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 247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电图变化

2016-01-31孙梯业杨春敏唐和兰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年21期
关键词:波群房室低龄

颜 伟 孙梯业 杨春敏 贾 敏 李 静 唐和兰 魏 璇

(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



3 247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电图变化

颜 伟 孙梯业 杨春敏 贾 敏 李 静 唐和兰 魏 璇

(空军总医院干部病房,北京 100142)

目的 探讨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电图的变化规律。方法 按照年龄的差异将3 247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分为四个年龄组,即中年组(50~59岁)374名、低龄老年组(60~69岁)1 184名、中龄老年组(70~79岁)1 547名和高龄老年组(80~95岁)142名,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对心电图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 247例中正常心电图286例,异常心电图2 961例,军队离退休老干部的心电图异常情况为缺血性改变76.67%(2 270/2 961)、束支传导阻滞58.76%(1 740/2 961)、窦性心律失常53.56%(1 586/2 961)、心肌梗死47.15%(1 396/2 961)、左心室肥厚30.63%(907/2 961)、各种期前收缩25.13%(744/2 961)和房室传导阻滞21.65%(641/2 961)等,四个年龄组的心电图异常情况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5.42,P<0.01)。结论 应尽早行心电图检查,对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离退休老干部;心电图;冠心病;ST-T异常;体检;医疗保健

离退休老干部的心血管系统发生一系列生理上的特异性变化〔1〕。本文旨在探讨军队离退休老干部心血管疾病心电图异常变化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受检者均为军队某部干休所离退休老干部,无选择性,共3 247例,其中男2 684例,女563例,年龄50~95岁(除外原有明显心脏病史者),平均(75±13.8)岁。按年龄差异分为4个年龄组,即中年组(50~59岁)374例、低龄老年组(60~69岁)1 184例、中龄老年组(70~79岁)1 547例和高龄老年组(80~95岁)142例。平素活动正常,无自觉症状。

1.2 方法 选用青岛中联SXD-1A数字式12导联电脑自动心电图机,采用标准电压(1 mV=10 mm),常规12导联,视病情增加其他导联。受检查者每年检查1次,取仰卧位,静卧几分钟,使全身肌肉松弛,减少肌电干扰。心电图导联选用Ⅰ、Ⅱ、Ⅲ、aVR、aVL、aVF、V1~V6胸导联,心电图由专业技师负责统计整理,专业医师明确心电图诊断,以《临床心电图学》为诊断标准〔2〕。依年龄分组并进行组间的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 果

本次正常心电图286例(8.44%),异常心电图检出率为91.56%(2 961例)。在异常心电图中,一项异常者251例(8.48%),两项及以上异常者2 710例(91.52%),男女无明显差别。检查结果显示,各种心电图异常改变依次为缺血性ST-T段改变2 270例(76.67%)、束支传导阻滞有1 740例(58.76%)、窦性心律失常1 586例(53.56%)、R导低电压1 514例(51.13%)、陈旧心肌梗死1 396例(47.15%),左心室肥厚907例(30.63%)、期前收缩744例(25.13%)、房室传导阻滞有641例(21.65%),而交界性心率、心房纤颤、心房扑动、交界性逸搏和异常Q波相对较少。各组分别显示为中龄老年组心电图异常率为50.99%、低龄老年组心电图异常率35.32%与中年组心电图异常率4.95%、高龄老年组心电图异常率8.74%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5.42,P<0.01);低龄老年组与中龄老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9.58,P<0.05);鉴于本组中高龄老年组人数偏少,结合另外3组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可以看出,随着离退休老干部年龄逐渐增大,心电图异常率逐渐增高,特别是60岁以后的老年人,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

2.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此次结果显示,中年组27.01%的患者出现缺血性改变,心电图示S-T段下移程度多不重,但其下移形态及与R波夹角>90°;低龄老年组74.16%的患者出现缺血性改变,心电图ST-T段近似缺血型压低,ST-T段与R波顶点垂线所成的交角介于81°~89°,ST段与T波有明显的分界线,ST段长度>0.08 s,ST-T段压低>0.075 mV。左室面导联T波振幅降低,右室面导联T波的振幅相对升高,出现TV1>TV5或TV6,T波往往低平或双向。中龄老年组74.66%的患者出现缺血性改变,心电图表现为所有导联T波低平;高龄老年组95.78%的患者中检出缺血性改变,心电图ST段压低呈水平型、弓背型或下垂型,ST段压低≥0.05 mV,ST段与R波顶点垂线所成的交角≥90°,这可能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损伤,引起心肌细胞膜表面呈过度极化状态,ST段呈水平型下移或下斜型下移≥0.05 mV。

2.2 心肌梗死 本次结果显示,中年组检出陈旧性心肌梗死27例,低龄老年组检出505例,中龄老年组检出795例,高龄老年组检出69例,分别占该组体检人群7.22%、42.65%、51.39%和48.59%。其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T波倒置,V3、V4/V5导联出现宽而深的异常Q波。高龄老年组有3例男性患者在检查时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异常Q波和T波倒置,这可能是心绞痛发作。

中年组有2例女性患者在查体过程中出现胸痛、胸闷和心悸等症状,心电图提示各导联ST段压低,T波直立,但无病理性Q波出现,我们推测,可能是缘于雌激素分泌减少,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和抑郁等,尤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心电图亦可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ST-T改变〔3〕。在临床上遇到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时,应努力寻找病因,必要时可行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以作出综合判断,避免不必要的误诊。

2.3 束支传导阻滞

2.3.1 右束支传导阻滞 本次体检,中年组检出束支传导阻滞34例(9.09%),低龄老年组检出621例(52.45%),中龄老年组检出951例(61.47%),高龄老年组检出134例(94.37%)。其中,中年组检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9例(26.47%),低龄老年组83例(13.37%),中龄老年组147例(15.46%),高龄老年组42例(31.34%)。心电图表现为:在高龄老年组,V1或V2导联出现QRS波呈特征性的M形波,V1和V2导联ST-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aVR导联呈QR型伴R波宽大有切迹,QRS波群时限在0.13~0.21 s。中年组检出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17.65%),低龄老年组193例(31.08%),中龄老年组284例(29.86%),高龄老年组26例(19.40%)。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21 s,在中龄和高龄老年组中,大部分人群出现V1和V2导联ST-T段轻度压低,T波倒置,V5、V6导联T波直立,有13人V1和V2导联的QRS波呈特征性的M形波或呈rsR'波型,V5、V6导联S波增宽并伴有切迹,时限0.04~0.19 s。对于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上可见于少数完全健康者、右心室扩张、右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肌慢性炎症或退行性变等诸多因素,可使右侧束支的传导减慢,或者是右束支组织学的断裂,使右室除极后于左室即可出现右侧束支传导阻滞。本组人群主要体现在低龄老年组和中龄老年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和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分别达13.37%、31.08%和15.46%、28.86%,但年龄在50岁以上且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者,心电图检查表现出右束支传导时好时坏或传导阻滞呈进行性加重情况,应首先考虑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可能〔4〕。

2.3.2 左束支传导阻滞 中年组检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14例(41.18%),低龄老年组204例(32.85%),中龄老年组304例(31.97%),高龄老年组38例(28.36%)。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3~0.30 s,V1、V2导联呈现宽深的QR波,V5、V6、aVL导联R波增宽,V5、V6导联R峰时间0.06~1.20 s,ST-T段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在高龄老年组检出3例Ⅰ、V5、V6导联出现Q波,我们怀疑有合并心肌梗死的可能性。中年组检出左前分支传导阻滞5例(14.71%),低龄老年组125例(20.13%),中龄老年组检出194例(20.40%),高龄老年组检出18例(13.43%)。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05~0.12 s,Ⅱ、Ⅲ、aVF导联QRS波呈rS波,且SⅢ>SⅡ,aVL导联呈qR型,心电轴左偏在-30°~-80°。低龄老年组检出左后分支传导阻滞16例(1.35%),中龄老年组检出22例(1.42%),高龄老年组检出10例(7.04%)。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在0.05~0.12 s,Ⅲ和aVF导联QRS波呈qR型,且RⅢ~RⅡ导联R波,aVL导联呈rS型,心电轴右偏+90°~+180°。

2.4 房室传导阻滞 在本次体检中,中年组检出Ⅰ度房室传导阻滞31例(65.96%),低龄老年组检出171例(83.01%),中龄老年组检出219例(82.02%),高龄老年组检出82例(67.77%)。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R间期>0.22 s,每个P波后均有QRS波。中年组检出Ⅱ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34.04%),低龄老年组检出35例(16.99%),中龄老年组检出48例(17.98%),高龄老年组检出39例(32.23%)。心电图主要表现为P波后QRS脱漏,P波规律性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其中有28例表现为Ⅱ度Ⅰ型即4∶3或3∶2的比例下传,13例表现为Ⅱ度Ⅱ型即P-R间期恒定、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2.5 窦性心律失常 本次体检中,首先中年组、低龄老年组、中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分别检出窦性心律过速16例(30.19%)、176例(30.34%)、209例(25.06%)和43例(36.13%)。心电图表现为P波频率100~160次/min,P波较正常窦性心律时的P波振幅稍高,在Ⅱ、Ⅲ导联中更明显,Ⅱ直立,aVR倒置,这可能是窦性心动过速时,激动多发生于窦房结的头部,此部位系心房前结间束的起始部位,窦性激动多沿着前结间束下传所致。P-R间期0.12~0.20 s,QRS波形态、时限正常、心房率与心室率相等。在高龄老年组有4例可见T波振幅偏低,24例ST-T段轻度压低在0.075 mV左右。其次,中年组检出窦性心律过缓23例(43.40%),低龄老年组检出261例(45.00%),中龄老年组检出357例(42.80%),高龄老年组检出31例(26.05%)。心电图显示:窦性P波,心率<60次/min,PR间期0.12~0.20 s。窦性心律过缓如心率≥50次/min,一般无明显症状。当严重心律过缓引起心排出量下降并造成各脏器和组织供血不足时,患者会出现头晕、心慌、气短、乏力、心悸、胸闷等症状,甚至出现黑蒙、晕厥或诱发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可能与窦房结功能低下和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和老年人的心率降低与窦房结组织老化、P细胞减少、窦房结退行性变及缺血等有关〔3〕。再次,中年组窦性心律不齐14例(26.42%),低龄老年组143例(24.66%),中龄老年组268例(32.13%),高龄老年组45例(37.82%)。心电图表现在Ⅱ、Ⅲ等同一导联中P-P间期>0.12 s,在中龄老年组、高龄老年组可见窦性心律不齐和窦性心律过缓同时存在的现象,高龄老年组中有5例在Ⅱ、Ⅲ或aVR或V1、V2、V3等导联出现最长P-P间期减去最短P-P间期之差在126~143 ms。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如果遇到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连续多个的心电图表现持续的窦性心律失常,无论有无临床症状,我们都要认真查找原因,针对病因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治疗。

2.6 各类期前收缩 中年组检出室性期前收缩48例(61.54%),心电图表现为期前出现的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在0.12~0.25 s,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而在中龄老年组有56例(21.37%)的心电图出现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T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二倍,高龄老年组有5例(9.43%)的心电图出现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检出房性期前收缩16例(7.70%),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波动在0.12~0.23 s,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T波间距<正常P-P间距的二倍,在中龄老年组有32例(9.12%)的心电图出现形态与窦性P波有所不同的异位P′波,而高龄老年组由于年龄偏大,患有心肺脑器质性病变较多,PR段和ST段导联呈广泛分布,P′波时限长,多数呈P′on T现象,P′多呈切迹或高尖。其中有4例的心电图出现期前收缩的P′-R间期甚至延长到0.37 s,有1例期前收缩节律改变突然激动提前,其后有不完全代偿间歇。中年组检出交界性期前收缩7例(8.97%),心电图表现为期前出现前面无P波的QRS-T波,Ⅱ、Ⅲ、aVF导联出现逆行倒置的P′波,aVR出现逆行直立的P′波。而在中龄老年组有47例(13.39%)心电图中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群之前,32例(9.12%)心电图中逆行P′波出现在QRS波群之后。高龄老年组有2例(3.77%)心电图出现QRS-T波的完全性代偿间期。

2.7 左心室肥厚 本次体检显示,中年组检出左心室肥厚65例,心电图仅出现QRS波群电压稍增高,ST-T段未见特异性改变;低龄老年组检出263例,心电图示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V5/V6导联的R波波动2.30~3.00 mV,Ⅰ导联的R波波动1.30~1.70 mV,aVL导联的R波波动1.00~1.40 mV,aVF导联的R波波动1.80~2.30 mV;中龄老年组检出442例,心电图示QRS波群电压明显增高,时间延长到0.11 s,胸导联V5的R波+V1的S波波动3.80~4.90 mV,肢体导联中I导联的R波+Ⅲ导联的S波波动2.40~3.50 mV,ST-T段呈下斜型压低>0.05 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高龄老年组检出137例,部分患者心电图可见直立的T波,心电图QRS波群电压明显增高,并伴有ST-T段呈下斜型压低达0.05~0.10 mV之间,出现心肌劳损的征象。说明冠心病、高血压或冠心病伴高血压等疾病可引起左心室负荷增重,出现左心室肥厚,主要表现为心肌增粗、增长,心室面积增大〔5〕。本组体检人群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出现左心室肥厚,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基础病如高血压等导致收缩期负荷增重而引起的。

3 讨 论

从本次检查结果可以看出,中龄组和高龄组的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中年组和低龄组,分析其个中原因,主要与当前人们的生活饮食习惯改变等有一定关系。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而运动却减少了,加之患者年龄较大,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代谢诸如血糖、血脂代谢等有所降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慌、胸闷和心前区疼痛等临床不适症状明显增加了。当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缺血。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本身的功能和血管的舒缩功能及其他脏器和全身功能的减退,造成以ST-T改变为首位的异常心电图,系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致,与唐莹〔6〕研究结果相符,说明心血管疾病仍是危害离退休老干部健康的首位疾病,表明中老年龄的老干部是防治的重点。对于伴有临床症状的ST-T改变的老年人,应给予足够重视,但单纯的ST-T段改变诊断冠心病须慎重〔7,8〕,一定要除外其他病因,生理因素如饱餐、过度呼吸、体位改变、神经官能症、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理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均可以引起心电图ST-T异常。对于女性患者更应慎重,由于女性雌激素分泌减少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焦虑、抑郁等系列综合征,其中尤以心血管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心电图亦可出现类似心肌缺血的ST-T改变〔9〕,所以,要结合临床资料作合理分析,提倡动态观察心电图变化,以提高冠心病的诊断准确率。对心电图有ST-T改变的患者,宜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尽早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本次体检以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居多,建议短期内再次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的结果再定,如果再次出现异常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的具体症状,可给予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负荷以及核素心肌显像检查等进一步的确诊和治疗〔9〕。

本组检查人群主要体现在60岁以上的患者,这个年龄段的老年人,如本身就合并有慢性缺血性心脏病,则房室传导系统已发生不可逆的器质性改变,阻滞常常是持久性的或永久性的,阻滞部位大多在希氏-浦肯野系统内。从结果来看,Ⅰ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而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数较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有明显的降低,因为Ⅱ度Ⅰ型多为功能性或病变位于房室结或希氏束的近端,Ⅱ度Ⅱ型多为器质性损害,病变大多位于希氏束远端或束支部位,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预后较差,建议针对出现Ⅰ、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人员,进行短期内的复查。而针对这些患者的治疗,原则上主要是设法保证足够的心室率,以提高心排血量,达到预防心脏停搏和在心率慢的基础上发生危险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而发生晕厥和猝死的情况发生。

各类心律失常中,窦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心功能代偿失调,加重心肌缺血,从而造成严重后果。心脏的窦房结发生退行性变、纤维化,导致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心肌硬化、窦房结起搏细胞和传导细胞数目减少,传导系统障碍,窦房结自律功能降低。失眠、情绪激动、心情压抑、血压波动等可诱导反复发作,而且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用药和电解质等原因,心电图异常改变是以缺血性和器质性改变为主〔10,11〕,给老年人健康带来极大危害,应引起重视。

室性期前收缩,临床常发生于(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心肌炎和心肌缺氧等均为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可分为室性、房性和交界性期前收缩。PR段和ST段压低与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患者年龄偏大,受心脏疾病影响,心房除极和复极向量增大,心动周期不稳定,导致ST段压低,PR段和ST段压低陡然发生,诱导心房急性电重构〔12〕,导致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相对于本身就患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动脉变硬、弯曲,内膜呈半月形增厚继发性使管腔狭窄并发生冠状动脉循环障碍,而导致心脏的冠状动脉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心肌需要,引起心肌缺血,从而发生期前收缩,甚至有可能诱发心绞痛。若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室性期前收缩,此时心肌的电稳定性及室颤阈降低,则可能是严重的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是心室颤动的预兆,必须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因此,需依据临床和心电图特征,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

根据我国流行病学资料,发现高血压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其病情危险性较正常血压者高3~4倍,冠心病患者60%~70%伴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可由于合并存在的高血压而明显加速。在心电图方面,可出现单纯左心室肥大和(或)劳损,也可有双侧心室肥大和/或劳损,并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13,14〕。

及早预防缺血性心电图改变是降低老干部疾病发生率的首要途径,其预防措施包括:保持适当体重及合理饮食结构,控制总热量,减少脂肪及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做到劳逸结合,并做适当的医疗体育运动〔15~17〕。

1 梁 超.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心肌缺血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0):1595-6.

2 黄 宛.临床电图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63-9.

3 方劲松,沈红晶.184名老干部体检心电图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7-8.

4 李 颖,吕建琼,姜玉蓉.522位老干部体检心电图分析〔J〕.医学影像与检验,2011;24(5):279.

5 梁荣芳.4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3):5-6.

6 唐 莹.819例老年人心电图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7;24(5):852-3.

7 张亚辉,周大南.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75.

8 程慧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变异性心绞痛诊断的重要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9):404-5.

9 傅慧卿.心电图ST-T改变对绝经期前女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8):233-4.

10 杨 灵.老年人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8):90-1.

11 林楚容.579例老年冠心病动态心电图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0):34-5.

12 Roberts-Thomson KC,Kistler PM,Sanders P,etal.Fractionated atrial electrogrms during sinus rhythm:relationship to age,voltage and conduction velocity〔J〕.Heart Phythm,2009;6(5):587.

13 张益萍.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诊断体会〔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10):93-4.

14 宋金萍,刘存梅.3860例体检心电图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4):100-1.

15 王德才.15040名铁路职工心电图改变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24(9):1082-3.

16 张均波.体检心电图检查1800例的结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20):84-5.

17 王 强.老年心电图异常28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2):126-7.

〔2015-03-15修回〕

(编辑 苑云杰/曹梦园)

魏 璇(1968-),男,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老年病和老年保健研究。

颜 伟(1977-),女,主治医师,硕士,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和老年保健研究。

R541

A

1005-9202(2016)21-5284-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1.031

猜你喜欢

波群房室低龄
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迎浪随机波中C11集装箱船参数激励横摇对应波群特性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低龄儿童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预激双旁路合并房室结双径路形成1∶2房室传导1例
房室交接区期前收缩致复杂心电图表现1 例
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疾病转归的关联性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68》答案
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误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特点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