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及其消解①

2016-03-04李秀华李溪萌张妮娜

现代教育管理 2016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来华留学生

李秀华,李溪萌,张妮娜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障碍及其消解①

李秀华,李溪萌,张妮娜

(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大连116044)

摘要:来华留学生教育普遍存在着交流方式、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跨文化适应障碍,这些问题的出现归因于我国相应的方针政策不够完善、高校自主权力的缺失以及教师队伍专业性的不足等方面,这就需要国家和高校相互配合,针对来华留学生特点制定合理的政策,放权于高等院校,加强对专业教师和管理团队的培养,以促进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跨文化适应;来华留学生;适应障碍

据教育部全国来华留学生电子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统计,2008-2011年的四年间,来华留学生人数逐年攀升,从223567人增长到了297891人,增长了9.6%,2014年共有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的377054名外国学生来中国留学,这些学生分布在中国的775所高校或者科研机构。面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如此庞大的留学生队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工作成为留学生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障碍的外在表现

我们研究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文化,而文化本身是复杂的,它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反映、制度、观念、群体特点、地区差异与个体差异。

(一)交流方式方面的障碍

1.语言障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出文化不仅对语言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语言的表现也是文化的反映,同时一个人的语言习惯和对文化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大连医科大学为例,其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南亚、非洲等中国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沙特阿拉伯、孟加拉、泰国、南非、乌干达等,他们本身有自己国家的语言,英语只是他们的第二语言,绝大多数的学生汉语水平是零基础的,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会英语的人很多,上课又是全英文的,尽管部分学生对学习汉语有兴趣,但是整体上提高速度很慢,所以他们的汉语基本上处于不能交流的状态;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进而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模式,来华留学生在母语文化、问候方式和交际禁忌都与中国学生有着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词义和习惯用语的区别,这都会给交流带来巨大的障碍。对这些来华留学生来说,要克服语言障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1]。

2.非语言障碍

除了语言工具之外,来华留学生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进行交流和沟通,我们称之为非语言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手势、动作、面部表情、习惯动作、穿衣风格、说话的音量等所有不通过语言进行的交流都是非语言交流。有学者认为,在交流活动中,三成的信息通过语言传送,而依靠非语言手段传送的信息达七成,也有学者认为九成的信息传递来自于非语言交际。这些概括在数值上的严密性虽然有待商榷,但起码可以说明在交流中,非语言交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来华留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课堂上,由于语言的障碍所导致的沟通问题较多,导致很多时候沉默不语,而这个人沉默并不是说无所表示,沉默本身就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可以通过非语言交流,但由于来自地域不同,对于眉眼、手势、身势等方式所表达的意思就不尽相同。比如在与他人对话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该是多少,来自不同地域的留学生文化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拉美来华留学生与阿拉伯来华留学生距离是最近的,而相距最远的则是日本来华留学生,欧美学生介于二者之间,中国学生的距离则比英美国家的学生要稍微近一些,有部分学者普遍认为,气候暖和的国家和地区绝大多数属于接触性文化,而气候偏寒冷的地区更偏向于低接触文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地中海地区(包括法国、希腊、意大利)、欧洲及中东的犹太民族、东欧及俄罗斯人、印尼人及西班牙血统的民族等多属于接触性文化[2]。北欧大部、德国、英国、美国以及日本人属于低接触文化地区。非语言交际障碍生动地反映了各国来华留学生文化习俗的差异,是影响沟通的一大障碍。

(二)文化价值观念方面的障碍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来华留学生在价值观念方面与中国学生有着天壤之别,从而影响着处事风格、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比如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种行为形成的价值观念会产生较大差异。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观念,会对新的环境、新的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在原有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模式基础上,对新的文化观念的认识和理解会产生偏差,甚至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导致文化不适应的产生。在社会环境与文化背景不同的情况下,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不同,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各个民族都已经形成了本民族自己的特质,在理解和接受文化上存在差异是必然的。中国学生受儒家伦理文化的影响,比较注重情感、道义等,因此,中国学生总是处在不同的人情关系中,人情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同个寝室间或者班级间同学们的相互关系。但是,在西方的欧美国家,他们讲求公私分明,在处理问题时,大多站在原则规定等角度。在中国,向来注重集体利益,强调“舍小家,为大家”,注重集体主义,在学习生活的过程中,强调内部和谐,决策方面多由老师和班长或者辅导员来决定。但是,在西方国家,一向比较推崇个人价值,大多不受其他个人的干涉,这就导致在学习交往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障碍。

(三)社会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方面的障碍

来华留学生在校期间,为了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了解和增进友谊,大多会涉及一些社交活动,包括正式活动或非正式活动。由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他们文化上有着巨大的差异,表现在风俗习惯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社交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如果中国的学生和老师不了解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没有个性化和分类化的对应交流,就会产生误解,这些来华留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被尊重。如大连医科大学来华留学生由于主要来自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宗教信仰现象非常普遍,而且宗教种类也非常多,主要有基督教、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宗教对来华留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他们经常做祈祷,部分学生会不分场合和地点来进行宗教活动。还有一些学生会在公共生活区域摆放神灵象征物等供奉用品。不同民族间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宗教信仰,会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冲突。

(四)思维方式方面的障碍

来华留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是导致文化差异的最主要原因。跨文化意识的养成是外国学生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前提,也是化解文化冲突的首要任务。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讲,来到中国以后对中国有非常直观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只是表面的了解,并不深入。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后,不论是跟本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学生,接触日益增多,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这就会在本质上产生巨大的差异,从而出现了文化冲突[3]。虽然他们也会认识到这样的差异来自于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但仍然从自己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出发,把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强加到其他国家学生身上。绝大多数留学生是愿意主动跟中国或者其他地区来的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的,但真正能够融入到他们当中去的却还是来自相同地区的学生,少数留学生不愿意主动去融入他人圈子或者让他人进入到自己的圈子。大部分留学生是第一次出国,对异国文化了解和接触比较少,已经习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去思考其他国家文化,把自己国家的文化行为作为衡量其他一切文化的标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才是优秀的文化,甚至会出现歧视、抵触和排斥其他文化的态度。绝大多数来华留学生还会存在文化偏见,他们在刚刚来到中国和初步了解文化的基础上,会存在一种先入为主的模式,以为见到的第一个学生或老师是什么样,或者从他人口中得知那个国家的人是什么样,那个国家的人就是什么样子的。

二、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障碍产生的原因

来华留学生来到中国高校留学,除了上述来自本民族的文化间的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个体原因外,中国的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以及各高校的规定等,也给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带来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事业一直没有成为我国各项事业中被重点关注的领域,关于思想方针政策的制定一直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2000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要求“为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高等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而这样的政策仅仅适用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的初期阶段,随之而来的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孤立,以及高强度地限制中国的发展,在当时中国的外交战略上更倾向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交流,这就导致现在的来华留学生的生源绝大多数来自于东南亚、西亚、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地区。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但来华留学政策却没有根据国情进行快速调整,还一直停留在援助落后国家的水平;教育部在2004年才提出要启用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2006年开始推广来华留学生综合保险,2008年实行的普通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新生学籍和外国留学生学历证书电子注册试行办法等;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中规定了留学生奖学金分为本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和进修生奖学金三种,实际上这三类奖学金均属于“政府奖学金”,在过去20年里,我国在来华留学生的招生与就业、管理信息化、奖学金与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水平,都说明我国的教育政策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4]。

(二)高校自主权力的限制

我国来华留学工作一直都受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影响,对外国留学生的每一项事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上级的批准才能实行,普通高校的自主权力很少,吸引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东南亚以及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所选择的专业也基本以医学、语言学等学科为主,对学生的自身素质和基本条件要求也比较高,高校在引导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上,所做的努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当前部分高校仍然沿用以往的教育模式,对于所有学生都是同一套思路、同一套理念、同一套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以往的教育模式也各不相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在文化上的差异尤为明显[5]。这就要求高校适时调整策略,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别化教育,划分族群和类群,建设更专业化的教师和管理团队。

(三)专业化教师队伍以及个性化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留学生有其文化背景和思维习惯,与中国学生有很大不同,他们更注重开阔性思维,国内的教育现状及教育理念和国外差别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下调整固有的思维模式,摆脱中国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最大程度地选择适合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在讲课的过程中,渗透中国的文化色彩和底蕴。对于来华留学生目前没有国家统一的教材,教学方式也处在摸索阶段,虽然留学生们反映较好,但是如何通过合理有效且让学生接受的讲课方式是加强跨文化适应的目标和方向。

三、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障碍的消解

(一)制定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的“快车道”,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在逐步地提升,中国的文化也一步步的走出国门。2013年12月,习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目标。要加强文化国际传播,提高国际话语权,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传播出去。随着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成为加强跨文化教育以及跨文化理念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就需要政府提升跨文化交流职能,积极应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出现的不适与冲突。随后,教育部发布《留学中国计划》标志着来华留学规模稳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数不断增加,层次越来越高,专业选择也趋于多样化[6]。目前,来华留学生主要来自东南亚、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据统计,2009年来华留学生中有将近16万的亚洲学生,占总人数的68%。他们选择的主要学科为文学、医学、经济、管理等11个学科,其中文科(含汉语)和医科是主要选择领域。2013年教育部还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开展关于医学院校对来华留学生进行英语授课的检查和审核工作,成立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专家组。随着来华留学政策的不断调整,我国的政策法规中明显赋予学校更多的招生自主权和管理自主权。政府将更多的权力交到高校的手中使得由以前的集中管理发展到了宏观的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各大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的权力努力开展好来华留学生跨文化教育工作[7]。

(二)高等院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一,加强语言训练。语言是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和生活等一切活动的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更好地了解中国和其他国家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相互交流,以及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语言的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生活上的交流,更体现在课堂上对老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如果学生既不懂得汉语,对英语又不能运用自如,就会阻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语言课程、语言学习小组、科普讲座和分级指导,为来华留学生创造更多语言间交流的机会。

第二,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搭建了平台,让学生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缓解来华留学生思乡心切的心理感受,为进一步融入到这个新的学习生活提供契机。如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体验课程,旨在提高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丰富来华留学生的课余生活,增进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对教学场景的构建和教室场地的布置,营造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共开设了书法、剪纸、中国结、民俗鉴赏等体验课程,为留学生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开展文化体验活动,让来华留学生更直观更具体的了解中国多彩的文化特色,也让他们参与其中,体会到了不同文化间碰撞和融合,从而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认识,使留学生们真正融入到学校生活之中。此外,大连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还组织留学生参加旅大文化体验活动,使留学生更加了解旅大的历史,感受当地市民的热情,加强了留学生们汉语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良好的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环境,促进中外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满足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生活需求。

第三,搭建网络信息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学生掌握着主流信息,学校的信息咨询也应实时与学生分享,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到管理当中的机会,高校首先应该将全套的关于学生专业、科目以及文化差异等多方面的资讯汇总到一个平台上,学生有浏览、参与讨论以及发布的权力。同时针对学生提供不同专业的课程咨询、相关讯息、全英文的教务系统平台、发布学生课程讯息、教师资料,让学生在任何终端能够随时掌握。其次,设立专门的教学资源网站,对来华留学生专业项目介绍、留学生申请入学指导等基础项目指导。主要根据近期相关项目、成果、留学生教学实践等相关的事件的报道。最后,以建立多种形式的信息沟通网络,鼓励来华留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工作中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意见,从而促进来华留学生管理工作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培养国际化教育理念。不仅在学生的管理方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成熟的教学模式,在师资力量方面也要广泛聘请国外的优秀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学者来中国授课指导,同样也选拔本国优秀的教师到优秀的外国高校学习访问和进修,集中力量培养出专业性、广泛性的优秀教育团队,不仅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同时也将中国的特色和中国的文化带了出去[8]。同时,还要注重留学生管理团队专业性的培养,留学生辅导员等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英语,能够跟留学生随时进行无障碍沟通,在具备基本的管理素养同时,还应具备科学管理能力,定期为校内的教师和教职人员开展培训课程和培训指导,以提高整个师资团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加强人文关怀

由于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个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宗教信仰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留学生价值观念以及交流方式,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上能够做到理解尊重,以及采取合适的方式避免沟通障碍。其次,具备良好的文化差异敏感性,充分了解这些来华留学生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有效地对学生的行为采取正当的约束和教导。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熟练掌握英语,因为教师本身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文化交流沟通的纽带,是来华留学生第一个接触的人,是中国形象的代表,所以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素质,还要有自己坚定的文化意识,传递中国声音,将中国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渗透在课程与教学中。最后,教师或者管理人员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意识[9]。主动在课上和课后与来华留学生交流,询问他们对课堂以及生活中遇到的文化障碍和生活障碍,帮助他们解除对中国教师的排斥和顾虑,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国以及所学知识和文化的理解和学习上来。此外,还应该提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来华留学生疏通心理障碍,以及跨文化障碍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走出跨文化障碍的心理阴影,形成正确的跨文化心理和跨文化意识,最终形成完善的跨文化思想,以解决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障碍。

参考文献:

[1]李亚青,余志科.来华留学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浅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96-197.

[2]孙建龙.非语言行为对交际模式的影响[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3):65-67.

[3]罗梦淇,樊立洁.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5):128-129.

[4]王平.文化视角下的教育政策问题形成过程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5):51-55.

[5]李萌.来华留学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59.

[6]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57-62.

[7]申超.大学国际化发展路径的三个理论框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8-22.

[8]强百发.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J].现代教育管理,2010,(2):88-91.

[9]刘巍.高校留学生跨文化管理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30):222-223.

(责任编辑:于翔;责任校对:杨玉)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LI Xiuhua,LI Ximeng,ZHANG Nina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044)

Abstract:Currently,foreign students education generally presence of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obstacles,the terms of communication,cultural values,customs,and religious beliefs,ways of thinking. These problems attributed to our respective policies not perfect,lack of university independent authority,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etc.,which requires the State and universities complement each other,to develop a reasonable policy for foreig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empoweri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team,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Key words:cross-cultural adaptation;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adaptation obstacles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06-0108-05

基金项目:①2014年度高校统战理论研究重点项目“国际化办学视域下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对策研究”(2014-GXTZC13)。

作者简介:李秀华(1963-),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李溪萌(1990-),女,辽宁锦州人,大连医科大学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张妮娜(1981-),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医科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跨文化适应来华留学生
在邕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的实证研究
对Colleen Ward双维度模型中影响因素的研究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浅谈西医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
来华留学生中国古典舞蹈文化教学初探
跨境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研究
留德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