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越“资本的逻辑”
——论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2016-03-06彤,张

关键词:逻辑马克思环境

张 彤,张 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超越“资本的逻辑”
——论岩佐茂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

张 彤,张 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咸阳 712100)

生态问题一直是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当代日本学者岩佐茂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出发,指出“资本的逻辑”是造成环境破坏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环保优先”“循环型社会”等环境理论,进而阐述构建生态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其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观点,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岩佐茂;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生态社会主义

二战后,日本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致使生态公害事件频发,问题日渐增多,引发诸多学者的关注和思考,以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当代日本著名的环境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岩佐茂,从马克思的环境保护观点入手,结合日本生态和社会问题进行独具特色的思考。他通过批判“资本的逻辑”,倡导实现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的逻辑”,设想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路,进而构建全新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其思想同诸多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相比,更具有现实性和操作性,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 岩佐茂对马克思生态观的诠释

岩佐茂从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论据,揭示马克思的唯物论思想,进而理解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真实所指。马克思从唯物论的视角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是拥有身体 、 拥有自然的各种力量的人的自然,同时又受到独立于人而存在的外部自然的限制,是在与自然的联系中生存的‘受苦的存在’”。

青年马克思把人和其他动物统一看作生态系统的一员,都需遵循自然规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可以通过劳动实践从自然界中获取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物质,而动物只能顺应自然。人类通过生产劳动,从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料,并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同时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把自然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岩佐茂因此认为,马克思并没有站在那种认为自然只是人类生存的工具而存在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而是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把以劳动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与自然的关系来把握。

岩佐茂通过研究、分析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思想,来阐述人与自然之间统一的观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区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三个层次,即包括“自然的物质代谢、社会的物质代谢、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其中,马克思尤为重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是指以劳动为中介,通过劳动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循环进行“合理的调节”,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控制。他强调自然界物质代谢过程中的能量是守恒的。另一方面,经济发展过度向自然界索取和排放废物,这种生产方式扰乱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破坏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马克思把环境破坏归结为物质代谢出现“断裂”和“扰乱”的结果。

岩佐茂通过上述分析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对考察当今的环境问题十分重要,人们应该通过调整自身的行为来保护环境。当前社会存在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究其根本,是人类自身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单纯地考虑科学进步、技术更新和经济增长,对于生态环境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采取非理性行为。因此,如何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二、 超越“资本的逻辑”,实现“生活的逻辑”

“资本的逻辑”与“生活的逻辑”是岩佐茂生态环境思想中极为关键的概念。资本逻辑是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追求资本的不断积累和利润的最大化。虽然资本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资本的本性决定它在发展经济时,必然有自然界的破坏性和掠夺性。岩佐茂认为,若要超越“资本的逻辑”,必须遵循生态、健康和经济等三原则有机统一的“生活的逻辑”。所谓“生活的逻辑”是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即“在人的生存”或更好地生存中发现价值,在劳动生活和消费的各个方面重视人生活的态度,从而调节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岩佐茂认为,必须超越“资本的逻辑”,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的逻辑”,才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1.基于“环保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经济的健康发展与良好的生态环境都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生态环境的急速恶化。如何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实现协调,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当今全球生态问题的关键。据此,岩佐茂提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方式,应该是“以环境保全为中心去协调经济增长和开发,即在优先考虑环境的前提下与经济开发相协调”。所谓“环保优先”,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系统而言的,是一个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概念,这是有别于“环境与经济协调论”的发展方式,是在选择经济活动之前,优先考虑到这种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可能性影响。他的这种对自然给予高度的尊重并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于经济发展的地位的立场,应该成为我们当前建设生态文明认识的前提。

岩佐茂认为,要做到以环境保护为主兼顾经济发展就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可持续发展不是要求完全放弃经济的发展,而是对发展采取科学调节、管理,只有在“优先考虑环境保全的、与经济和开发相协调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概念才能成立。他坚定认为,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必须与追求利润为最高目的的“资本的逻辑”决裂,遵循“生活的逻辑”。

岩佐茂以“环保优先”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我们描绘出乐观的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其广泛应用的艰巨性。一方面,经济活动的复杂多变,对环境的影响后果不总是明确的,仅考虑环境问题会限制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致,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国家在以本国“环保优先”的同时,将污染产业转移,掠夺全球资源,造成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恶化,即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实施“环保优先”原则。基于上述考虑,岩佐茂认为应超出国家的界限,站在国际的视角解决环境问题。他极力赞同“地球人”的观点,主张通过全球规模的环境保全运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应建立各个国家、地区普遍认同的国际协定,并在整体框架内共同承担全球环境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岩佐茂先生把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强调只有构建新的生态社会主义,才能彻底解决全球环境问题。

2.有理念的环保型经济体系

岩佐茂在马克思环境保护思想的基础上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逻辑下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活方式引起资源和能源的浪费,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影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岩佐茂认为,要对环境进行保护必须改变此种生活方式。

岩佐茂提倡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循环型社会。这种循环社会的目标并不只是单纯地实现资源循环,仅仅以资源循环为目标的循环生产体系只是把“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中的最后一环变为“大量再利用”而已,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依旧会造成资源能源的大量浪费,其实质仍是过度消费的社会。真正可持续的循环型社会是通过资源的循环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实现环境保护,为人能更好地生存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

岩佐茂认为,要想转变为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对制造这种生活方式的现行的大量生产的生产体制动手术”,这就要求从社会经济体制上做出变革。一方面要减量生产废弃物,建立循环型生产体系。明确企业的首要责任,开发环境负荷小、有益于环保的绿色产品,生产中在考虑成本和物质消耗的同时,也要考虑产品使用价值用尽后的回收再利用和环境因素。另一方面,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在生活中注意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和道德修养,形成新的生活方式,不受资本逻辑下为追求利润而进行的宣传诱导影响,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融入共同的生活圈中,来达到影响企业政策的改变。

3.重视生产力质的追求

在追求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思想上,岩佐茂提出生产力质与量的问题,他从“谁”生产、生产“什么”以及“怎样”生产等三个环节来讨论生产力。在资本的逻辑下,“劳动的生产力”蕴含在“资本的生产力”中,作为“资本的生产力”而起作用。其关心的是在大量生产有利润的产品的方向上让生产力得以发展,至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都需要以利润至上为核心,最后再考虑环境问题,甚至不惜破坏环境,如日本的产业公害。

在作为生产力质的问题上,“怎样生产”尤为重要。资本主义的生产体系中怎样降低成本、压缩支出是资本家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技术的开发利用上,环保技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一些能够减轻环境负荷的技术并不一定会提高利润,从资本的逻辑来看,这种方式是不会被采用的,环境问题也不会被纳入视野。

岩佐茂认为,应遵循劳动本性的生活的逻辑,注重生产产品的价值。在技术上从保护环境的视角出发,最大限度地减少该技术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而在原材料的采用上则是要看是否有助于生态的循环和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4.生态社会主义的构建

岩佐茂通过对“资本的逻辑”的否定,提出倡导遵循“生活的逻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的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的逻辑所贯穿的社会,大量生产的体制从根本上讲是与资本的逻辑最适应的生产体制,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生态问题,就必须改革现存社会体制,构建废除“资本的逻辑”的社会。

岩佐茂用“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的论断,进一步揭示生活逻辑的社会主义本性。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不是按照资本的逻辑来进行的,而是按照生活的逻辑,即按照生产人必需的使用价值这样一种生产的本来面貌来进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是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是生态社会主义。

在岩佐茂看来,马克思的思想中一直包含生态环境的观点,而且以马克思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也包含生态环境的观点。他认为:“既然社会主义以克服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异化为己任,那么,就必须回答如何克服现实中资本主义的环境问题。”他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要回到马克思的环境思想中,在吸收生态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同时,也要吸收资本主义治理环境的经验成效,如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加强民众保护环境意识,引入社会力量等。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深挖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保护思想,用以解决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岩佐茂的“社会主义”以及进一步演绎出“生态社会主义”,与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不完全一样;他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诠释,也与我们有一定差距。但是,他站在社会学立场,从整个社会的高度,从改革现存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高度,提出的“生态”“环保”的概念,提出一些操作细节,还是可以为我们所参考或借鉴。

三、 岩佐茂生态环境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也造成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危机问题日益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影响人们生活的难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就应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组织生产和生活。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融为一体,是我国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宏伟目标。我国当前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我们要以马克思的生态观为理论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岩佐茂从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出发,形成自己的生态环境思想,其诸多理论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环境保全的经济发展之路

长期以来,我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一味地向 GDP的增长看齐,单纯地追求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为了人类长远的发展,我们应该优先考虑生态环境效应,把保护自然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来考虑,即走环境保全下的经济发展之路,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为重要。

2.发展循环经济

当前,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破解经济难题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智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坚持“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可见,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必须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坚持减量、再使用、再利用的原则,以保障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得以维持,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浪费资源、不合理消费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因此,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消费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自然、经济和社会以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鼓励人们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提倡精神文化消费,从而实现人们的健康全面发展。

4.探索建立生态文明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方式正逐步转型,新的生态文明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显得十分必要。结合岩佐茂的环境思想来看,新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应该是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健康发展为根本,有助于引导经济社会合理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样,人们的幸福感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

[1][日]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环境保护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处[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2][日]岩佐茂. 环境的思想与伦理[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日]岩佐茂,倪增辉. 环境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4][日]岩佐茂,刘荣华,韩立新.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

[5]王建辉. 论两种“生态文明”之殊异——岩佐茂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述评[J]. 国外社会科学,2008(5).

[责任编辑 刘馨元]

2016-09-21

张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张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B15

A

2095-0292(2016)06-0016-03

猜你喜欢

逻辑马克思环境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逻辑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创新的逻辑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