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2016-01-29苏一家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贺州542899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手术治疗

苏一家(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 贺州 542899)



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苏一家
(广西贺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依赖于影像学检查,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诊疗工作有了新的突破,诊断正确率和治疗成功率均得到明显提高。本文基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疗现状,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对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与治疗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影像学技术;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确,其影像学改变以颅内局部动脉异常突起和膨出为主要表现,该类病症在发病之前并无明显症状,血管一旦破裂,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病死率在10%以上,其中幸存患者有近30%存在神经功能障碍,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1]。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相关诊疗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 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1.1 疾病特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病因可分为先天性因素和后天性因素,前者主要指先天动脉发育不良,后者为多因表现,与动脉壁粥样硬化、颅脑损伤、脑膜炎等均有一定关联,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多位于Willis动脉环前,如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前动脉瘤等,其先兆症状并不明显,出血症状则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主[2]。对于未破裂动脉瘤,较小症状不明显,较大则有压迫性局部症状,压迫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对于已破裂动脉瘤,有出血症状表现,如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3]。

1.2 临床诊断

1.2.1 影像学检查技术:目前临床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技术手段较多,包括CTA、TCD、MRA、DSA等,在出血急性期,借助CTA可快速做出诊断,临床上将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比较而言,所应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临床诊断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其基本原则为先行非创性检查,在无法确诊情况下再行DSA等有创检查[3-4]。罗贤斌[5]对32例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16排螺旋CTA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CT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7.4%、100%、100%,该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的简便、快捷、无创等优点均得到证实;顾康康等[6]对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对DSA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结果显示,42例患者中有40例得到确诊,检出敏感性较高(95.7%),其中漏诊患者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1.2.2 临床诊断应用价值: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手段,其中血管造影应用最为普遍,而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又各具优势,以CTA为例,该技术手段具有扫描便捷、经济、普及率较高等优点,尤其是高排数螺旋CT的应用,所获图像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更有利于临床诊断,但是对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仍会受到影响,因存在部分容积效应以及受图像噪声的限制,易出现漏诊情况[7]。吴桐等[8]对CTA和MRA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86.7%、90.0%,而MRA均在70.0%以下,可见在早期诊断中,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和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金标准”,但是该技术手段属于有创性操作,不适于在常规检查中推广,需要采用其他无创性操作手段来替代[9]。郭建新等[10]对二维DSA、三维DSA和三维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研究,所选31例患者均经介入栓塞治疗证实,在治疗前诊断中,三维DSA检出35枚颅内动脉瘤,二维DSA和三维CTA检出34枚,其中二维DSA有2例假阳性结果,三维DSA和三维CTA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并不明显,但均高于二维DSA,鉴于三维CTA属于无创操作,更易为患者接受,因此更具临床推广价值。

2 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2.1 手术治疗: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以手术方法为主,借助显微外科技术,以往采用的动脉瘤颈夹闭术、电凝固定术、激光固定术、包裹固定术、铜丝导入术等治疗效果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所用术式以动脉瘤颈夹闭术为主[11]。芮奕峰等[12]对70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术后发生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除1例因并发感染性休克而死亡外,其余均得到恢复,神经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现对手术时机的选择存在一定的争议,更倾向于早期手术治疗,其优点为可减少再出血的发生,给患者生命带来的巨大威胁,但仍无法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因此,有必要联合其他术式辅助治疗。朱瑞等[13]在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中辅以持续腰大池引流术,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中仅有3例因脑血管痉挛所致脑梗死和脑疝而死亡;在手术时机选择上,开颅手术和腰大池引流术分别在48 h内和12 h内完成,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赵龙等[14]21例危重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均在发病后72 h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并在术后3 d给予高压氧治疗,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有12例患者预后良好,证实早期显微手术可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有助于预防脑血管痉挛,早期联合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2.2 介入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日趋成熟,现已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临床常用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包括球囊技术、弹簧圈技术、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双微导管技术等。赵建伍等[15]在同类研究中得出基本一致的结果,237例患者仅有2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随访有9例患者动脉瘤复发,证实血管内介入治疗具有微创、安全等优点。在血管内介入治疗中,辅助其他治疗方法,效果更为理想,赖挺等[16]对60例已破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基础上辅以网孔支架,其中有34例获100%栓塞,术中出现血管痉挛4例,随访死亡2例,证实联合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可得到很好的保证。常规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各具优点,郭吉卫[17]对3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两组患者在临床疗效方面比较差异并不显著,其中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手术治疗,从整体治疗效果来看,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更为理想,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应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

3 小 结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早发现、早诊断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可分为手术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其中前者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仍存在很大的争议,相比较而言,目前临床更倾向于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随着影像学检查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治疗方法的改进,无创诊断推广和新技术材料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该类病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降低死残率,使更多患者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张朝贵,瞿昌华,谢晓东,等.覆膜支架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12(4):566.

[2] 吴珂.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2014,33(5):19-21.

[3] 余茂军.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3,16(9):69-70.

[4] 沈健,陆斌,余红,等.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6例临床疗效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33(8):107-108.

[5] 罗贤斌.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 2011,36(7):72-73.

[6] 顾康康,靳晶,费强,等.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2,12(4):387-391.

[7] 任国星,李连霞,王勇,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1 (6):2363-2364.

[8] 吴桐,王凯,艾林,戴建平.CT血管造影与MR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13(5):341-343.

[9] 齐晨晖,赵庆,王红梅.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12(3):950-952.

[10] 郭建新,冒平,牛刚,等.3D-CTA、2D-DSA及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12(5):21-23.

[11] 王思迦,李跃华,李明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18(9):826-830.

[12] 芮奕峰,徐德明,万默各,等.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70例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12(4):104-105.

[13] 朱瑞,卞威,赵忠泽,等.持续腰大池引流配合超早期显微手术治疗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临床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 10(1):27-29.

[14] 赵龙,唐晓平,张涛,等.危重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早期高压氧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0(1):47-49.

[15] 赵建伍,于耀宇,余天垒,等.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2(2):733-734.

[16] 赖挺,刘俊,杨辉,等.网孔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治疗已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10(4):339.

[17] 郭吉卫.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比较[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2(4):350-351.

中图分类号:R7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022-02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的个体化处理
细小病毒患犬病例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手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观察
下肢静脉血栓诊断中D—二聚体定量检测的应用价值评析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