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新课标全国卷确定诗歌教学内容

2016-03-02何祥义

学语文 2016年1期
关键词:诗歌教学文化传承

□何祥义



紧扣新课标全国卷确定诗歌教学内容

□何祥义

摘要:2016年,安徽高考语文将采用新课标全国卷Ⅰ。在这一新形势下,如何确定高中诗歌教学内容,是摆在我们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我们要充分认识诗歌教学的重要性,走出当下诗歌教学只瞄准高考、只重视古诗的困境,分析比较新课标全国卷和安徽卷的异同,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备战高考“两手抓”的原则。

关键词:诗歌教学;新课标卷;文化传承;备战高考

诗歌是文学中的精华,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它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文学知识,培养想象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还能帮助学生提高欣赏品位与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安徽高考语文学科自2006年自主命题以来,至今已走过十个年头,明年将回归新课标全国卷。这一新的形势,要求我们突破十年安徽卷下形成的思维模式与教学习惯,走出过去诗歌教学的误区,认真研究新课标全国卷,努力适应诗歌教学与考试变革的新常态,从而有效确定诗歌教学的内容。

一、当下诗歌教学的困境

多年来,安徽高考语文对诗歌鉴赏评价的考查,只考古代诗歌,不考现当代新诗。在高考录取“唯分数是论”的现实背景下,我们绝大多数语文老师,眼睛只盯着高考,一切围绕高考的“指挥棒”来转,这就使我们的诗歌教学,逐步走进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困境。

1.只瞄准高考,忽视学生诗歌素养的培养

高考对古诗的考查,分鉴赏、评价两个方面: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查内容侧重于诗歌内容的评说,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赏析。因此,我们有不少老师,自觉不自觉地向高考看齐,“你考什么我教什么,你不考我就不教”。在诗歌教学中,只专注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这几个考点,而对其他的内容很少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只是为了高考,而忽视学生的诗歌素养的培养与提高,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那是对学生极不负责的短视行为。

2.只重视古诗,忽视现当代诗歌的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以古诗为主。必修教材《语文》二至四中有三个单元共22首,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共30首;而新诗只有4首,安排在必修《语文》一的第一单元。

教材编排以古诗为主,高考只考古诗,实质上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可许多老师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现当代新诗的教学。对高中唯一的新诗单元,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高考不考新诗,这个单元可马虎一点,快速推进。有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老师公开课执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个课时就教完了,这是多么令人惊讶的高速度!

其实,新诗和古诗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写作年代、诗歌形式上不同而已。新诗的教学,同样能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评价能力,绝对不是做“无用功”。更何况,高中语文教材中区区一个单元的四首新诗,都是名家名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用旧体形式写的新诗)、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们应该视若“宝贝”,怎么能够弃若“敝履”呢?

如果我们因为思想上不重视,或者想节省有限的教学时间,而忽视甚至丢掉了新诗的教学,那么,我们的诗歌教学就必然是“跛脚”的。

二、适应诗歌教学新常态

我们大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经过高考安徽卷的十年熏陶与洗礼,在诗歌教学的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和教学习惯。明年高考回归新课标全国卷这一重大改革,使我们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诗歌教学,面临一个崭新的常态:新课标,新高考。

以前考安徽卷,有经验的老师可以驾轻就熟;而新课标全国卷,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已经习惯了安徽卷的我们,顿感心中没底。这就要求我们研究新课标全国卷与安徽卷的异同,把握新课标全国卷的特点,从而快速适应诗歌教学的新常态。

新课标全国卷,2010至2012年每年一套,2013 至2015年每年两套(卷Ⅰ、卷Ⅱ)。下面所论,凡涉及2013至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的,都是指卷Ⅰ。

1.《考纲》要求

新课标全国卷和安徽卷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要求是相同的,分鉴赏、评价两个方面,能力层级为D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题量、分值

对古诗鉴赏的考查,新课标全国卷共2题,计11分;安徽卷共2题,计8分。

3.考查的知识点

若把6年新课标全国卷与10年安徽卷考查的知识点作个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考纲》规定的四个考点中,新课标全国卷重在“思想内容”(6年5次),其次是“表达技巧”(6年3次);安徽卷重在“表达技巧”(10年8次),其次是“思想内容”(10年5次)。在“形象”点上,新课标全国卷6年1次,安徽卷10年3次;在“语言”点上,新课标全国卷6年0次,安徽卷10年2次。此外,在“内容的评说”点上,新课标全国卷6年3次,安徽卷10年2次。

4.命题的方法

从命题的方法看,新课标全国卷常常打出“组合拳”,一个题目中考查两个考点;而安徽卷一般比较“单纯”,一个题目往往只考查一个考点。请看例题:

2015新课标Ⅰ第9题: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

2015安徽卷第8题: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新课标题是两个问题的组合,第一问考查“思想内容”,第二问考查“内容评说”,安徽题则是单纯考查“形象(景物)”的概括。我们如果做个统计,就会发现,新课标全国卷6年12题中,“组合拳”多达7题;而安徽卷10年20题中,这种题目只有3题。

三、确定诗歌教学的内容

高中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遵循“科学有效”的原则。所谓“科学”,是指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所谓“有效”,是指应对高考,教给学生欣赏诗歌的基本知识,解答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为学生高考胜出而助力。这两个方面应该相辅相成,和谐共生,切不可厚此薄彼,顾此失彼。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荀子提出“文以明道”,韩愈提出“文以贯道”,周敦颐则提出“文所以载道也”。这些“道”的内涵与外延,因人和时代的不同而有异,但不外乎“道理、道德、道义、正义、伦理”之意。“文”是手段,“道”是目的。老师的职责,用韩愈的说法,首先是“传道”,然后再是“受业”“解惑”。所以,我们的诗歌教学,绝对不能只瞄着高考,而淡化甚至丢了“传道”。

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底蕴深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的诗歌教学,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教得广、解得深,让学生畅游在诗歌的海洋,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乳汁。古诗里面的爱国主义的民族情怀,勤劳勇敢的优良品质,团结统一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的思维模式,厚德载物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民族精神……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夯实思想道德基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具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新人。

(二)教授诗歌的基本知识

诗歌教学的立足点,当然是教给学生诗歌欣赏的基本知识。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诗歌欣赏的基本知识大致如下:

1.形象

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特别注意:开头的景物描写,往往奠定感情基调。

2.语言

炼字,诗眼,风格。

3.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

特别注意两点:一是景情关系: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二是虚实关系:当前为实,已逝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从己方写为实,从对方着笔为虚;客观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4.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创作的有关背景,进行分析、评价。

(三)培养学生的“题型意识”

有效提高学生古诗鉴赏的能力,最基本的方法是着力培养学生的“题型意识”。我们要静下心来研究高考试题,研究某一题型的答题思路与答题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题型意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回答“表达技巧”题型,基本的思路与要点为:

①手法:名称→具体内容;

②作用:共性→个性(内容上,结构上,感情上)。

“表达技巧”题答案可分两个要点:第一点,指出手法名称(为降低难度而在试题中点明了手法名称的除外),简洁具体地指明该手法的内容;第二点,回答该手法的作用,“共性”是该手法的常规作用,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对比”是“突出强调”;“个性”是该手法在句中的作用,从内容、结构、感情三个方面去考虑,答案就会齐全,而不致有小要点的遗漏了。

如果我们认真研究总结出每个考点下各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与要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诗歌教学与评卷之中,那么,培养学生较强的题型意识,就不会是空中楼阁了。

(四)教学与应试有机结合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老师按照常规套路和自己的习惯,从导入新课到作家作品,从整体感知到具体分析,从作品内容到作者感情,从老师讲解到合作探究……一堂课下来,也热热闹闹、有模有样。可是一到考试,学生往往缺乏科学的答题思路和要点,“题题得分,题题失分”。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我们只在评卷时指导学生答题,而在平时没有把教学和应试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们不妨进行这方面的摸索和尝试。每一首诗的教学,在合作探究阶段,老师借助课文后面“研讨与练习”中的一道题目,或自己命一道题目写在黑板上,赋分5分或6分,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指名回答,对回答不全的启发诱导,对回答不规范的分析指正;明确答案后,在黑板上写出答案要点和关键词语,并指出各个得分点的赋分情况;最后,归纳这种题型的答题思路与要点。如果坚持这样做,教学与应试就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审题、答题能力,也就在日积月累中慢慢提高了。

(五)巧用高考“评分细则”

高考答案往往是纲领性的,比较简约,而高考阅卷时采用的评分细则,对答案要点、不同说法、赋分情况,作了详细而具体的界定。如果我们注意搜集评分细则,并加以认真研究,这对指导我们的古诗教学,对我们指导学生答题,均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请看例证——

13新课标Ⅰ第9题: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用意: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分析: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评分细则]“用意”3分,前半句“含蓄”是表达方式占1分,可表述为“用典”“借典”“曲笔”“曲折委婉”;后半句是表现内容占2分,可表述为“愤慨不满”“鄙视”“厌恶”“藐视”,还可以替代为其他说法,如“讽刺朝廷的黑暗”“讽刺皇帝的昏庸”等。(“分析”3分,具体内容略去不录)

启示:命题者用词讲究出新求变,问“用意”,与问“目的”、问“作用”,其实是一回事。“含蓄委婉”是用典的作用的共性,“不屑以及愤慨不平”是本词结尾借用贺知章故事的作用的个性。如果答题丢开共性,直接切入个性,那就白白丢掉1分。实际上,我们有不少学生在答手法题的作用时,恰恰是忽视了这个共性!顺便提及一下,前面在谈题型意识时说过,手法题的作用是“共性→个性”。本题的评分细则关于内容和赋分的界定,证明了这一说法的正确性。

以上是我对“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的一点浅见。我想,我们教学一线的老师,只要继续认真研究高考,认真研究新课标全国卷,从短期看,就能使自己的诗歌教学,顺利地进行与新课标全国卷的有效衔接;从长期看,就能让我们的学生“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宿松中学)

[责编华雨檀]

猜你喜欢

诗歌教学文化传承
浅析诗歌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索
浅谈技校语文诗歌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