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2016-03-06王丽杰
王丽杰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24)
慕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王丽杰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24)
摘要:慕课模式为传统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在慕课背景下探索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的现状十分重要。可以通过在实践中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网络共享平台的运行,以新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保障网络共享课程的优质化,以“第二课堂”的推进为抓手提升历史学专业教学设计水平,进而实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与新媒介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关键词:慕课;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网络共享
慕课浪潮的冲击下,慕课模式为传统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融合了开放式的课程设计、个性化学习、多主体的交流互动等特性的“慕课思维”引发了教育领域广泛、深入思考。随着高校历史学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网络信息化与“互联网+”背景主导下,在教学实践中转变授课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紧迫问题。“慕课思维”的传播与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的变革,为高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借鉴。
一、慕课背景下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慕课”的出现,使得历史学科传统教学产生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分化,第一课堂即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环境,第二课堂则是网络课程平台。“慕课”思维开放式的课程设计突破了以往的资源和内容限制,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为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利用“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开放式的第二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性选择学习内容。在把握传统教学第一课堂优势的同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现场魅力,提高第一课堂现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真正使课堂教学实现由“教”到“学”的转变。
“慕课”思维中个性化的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共性的教育理念,强调注重学生个体化自主性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接受层次等选择不同程度的学习内容。相对于慕课模式,传统学科历史学专业教学的优势在于课堂现场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实时性、互动性,以及师生对话、交流、碰撞中所产生的“教学相长”的效用。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与讲解所占用的时间比例过多,往往占用了课堂讨论这一环节,造成学生被动性地“知识灌输”,形成同一授课模式下人才的批量生产,这一模式下遏制了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教学创新性的提高。“慕课”的到来,使大学课堂不再是教师单一的知识传授,“慕课”模式将知识传授这一环节前置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新的模式要求。
“慕课”思维多主体交流互动的特性将大数据时代的社交理念融入其中,促进了学习主体之间、学习者与讲授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讲授—分享—讨论等环节,促进了立体化、丰富化新型课堂关系的形成。“慕课”模式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使用做到了规模化、科学化、系统化,因此在较短时间内拥有了众多的学习者。随着历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第二课堂自主学习功用的大幅提高,网络课程平台的开发、使用及普及成为教学模式改革面临突破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现有的网络课程只达到了网络公开课的平台要求,对于交互性、实时性等尚且存在一定差距,且课程资源的内容、数量、种类等无法形成“慕课”体系下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具体到历史学专业,现有的网络课程资源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及影响力有待提高,立体化、丰富化的新型课堂关系尚未确立。
二、慕课思维对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性研究的启示
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认为:“这将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其影响绝不限于大学,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调研实践发现,慕课思维在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启示。
1.慕课背后更深维度的育人资源
据分析,当前高校历史学专业还未能在传统结构性教学与网络开放式教学之间寻找到合适的转换平台,即在慕课模式的信息化背景下与传统学科的课堂教学相对接转换的互动模式缺乏。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说:“到目前,慕课在‘教’的层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只是在‘育’的层面需要进一步探讨。”研究发现,在慕课背景下,未来的教师更像一个导师,从以“教”为主,变成了以“导”为主,重点在知识资源传授之外的“育人功用”。慕课是目前最为成功的高度自我激励型学习模式,然而在已有的慕课项目中几乎找不到导师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单独辅导的可能性,而处于传统教学模式环境下的历史学专业教师则可以将慕课的课程资源融入自己的教学环节,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斯沃斯莫尔学院的一名历史教授蒂莫西伯克认为,“大学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和教师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不管程序编制得如何先进,这种互动都是用机器无法模仿的。”[2]高校历史学专业在“慕课”模式的辅助作用推动下,将较为顺利地完成“教”一层面的知识资源的传授,而在“育”即学习者理解、领悟、提升方面则存在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2.大数据背后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
慕课模式的运用反映了大数据时代对信息化资源的要求,慕课的在线性、开放性等特征使得其在数据占有与分析上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具有更大的优势。利用慕课资源平台将新媒介资源运用到教学环节中,使学习者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是创新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通过慕课模式中学生学习效果的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身的优缺点,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历史学专业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迁移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资源与活动都围绕学生来优化配置,在此过程中,学生既是课程的学习者,也是课程创造的参与者。苏伽特·密特拉教授说:在大数据时代,只有三种技能是学生必须学的东西:第一是阅读,第二是搜索,第三是辨别真伪。[3]而教师则是在此过程中完成对学习者这三种技能的思维训练。慕课的出现除了带来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及技术支撑的先进性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慕课集中专注于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方式的提升,而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提升正是高等教育尤其是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现有教学模式所欠缺并亟待提高的环节。
三、慕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性空间的探索与构建
“在传统教学环境下,将慕课资源纳入教学环节,以完成教改创新与实践任务。”[4]如何在传统学科历史学专业的教学环境下,将慕课资源纳入教学环节,以完成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提高教学水平,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整合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网络共享平台的运行
慕课模式为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启示,通过对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补充、完善和升级,打造出慕课模式的网络共享平台。相对于外界“慕课”资源对学生的影响,本校、本学院的精品课程因其更具有针对性、现实性,更符合本校、本专业学生的实际,且学生对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熟悉度等,校内的优质课程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因此,利用好自身的课程资源十分重要。在工作实践中,以“慕课”资源平台研究为依托,根据历史学专业特点、结合师范生培养特色,推进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实时共享。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有五门省级精品课程,一门国家级示范课程,基本上实现了网络课程的共享。下一步,将利用“慕课”技术,整合本学院的优质课程资源,推进网络共享平台的顺利运行,打造出学生身边具体可感的“慕课体系”,争取将专业主干课程以慕课形式在网络课程平台上投入使用;通过拓展课程资源的使用范围,提高精品课程的使用率,实现网络教学的在线交流、答疑、分享等环节,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技术整合,提高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共享性。
2.开发利用新技术手段,保障网络共享课程的优质化
“慕课”体系作为技术推动教育变革的一次革命,其对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技术应用有着更高的要求,将“慕课”模式引入教学体系中,改善高校现有的教学技术水平,需要完善的技术手段作支撑。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发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推进网络共享课程的优质运行,通过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技术形式保障网络课程平台的交互性、实时性,进而提高网络课程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以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例,依托学院教学实训室建设,为实现师范生教学实训视频资源平台化做准备,通过完备的多媒体学习环境、网络平台实时共享等新技术手段的开发与应用,保障网络共享课程开发与应用的优质化。
3.以“第二课堂”推进为抓手,提升专业教学设计水平
“慕课”背景下,将对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带来挑战,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及普及必将带来教学策略、教学理念的转变。由于网络课程资源的大规模使用,学生先期已对基础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掌握,现场教学对于学习者的要求相应提高,这就需要第二课堂发挥线下教学的丰富性与有效性,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与内容的不足。在这一趋势下,河北师范大学出台了《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以此为契机,历史文化学院结合本专业特点,深入推进了名著研读工程、导师接待日、星火学术沙龙等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对历史学专业“第二课堂”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促进教师与学生的线下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课下学习的主动性;此外,一些教师在研究满足学生需要和兴趣的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尝试运用了由教师指导、学生主讲、小组讨论、效果互评的合作式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教学设计水平,促进了历史学专业翻转式创新课堂的建立。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斯认为:“我不能确切地告诉你慕课会如何变革教育,我的目标是自己参与进去,而不仅是静观其变。”[5]在当前高等教育模式体系下,人们希望慕课扮演的角色是传统教育模式幕后的辅助者与推进者,因为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环节,依然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慕课也许如网络公开课、远程教育等流行一时,却始终无法占据高校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无法取代传统课堂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但“慕课思维”应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强心针,借鉴慕课的先进经验,发挥慕课的能动效应促进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改革,“问君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入“慕课思维”这一活水,来创造性地激发历史学科的潜在魅力,进而做到传统学科的时代性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
[2]汤敏.慕课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83.
[3]魏忠,何立友.大数据时代的教育革命[J].考试(理论实践),2014(4):7.
[4]乔纳森·哈伯.慕课——人人可以上大学[M].刘春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208.
[5]劳瑞·约翰逊.对于慕课的质疑——在线学习变革引发的社会反响[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2.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of History Teaching Model in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WANG Liji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050024,China)
Abstract:The MOOCS model brings new ideas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field.It’s really important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history teaching model in universities in the background of MOOCS. By integrating high-quality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practice,the operation of the network sharing platform can be promoted.High quality network sharing courses can be protected by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ew technology.The history course teaching design level can be improved by the promotion of“second class”.Thus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oth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history major in universities and the use of new media resources in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MOOCS;history major;teaching model;network sharing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8-469X(2016)02-0079-03
收稿日期:2016-01-28
基金项目:河北师范大学第十四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慕课背景下历史学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作者简介:王丽杰(1984-),女,河北石家庄人,文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