确定性之中。同时一个经验主体在完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后,又会对将来或后继事态施加其自己的确定性限制,并分享将来“现实实有”的创造。

二、从实体到机体的本体论转换

在回答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什么这一本体论问题时,西方哲学形成实体本体论的传统。从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到笛卡尔的物质、精神实体的二元论,再到近代的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实体观,实体的含义也在发生变化。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说:“实体,就其最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但是在第二性的意义之下作为属而包含着第—性实体的那些东西也被称为实体;还有那些作为种而包含着属的东西也被称为实体。”[5](P12)亚里士多德依据逻辑和语法的主谓区别,区分实体与属性,认为实体首先存在,其次才有依赖于实体的属性。在后来的哲学研究中,实体被当作属性附着的“基质”或“支撑点”,恰如洛克所说:“我们不能想象这些简单的观念怎样会自己存在,我们便惯于假设一种基层,以为它们存在的归属,以为它们产生的源泉。这种东西,我们就叫做实体(substance)。”[6](P265)洛克认为可感性质必须有一个不可感的支撑,这个支撑就是实体。性质可以被经验到却不能独立存在,实体作为事物的“实在本质”可以独立存在却不能被经验到,所以实体实际上是一种抽象的假设。这种思想发展到以近代物理科学为基础的机械唯物论,形成空洞现实的物质观。

怀特海说:“整个近代哲学都纠缠于如何以主词和谓词、实体和属性、殊相和共相来描述世界。其结果却总是违背我们在行动、希望、同情中所表达的,以及我们虽鲜能用文字分析却确实享有的直接经验。”[7](P50)世间的终极实在只能是经验的过程,是不断生成的机体,而不是抽象的、静止的、孤立的、隔绝的、一成不变的实体。这是我们在生存实践过程中所直接经验到的,不能因为语言逻辑的主谓区分和理论的抽象描述而去否认,否则就会犯把抽象的理论当作具体现实的“具体性误置”的错误。所以,怀特海对“实体”一词的运用非常谨慎,他说:“我避而不用‘实体’一语,一个理由是它暗示了主词—谓词的概念;另一个理由则是,笛卡尔和洛克任意改变实体的限制条件,因此制造出种种困难”,“实体的概念被我转变成了现实实有的概念”[7](P19)。怀特海把他所认为的终极实在称作“现实实有”、机体而不称作实体,“现实实有”是“点滴的经验”,是一种经验的过程,又是宇宙的“细胞”,是有机的整体。怀特海也把自己的哲学称作机体哲学,而且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最初也被命名为《机体的概念》,因为相比于“实体”,“机体”一词更好地体现了自然的终极事实的主体性、能动性、过程性的意蕴。怀特海的泛经验主义思想意味着在形而上学上实现了从实体本体论向机体本体论的转换。

三、从实体到机体的本体论转换的意义

第一,挖掘和发展传统形而上学中的机体哲学思想。怀特海说他所要解释的机体哲学体系“其中每一学说,无一不能在这阶段的思想家或者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位西方思想的奠基人的著作中,找出明确的例子来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1](P1)。怀特海认为他所提出的一个流动变化世界中的“现实实有”概念不过是对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中的“仅借助于感觉而无理性地被意见所构想的东西,总是处于生存和消亡的过程,永不可能真正地存在”这句话的发挥[1](P111)。怀特海还考察了近代哲学以来重要哲学家思想中的与机体哲学相关的思想,认为机体哲学的思想往往都会以不同的形式有所体现。在笛卡尔提出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二元论之前的“第一个沉思”“第二个沉思”中,怀特海认为笛卡尔所提出的res vera(真实实体)一语与他所用的术语“现实的”相同,意指最充分意义上的“存在”,在它之外,没有别的什么。而这个最充分的“存在”是“经验的一个行动”。怀特海认为洛克在他的一些论述中,非常接近机体哲学的明显的原理,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也描述了经验中的形形色色的要素。同样,怀特海认为:“照机体哲学的观点看来,休谟的功劳便在于,他强调了内在于作为一个心灵这一事实的‘过程’。”[1](P206)虽然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机体和经验过程的思想不是怀特海所独有的,但怀特海把这种思想变成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体系,呈现在其代表作《过程与实在》中,成为20世纪最为庞大、最为独特的形而上学体系之一。

第二,顺应了当时形而上学发展的新趋势。黑格尔哲学体系崩溃之后,传统的形而上学面临危机。意志哲学、生命哲学、实用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兴起标志着哲学关注的焦点从抽象的理性实体转到现实的人的实际生存,而这生存就是一种生活世界的原始经验整体,就像杜威所说的原初的经验一样“既包括人们所做的、所遭遇的事情,人们所追求的、所爱的、所相信的、所忍受的事情,也包括人们怎样活动和接受活动,人们行动和遭受、意欲和享受、观察、信仰、想象的方式”[8](P8)。而怀特海的哲学要“构建一个由诸一般观念构成的一致的、逻辑的、且必然的体系,根据这一体系,我们经验中的每一成分都能得到解释”[1](P3)。怀特海不是把这个经验当成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实体来研究,而是当成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感受性、过程性的机体来看待,以此来弥合主观与客观、存在与生成、有机与无机、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裂痕。

第三,从泛经验主义的角度说明了哲学对科学的作用。怀特海认为,每一专门的自然科学领域仅局限于一类经验事实,在这个范围内是与精确的经验事实紧密相关的,而相比于专门的科学,哲学研究所涉及的是更大、更普遍、更一般的经验及相关的概念,可以用来解释经验中的每一成分。在科学发展的早期,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和专门的概念,科学必须专注于适用相关问题的最一般的具有一定哲理性的概念,从而与哲学比较接近。等到科学发展的后期,有了比较成熟和更加特殊的专门概念之后,科学便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独有概念的修正和证实,而远离哲学的概念和方法,把早期赖以发展的一般概念当成默认的第一原理,不再探讨。当科学出现重大变革,出现诸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等相对于牛顿物理学的物理学革命时,人们就会对旧有的科学的整体及其预设的第一原理及最一般的概念产生怀疑并重新理解,这种怀疑和理解也就是哲学上的世界观、宇宙观的改变,需要上升到形而上学的层面来进行讨论。怀特海说:“哲学的一个目的便是向构成科学第一原理的那些半真理挑战……所有的一般原理都是互为条件的,而且,脱离了由更广泛的基本概念建立的相互关系,也不能充分解释它们的应用范围”[7](P11),这个更广泛的基本概念超越任何专门的科学的概念,只能是形而上学层面的概念。所以哲学的最大成功就是在于它随着人的实践和认识能力的发展提出了一般性概念,使我们能够更顺利地理解经验事实,从而更好地理解具体的自然科学及其发展。

[1][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周邦宪,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2][美]大卫·雷·格里芬,等.超越解构: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鲍世斌,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3][美]大卫·雷·格里芬. 怀特海的另类后现代哲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周邦宪.初议《过程—关系哲学》[J].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范畴篇/解释篇[M].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英]洛克.人类理解论:上[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A.N. Whitehead. Process and Reality[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78.

[8][美]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 刘馨元]

Whitehead’s Panexperientialism and Its Ontological Implication

WANG Wen-yong

(1.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1408,China; 2.College of Law,Hunan U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angde 415000,China)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the concept of experience are greatly expanded in the view of whitehead’s panexperientialism, which has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that the actual entity as the ultimate reality of the world is an experiencing process with the qualities of ontology, becoming, process, moving and activity. Whitehead’s panexperientialism mean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ubstance-ontology to the organism-ontology in metaphysics,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s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of organism,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f metaphysics of that time and the role of philosoph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hitehead; panexperientialism; philosophy of process; philosophy of organism

2016-10-11

汪文勇,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B15

A

2095-0292(2016)06-0001-04

猜你喜欢

经验主义怀特海本体论
怀特海过程哲学视域下的师生关系探析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数据与语境
——第十七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思 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一封“安慰信”
对机械论世界观的超越——略谈莱布尼茨单子论与怀特海过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