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探析
——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2016-02-13陈志杰康宝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3
陈志杰,康宝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3)
基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探析
——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陈志杰,康宝庆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923)
[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是保障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顺畅运行的主要载体。提高教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针对提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水平和质量,本文对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务管理工作进行了探析,从教务管理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过程管理及教务管理工作方法等四个方面着手,提出提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提升对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和追求,也是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中指出:“完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树立现代质量文化,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培养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深刻认识教务管理工作内涵,树立正确的教务管理工作质量观,建立科学的教务管理工作方法,是当前高职院校改革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于2007年独立设置以来,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学校办学声誉和知名度也在不断提高。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亦是重中之重。为此,迫切需要较为深入地研究教务管理工作的内涵及其要求,着力于“教务管理工作主体、教务管理工作对象、教务管理工作过程、教务管理工作方法”四个方面的探析,有利于提高教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一、教务管理工作主体管理探析
(一)教务管理工作主体的管理现状
学校组建了教务管理工作委员会,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督察办、教务处及二级学院负责人为组员,初步形成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教务管理工作委员会是学校教务管理活动的直接决策者和实施者,由于其经常处于供需的位置中,能灵敏地反映供需双方的意向和需求,是最具发言权的管理主体之一,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改革中最具能动性的主体。督察办、教务处及二级学院管理干部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委员会工作理念的实践者,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者,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改革的主要力量。
根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其教学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校院两级教务管理工作职责,从“计划管理、学籍管理、考务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课程建设、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专业建设、教材管理、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课程标准、工作量计算及其他工作”等14方面进行职能划分,完善制度,强化过程监控,推进教学规范管理,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进一步提高了教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二)教学管理工作主体管理的不足
学校教务管理工作有着较健全的管理机构、机制及管理制度,初步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推行了校院两级管理主体,但管理环节繁琐,职能部门存在多头领导,未以教研室管理主体为抓手,落实基层管理主体职责,导致管理成本较高,管理效果欠佳。
二、教务管理工作对象探析
(一)教务管理工作对象的现状
教务管理工作对象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者,学校领导、职能部门管理者,主要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制约和影响学校教务管理工作过程的所有人员。学校所称教务管理工作对象是指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实验(训)室工作人员和校院各级教务管理人员。
从校院各级教务管理人员、教研室主任、教师、实验(训)室工作人员及学生教学信息员为主要管理对象,以管理人员配置到位、职责划分到位、培训指导到位、奖惩到位为主的“四到位”管理方式。尤其是学校通过聘任一些业务能力强、责任心重、科研水平高的人员到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岗位任职,如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负责人、教务秘书、教研室主任、实训室耗材管理员,或教务处的课务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建设管理等岗位,注重基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发挥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为其提供开展研究性工作的环境,在关键业务岗位给予一定岗位津贴,采用了轮岗制,有效地保证了教务管理工作队伍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各层级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从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主体及对象探析来看,其工作主体主要是以教务管理工作委员会为主,以“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为抓手,规范了校院两级教务管理工作职责,保障了其正常的教学运行;而其工作对象,以“四到位”为准绳,给教务管理工作者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采用了轮岗制,把握住了关键业务岗位,各司其职,保障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
(二)教务管理工作对象管理的不足
学校教务管理工作人员配置较齐全,职责划分到位,保障其教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但缺乏业务指导、技能提升培训、奖惩到位相关措施,未实施督查督办工作机制及“工作首问负责制”,未从根本上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尤其是未能聘任一些业务能力精、责任心强、科研水平高的人员到关键岗位任职,未能解决基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使其安心在基层工作。
三、教务管理工作过程分析
(一)教学运行管理工作过程分析
学校教学运行管理工作由15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管理、教学任务分解及课表编排与发布管理、学生整周实训管理、学生外出顶岗实习(集中顶岗实习、分散顶岗实习)管理、学生毕业实践管理、公共选修课教师开课申请(学生选课)管理、调(停、代、补)课管理、教材选定(验收、分发)管理、教学工作量统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教学异常情况处理、教学场地借用)、考务管理(命题与制卷、监考、监考人员变更、试卷管理、缓考申请、补考、重修及重修考试)、学籍管理(休学、复学、退学、旁听生入学)、成绩管理(成绩录入、成绩更改或补录、成绩单打印、课程免修、异动学生课程修读、学生奖励学分认定、学业预警)、毕业管理(应届毕业生毕业工作、补发毕业证明)、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在教学运行管理工作中,选取了5个核心部分进行分析。
1.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管理
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录入教务管理系统,由专业负责人填写《专业教学计划调整审批表》,二级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审批后,报送至教务处处长及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教务处备案并编制新课程代码,教务秘书将更改结果录入教务管理系统。为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其必须有相对稳定时期(不少于一届学生),一般情况下不做大的变动,以利于总结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对其设置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学时及开学学期等内容随意变更。如需进行调整,必须提供相关论证报告,提交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并经校长办公会审定后方可执行。
2.优化教学任务分解及课表编排与发布管理流程
教务处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理成《专业学期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其下发至课程归属二级学院后,二级学院根据《学期教学任务安排计划表》安排授课教师、制定班级教学进度并选定教材,二级学院填写《学期教学任务安排计划表》及《学期实践教学计划表》后交教务处,教务处组织各教务秘书将教学任务安排情况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后,进行排课、发布课表,各二级学院打印、分发课表,教师领取课表及相关资料,填写《教师教学相关资料领取确认表》,并组织相关人员做好本单位开学相关准备工作。优化教学任务分解及课表编排与发布管理流程,保障了教学准备工作有序落实,规范了程序,促进了效率的提高。
3.严格办理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分散顶岗实习)手续
教研室根据审批后的《学期实践教学计划表》,提前两个月报送学生分散实习计划,经二级学院及教务处批准后实施。学生提交《接受分散顶岗实习单位函》、《学生分散顶岗实习审批表》(含实习安全保证书、家长承诺书、本人及家长身份证复印件),经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副院长、专业指导教师、二级学院院长同意及教务处审批后,由实习单位、二级学院、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三方)》,二级学院与学生签订《学生校外实习安全责任书》。二级学院聘请实习单位兼职教师,并由兼职教师、专业指导教师、学工干部组成实习指导小组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外出顶岗实习工作涉及面广,不稳定因素较多,尤其是分散顶岗实习、管理不便、关注不够、指导不到位等问题务必高度重视,加强管理才是关键,完善审批环节,严格手续办理,不要为了让学生“顶岗而顶岗”,要对学校、学生及家长负责。
4.重视学生毕业实践过程管理
二级学院根据教务处要求编制《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各教研室编制《专业学生毕业实践教学工作计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课程标准》、《毕业设计(论文)课程标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编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指南》,学生填写《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表》,指导教师编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发给学生,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完成《顶岗实习报告书》,上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完成《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工作手册》。由指导教师和答辩小组完成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教研室、二级学院组织推荐评选“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优秀指导教师”工作,并将推荐名单及材料上报至学校,由学校组织专家评审后公布。
5.创新成绩管理(学业预警)工作模式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成绩管理,做好学业预警工作,在预备周前,教务处将上一学期不及格课程学生名单发放至二级学院,并开放学生网上查询成绩功能,二级学院组织学生网上查阅本人上学期成绩并做签名确认,并填写《成绩查阅确认表》,二级学院教学秘书组织各班信息员统计每班达以预警学生名单统计,并填写相应的《预警通知》,将预警通知分发相关学生和家长,对有收到预警通知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并做好谈话记录。学校创新了成绩管理(学业预警)工作模式,通过“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学生及学生家长”五方沟通与协作,对学生在学习中即将发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行紧急提示或预先告知,警示学生学习过程的趋势,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加强修养,顺利完成学业。
(二)教学建设管理工作过程分析
学校教学建设管理工作由9部分组成,主要包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管理、教学团队建设管理、专业建设管理、课程建设管理、教材建设管理、教学资源建设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管理、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在教学建设管理工作中,选取了三个核心部分进行分析研究。
1.规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定程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重要的法规性文件,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设计,其是反映学校的教学水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及培养模式,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育教学资源分配及相关工作的重要依据。各专业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及分析下,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特色,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专业共建委员会充分论证,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可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执行及管理都必须按照严格的规范和程序进行。原则上,人才培养方案是不允许调整的,如需调整,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并提供相应的论证材料。
2.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
专业建设是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形成布局合理、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体系或专业群,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人才培养适应适合社会需要、师资力量强、基础条件好、教育教学质量高且具有竞争力及社会效益的专业。学校以“建筑专业群与制造专业群”为两翼,经管、外语、艺术设计及现代服务等专业全面发展的是专业建设思路,提高专业建设管理水平。学校注重做好专业建设规划,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工作组织管理,各司其事,落实经费保障;探索专业分层管理,形成“一般专业、校级重点培育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校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层级建设;鼓励专业撰写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3.注重课程建设管理实效
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教材、教学设施设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学校按照“重点建设、保证质量、注重实效”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基础条件好、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强、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优质课程。按照“合格课程、精彩一课、优质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开放课程”5层级提高的课程的等级建设,实行分类建设,进行分类指导,逐级提高,注重建设实效。
(三)教务管理工作过程管理的不足
学校教务管理工作过程管理由教学运行过程管理和教学建设过程管理组成,涉及25个方面,有一定的质量保障监控体系及操作流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在教学运行过程管理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随意性较大,专业需求社会调研工作流于形式;专业发展规模不均衡,专业设置随意性大,未根据产业、行(企)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未从“专业、学生和社会”三个大三维目标入手(专业是指专业体系,学生是指学生的发展,社会是指社会的需要。);教师因私调(停)课次数多,无相关处理措施;学生转专业缺乏有效指导;公共课程试题泄密频发,对试卷管理缺乏针对性;学生重修课程缺乏指导,导致一些学生无法毕业;教材征订缺乏有效监控程序,教材使用效果无反馈;在教学建设过程管理中,人才培养质量无有效的保障监控体系;校级建设项目负责人变动较大,无法保证项目建设实效;未建立建设项目长效机制,尤其是申报省级项目时,往往出现“临时抱佛脚”现象;未出台关于校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管理办法、教学团队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制度,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成果无法提炼及有效培育,教学团队建设力度不够,岗位及编制“因人而设”。
总之,从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教务管理不足的探析中可以得出,在其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过程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一是学校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二是学校对教务管理工作人员的晋升、培训缺乏政策关怀,对培训内容以及培训质量没有监测标准;三是学校工作部署缺乏总体性,无法进行有效统筹,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未实施“工作首问负责制”,人为增加教务管理工作的重复性;四是教务管理机构办事流程不清晰,办事环节繁琐,信息化管理手段滞后;五是教学管理工作缺乏问责,未实施“督查督办”管理制度,完成得好与不好,都是一个样。
四、关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四点对策——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为例
鉴于教务管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繁琐性、复杂性、多样性、服务性及指导性等特点,掌握有效的管理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可更好提升学校教务管理工作的服务质量及工作效率:
(一)提升教务管理工作方法的对策
1.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及文件,熟知其内容及要求
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及文件是学校教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准,是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处理相关事务的规范和要求。基于教务管理工作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及理解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及文件内涵,熟知其内容及要求,快速、准确、有效地处理教务管理工作事务,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完善修订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工作是学校的核心,教务管理工作做好,学校的管理也就基本上做好了。
2.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推行工作督查督办制度
教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服务,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离开了服务,教务管理工作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服务质量,必须有可监管的制度,推行工作督查督办制度,有利于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作为一名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树立牢固的良好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对服务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作为服务于一线的教务管理工作人员来说,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基层工作中,就必须树立较强的服务意识。只有我们每个人真正从思想上树立了无怨无悔地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把服务做得更细致,工作更到位。
3.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能力,学会分析服务对象
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学会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管理方式及服务方法,学习其他高职院校的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我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掌握新的管理办法,适应现代教务管理的工作要求。
4.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
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谨的事务性工作,每项工作都不能出差错。俗话说“教学无小事”,事事涉及师生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低,这就要求教务管理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责任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使工作不出错或少犯错。
(二)提升教务管理主体的对策
教务管理工作主体的管理层级较多,环节繁琐,存在多头管理等现象。提升教务管理主体的有效性,推行“工作首问负责制”,转变职能部门工作作风和服务态度,从根据上杜绝“踢皮球或耍太极”现象。以教研室管理主体为抓手,落实基层管理主体职责,权责下放至二级学院及教研室,让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并结合工作实际,制定适应二级学院及教研室主体的管理体制及机制,二级学院及教研室的教学管理工作实行归口管理,统一向教务处负责即可,提高主体的管理实效。
(三)提升教务管理对象的对策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普遍都存在着教务管理岗位人员地位较低,自我认同感较差,薪资水平较低,激励机制不明显,缺乏继续深造培训机会,晋级机会渺茫,无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力性及创新能力,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质量无法显著提高等现象。广州城建职业学院急需构建公平公正的奖惩及培养机制,营造和谐、上进的工作氛围,贯彻“一视同仁”的用人机制,激励教务管理岗位人员自我肯定,保持良好的乐观心态,自我提升,尤其在自我的服务意识及质量、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及管理方式方法等方面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升整体素质,促进教务管理对象整体素质的提升。
(四)提升教务与教学管理工作流程的对策
鉴于民办高职院校教务与教学管理工作特点,把握核心环节质量管理显得尤其重要,教务与教学管理工作流程要形成常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建立质量监控保障体系,促进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在民办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中,不断推进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是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符合现代管理模式,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可保障工作的时效性、便利性、准确性。广州城建职业学院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务管理工作制度,将工作流程信息化,可大大提升工作的效率及服务质量,并需加大对教务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优化管理流程,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靖.浅析如何做好高职院校教务工作[J].南方论刊, 2014(7):102-104.
[2]彭敢.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J].科技经济市场,2012(8):73-75.
[3]唐秀卓.浅析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才智,2011(12):224-235.
[4]张存芬.浅谈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服务质量[J].中国商界,2010(7):176-177.
[5]杨忠红.提高高职院校教务管理水平的思考[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9-31.
[6]黄育妆.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42-145.
[7]安文铸.现代教育管理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046(2016)2-01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