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2016-12-23刘晶晶
刘晶晶
摘要:文章以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为理论依据,结合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尝试对目前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现状进行分析。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解决之道,使学生提高自身学习效能感的同时完成社会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学习效能感;学习现状;影响因素;提升对策
一、概念解析
自我效能为:“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1986年出版的《思想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中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定义。而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则是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业范围的具体表现。结合目前关于学习效能感的定义,笔者认为其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于本身的学业成就可能达到哪种水平的评估,涉及到大学生对于本身学业完成情况的自信程度。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可以使大学生在面对学业时保持坚持性,在较困难的学业面前有积极的态度。
二、大学生的学习现状
(一)学习目标的迷失
以黑龙江大学大学生学习效能问卷调查为例,多数大学生反映自己的学习目标在制定方面出现目标不明确或过低过高的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在考入大学后,相较于初高中时期目标任务的具体性,大学时段的目标则显得更加笼统。因为大学已不仅仅以升学为唯一目标,未来可选择道路的多样性使得目标设定时的影响因素增加。二是在初入大学时,在对自身发展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跟风。比如不结合自身情况,模仿高年级学长学姐;英语六级一定要过600等等。三是受社会中“学习无用论”消极风气的影响,加之大学评价学生不再仅仅以学习为唯一标准,使得大学生对于学习的重视度下降。部分大学生将目标设定为不挂科就好,不利于激发其学习潜力。
(二)学习方式被动
这受到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影响。教师是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学生机械地跟随教师的讲学内容及教学计划。在大学中,课程设置较之前更为宽松,本来课余时间是为了给大学生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缺乏空余时间的有效管理,大学生在学习中还容易出现拖延的现象,将学习内容压缩在几天的时间内完成。比如有“文科两周过”的说法,将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压缩在两周之内,搞“考前突击”,填鸭式的补充知识只是为了不挂科。这也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学科主攻方向,缺乏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学习只是为了被动地应付考试等不好的现象。
(三)对待学习结果的态度
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目标和方式的不恰当,使得最终的学习结果也不尽如人意。面对学习结果,往往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学习焦虑,这类是针对在学习上还有一定进取心的学生而言。学业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时,会导致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受挫,伴随而来的是失败感和内疚感,进而会影响学生下一次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二是学习倦怠,针对这一类的学生,因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身对于学习兴趣不大。面对失败的学习结果,持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并最终导致对学习失去进取心。
三、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一)宏观层面
1.家庭。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长作为主要的家庭成员,其学习效能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效能感。一般研究发现,父母的学习效能感高,孩子普遍也高,父母能够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其次,家庭中的学习气氛也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2.社会。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其思维方式深深受到整个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在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市场所需要学术型人才还是创新型人才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在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如果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度提高。那么在这种大环境的渲染下,大学生将加大对于学业的投入程度,对学习的热情也会提高。如果社会对于教育不够重视,受教育程度不在人才评估中占据重要比重,那么在“学习无用论”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效能将会降低。
(二)微观层面
1.师生关系。就教师本身而言,“教师的集体效能感对于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自我效能发展的环境,对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氛围十分重要” 。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利于对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产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活动中的两个主体,师生间融洽交流关系的形成,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积极情绪,遇到难题向老师求助的主动性提高。
2.同伴效应。大学生的学校生活相对独立,交际范围明显扩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所选择的交往群体同样影响学习效能。如果身边的朋友学习热情都比较高,自然对个人的学习产生推动作用;如果身边的朋友都热衷于消费娱乐,那么个人对于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也会减少。除此之外,在与同学的交流中与会产生竞争意识。利用竞争意识,在班级乃至学院内形成友好互助,互相进取的良好氛围。反之,如果同学之间是恶性竞争,就会滋生出攀比、嫉妒、憎恨等不良心理。
3.学生自身。学生个人的学习观、价值观对于自身学习效能的形成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学生对于学习作用的看法、对于学习在自身实现人生价值中所占的分量等观点的认识,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其次是学生的学习经验,班杜拉的研究指出,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学习成功的经验越多,越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而多次失败的学习经验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能感。除此之外,学生对于学习成败结果的归因方式特点,也会影响学生对于自身学习努力程度的看法。
四、 提升对策
(一)营造学习氛围
学生的学习效能感的形成及提升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应加强学习氛围方面的营造。家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作用,重视学习在培养学生文化内涵、提升个人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就学校而言,注重勤学的校风建设,通过在校园中设置名人学习标语等外在形式,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实施学生评价时,重视学习的成分,毕竟大学生还是“正在学习”的群体,学习是学生之所以称之谓“学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就社会而言,给予经过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相匹配的社会待遇,避免“学习无用”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国家加强对教育的关注,提高教育经费的投入,促进受教育者向社会生产力的转变过程。
(二)发挥教师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体现在教学、评价方面。
1.就教学而言。在教学中,首先应注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形成,是教师对于教学充满热情,对教学效果充满信心。其次,在教学的教授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详略得当地进行知识的传授,通过设置阶段性的测验,使学生逐渐积累学习成功的经验,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除内容教学外,要注重教会大学生正确归因。把杜拉认为,将成功归因为外部机遇等不可控因素不会增强效能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业成功归因为自身的努力等因素。最后,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正确实施期待,教师通过语言、眼神、手势等外在举动,传递自己对于学生的期待,使学生获得自信心的外在支持。
2.就评价而言。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之处,切忌以“一刀切”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定论。在评价学生前,通过同伴、学生言行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观察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引导其扬长避短。对于学业进步的学生多给予一些表扬,对于学业退步的学生多给予一些鼓励。
(三)树立榜样作用
学生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比如,在学校中举行的优秀校友的经验交流会所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学生与优秀校友有着相似的学习环境,通过观察校友通过学业成就所取得的事业成就时,自然也会对自身的学习效果产生更高的期望,学习热情会得到提高。除此之外,教师也会起到榜样作用。比如,教师在教授知识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于文章的心得体会,学生会比较教师的心得来衡量自己的理解是否到位。当这种知识获取程度与教师相似时,会加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四)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身的情况确立适当的目标和可行的学习计划,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合理规划学习进度。学生在按照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就有利于学习热情的培养。其次,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学术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自己的学习兴趣点和学业主攻方向,而不是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最后,在面对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时都要保持正确的心态,总结经验。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多与老师或同伴交流,寻找解决之法,避免在同一个地方跌到两次。
参考文献:
[1]班杜拉著.廖小春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万志勇,迟宏伟.关于大学生学习特点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6 (1),140-160
[3]高翔.谈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J].龙岩师专学报,2001,19(1):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