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传统节日培养低龄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研究
2022-12-31徐雨节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江苏省苏州市
■ 徐雨节(苏州高新区镇湖幼儿园/江苏省苏州市)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低龄学生教育得到更多的关注,其中低龄学生的品德教育更是被教育工作者视为重中之重。教育者探索各种低龄学生品德教育方式,包括利用传统节日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影响这一教育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研究传统节日与低龄学生品德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帮助教育者能够有新的品德教育途径。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逐渐系统化、正规化,教育工作者会以低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教师专业水平、学校设施、学校整体课程等为依据,决定节日教育活动的内容。另外,教师通过观察记录发现,低龄学生在传统节日活动中最喜欢的教育方式是游戏活动、庆祝活动、区角活动,低年级的低龄学生还喜欢家园共育,高年级的低龄学生还喜欢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在对不同年龄段的低龄学生采取活动方式的时候,都会考虑到这些共性与差异性。还有,学校在开展传统节日活动时一般会在环境创设、平时课程、主题活动等方面开展,随着低龄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师除了在这些环节给低龄学生进行传统节日教育外,还会有新的教育环节,例如带领低龄学生走出学校亲身体验相关传统节日的风俗,使低龄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有所感受,这样低龄学生就会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品德。
(二)研究意义
传统节日经过长期的传承,不仅凝聚着不同时期人类的智慧,而且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因而传统节日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传统节日含有各种习俗,为低龄学生品德教育创造了真实而且多变的环境氛围。低龄学生品德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恰恰传统节日为其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可感受到品德实质的环境。教师对低龄学生进行口头灌输式的品德教育是没有效果的,而传统节日是一个可以让低龄学生参与其中的活动,并逐渐养成良好的品德。
学龄前阶段是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低龄学生品德发展的好坏对其以后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访谈和观察记录调查学校传统节日教育和品德教育的开展情况,根据收集的资料,进行相应的整理,随后得出关于传统节日和低龄学生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自己关于传统节日对低龄学生品德形成的看法。
二、低龄学生品德的形成
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文件中都强调要促进低龄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低龄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品德教育是教育的基础要求和最终目的,从人类开始产生教育的同时便已经有了品德教育,随着人类社会及教育的发展,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提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观点便是品德教育。
现在的“品德教育”即“moral education”,最早是由西方的学者提出,进而被引入我国。
低龄学生的品德教育是人一生中品德教育的初始阶段,具有很大的意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的品德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包含理论、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品德教育有以下几个模式:
(一)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开始到低龄学生期结束,其认知发展需要经历四个时期:
1.感知运动阶段——0到2岁,通过感觉与动作来认识周围的环境;
2.前运算阶段——2到7岁,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没有可逆性;
3.具体运算阶段——七到十一二岁,出现了基础的可逆运算和逻辑思维,但一般只能对具体形象的事物进行运算;
4.形式运算阶段——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能在头脑中把内容和形式分开,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命题运算。
(二)体谅模式
英国的德育专家麦克费尔首先创造出体谅模式,与品德认知发展模式强调品德认知发展不同,道德情感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体谅是进行品德教育任务的基础和前提。
(三)价值澄清模式
价值澄清理论最早是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出现的,后来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理论流派,注重价值观的教育。低龄学生在价值澄清模式的教育下,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会在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做出好的行为,使自己能够在不断前进的社会中完好地生存。但是低龄学生已形成的观念不是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学生经验的增长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价值澄清过程包含七个部分:1.自由地选择;2.从各类可选择的项目中进行择选;3.在仔细思考后果之后进行选择;4.赞同与珍视;5.确认;6.依据选择行动;7.重复。
(四)社会学习模式
班杜拉、米切尔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论,强调的是个体的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基本观点是:低龄学生经过对他人的观察和模仿,学习到新的道德行为和改变自己已有的道德行为;低龄学生的品德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环境、社会关系和榜样等;主张采用实验法。
(五)集体教育模式
集体教育也被称之为“平行教育影响”,旨在让低龄学生成为教育主体,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所有的教育过程都应该围绕“集体”二字,要求在集体里面进行。教师不管是对整个集体还是集体中的成员形成的影响应该是相同的。
曹能秀(2001)在《关于幼儿德育的若干理论思考》中提到,在低龄学生教育界对低龄学生品德教育的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培养低龄学生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行为,这种观点强调受教育者低龄学生与品德教育内容即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行为的重要性。
刘润(2011)提出另外一种观点,强调低龄学生品德教育就是根据低龄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教师及家长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品德教育要求,培养低龄学生自觉遵循基本的、具体的、简单的社会道德准则,为以后的道德品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种观点体现了社会与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与互相影响。不管是从学前教育界概括出的两个界定,还是《低龄学生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所提出的关于低龄学生品德教育的要求,都明确指出低龄学生品德教育的内涵与方向。总之,低龄学生品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与低龄学生本身需要对低龄学生的品德进行教育。
三、传统节日教育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的影响的研究综述
关于传统节日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的影响,有众多研究,徐粉(2012)在其文章中提到,要对低龄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启蒙教育,让低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传统节日文化中得到发展,包括低龄学生品德的形成。
刘倩影(2011)关于传统节日对低龄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影响的研究非常详细,我国传统节日有着很强的凝聚力,低龄学生在传统节日活动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的传统节日文化,并且可以从中获得情感体验。但是,低龄学生对我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甚少,在情感体验与道德品质方面的发展也受到限制,所以很有必要开展传统节日活动以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影响。
张晓玲(2016)认为,传统节日是低龄学生品德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传统节日有丰富的活动方式,符合低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低龄学生德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雷丽丽(2016)提出,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需要注意根据低龄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特点,仔细筛选符合低龄学生的内容。传统节日内容的选择还要考虑低龄学生园本身的条件限制,要符合本园课程设置的教育目标与大体框架。在选择低龄学生节日教育的内容时要注意一些原则:差异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整合性原则和目标指向性原则。
低龄学生品德教育不仅仅依靠低龄学生园与教师,更需要家长的配合,《低龄学生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家长与教师的合作非常重要,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低龄学生教师要鼓励家长参与到低龄学生园的教育当中,帮助自己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四、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
(一)帮助教师完善自己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掌握
我国有很多不同的传统节日,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特点,例如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来源传说以及承载的文化内涵,又因为地区的不同,相同的传统节日在不同地区又有着当地特有的传统,所以,教师通过传统节日来影响低龄学生品德形成,是建立在掌握全面的传统节日文化的基础上。在进行一项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时,要想达到对低龄学生品德产生影响的目的,教师只有结合当地风俗,准确地掌握该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才能根据教学需要及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
以春节为例,春节到来的时候我们有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听“年”的传说等风俗习惯,有些地区在春节的时候有吃饺子的风俗——饺子的形状像元宝,寓意着财源滚滚,但有些地区是禁忌吃饺子的,而是吃圆子——寓意着团团圆圆,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向低龄学生说清楚不同风俗承载着不同的寓意,这样低龄学生才能知道正确的风俗含义,从而在自己生活中遇到相同情况时会产生一样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模式
教师在对低龄学生进行传统节日和品德教育时,习惯采取集体教学、环境创设、区角活动、做游戏等教学模式,但是低龄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段是一个整体,我们可以在几个时间段间隙,例如一日常规、散步、盥洗等时间段对低龄学生进行渗透式的传统节日教育和品德教育。
除了可以在学校对低龄学生进行教学,也可以带领低龄学生走出学校,到社区亲身体验。在学校内,教师只能通过语言、图片等形式引导低龄学生,对于受到年龄发展和思维限制的低龄学生来说,很难有具体的感官,以至于可能没有达到教育目标。带领低龄学生去参加社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真实具体的环境氛围可以让低龄学生直接感受传统节日所承载的美德,可以有一个很好的情感体验。
(三)为低龄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轻松的教学氛围,鼓励低龄学生自主探索
低龄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需要教师为低龄学生创造一个自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低龄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在所学内容上。创造自主的课堂氛围需要教师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尊重每位低龄学生的差异性,用心倾听每位低龄学生的想法并且给予及时积极的回应,鼓励低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激发低龄学生自主从传统节日活动中受到启发,获得良好的品德习惯;第二,教师对于低龄学生在课堂上不好的行为要采取及时但委婉的措施,既要阻止低龄学生的不良行为,又不能干扰到其他低龄学生,教师不能让低龄学生的心理产生紧张焦虑感,这样会使低龄学生产生一种畏惧感。
(四)设置适合低龄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传统节日教育活动
教师在开展与传统节日相关的主题活动、集体教学、环境创设、区角游戏时,需要考虑低龄学生实际发展水平与发展需要,注意每位低龄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差异性,使得每位低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有进一步提高。在设置活动过程时,要有一定的复杂程度,适当的复杂程度能够激发低龄学生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能够很好地促进低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节日活动复杂程度太大,低龄学生理解起来会有困难,心理上就会产生失败感和烦躁感,自然而然会失去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但如果设置的活动没有任何复杂度可讲,低龄学生即使不用很大的注意力便可习得,这样低龄学生的心理就不会产生成就感,同样,也会很快地失去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更不能够从中获得良好的品德影响。因此,教师在设置传统节日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每位低龄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每位低龄学生的品德都能够从活动中有所提高。
(五)学校要重视并帮助家长,使其发挥不可代替的作用
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首先,家长要对传统节日有所了解,并且能够在节日时与低龄学生共同庆祝,为低龄学生讲述与节日相关的传说、故事,甚至可以和低龄学生一同分享在节日中获得的感受和启发。其次,家长在家庭中要为低龄学生有一个榜样的作用,例如在庆祝中秋佳节的时候,会吃月饼,一起赏月,家长以身作则,对长辈表达自己的感谢与孝敬之意,那么低龄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养成尊敬长辈、孝顺长辈的良好品德。最后,家长需要经常与教师沟通,知道低龄学生在低龄学生园的情况,还可以将低龄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反映给教师,使低龄学生的行为表现成为一个整体,有利于教师和家长进一步选择更好的方式对低龄学生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