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初步观察及评估

2016-11-30龙翠英郑春玲宋太民黄刚朱磊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7期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龙翠英+郑春玲+宋太民+黄刚+朱磊

【摘要】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 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新型治疗组, 每组30例。传统治疗组采用开颅夹闭术对患者实施治疗, 新型治疗组患者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新型治疗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传统治疗组患者显效8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型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6.7%, 传统治疗组为30.0%;新型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7.085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若得不到及时治疗, 则会发生各种并发症, 甚至出现死亡等现象, 特别是再出血、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容易造成患者死亡。相关的数据研究报道[1], 采用血管内血栓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症状的临床效果明显。本次对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颅内动脉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部分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技术进行治疗, 分析血管内栓塞技术的临床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就诊的颅内动脉肿瘤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新型治疗组, 每组30例。传统治疗组中男占46.7%(14/30), 女占53.3%(16/30), 年龄34~70岁, 平均年龄(49.6±6.8)岁。新型治疗组中男占43.3%(13/30), 女占56.7%(17/30), 年龄33~69岁, 平均年龄(48.7±6.8)岁。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查, 包括对患者的尿常规、血常规及血脂血糖等指标进行观察比较。记录患者的检查情况, 通过CT检查观察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情况。传统治疗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 首先给予患者镇痛或者肌松药物, 在患者的头部进行CT定位, 选择正确的病灶, 并以颅部蝶翼点进行手术入点, 对患者动脉瘤逐渐进行分离、暴露, 在显微镜指引沿着颈内动脉对载瘤动脉进行解剖, 分离动脉瘤颈, 再将其进行夹闭。新型治疗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 经过患者的股动脉穿刺放入6F股动脉鞘, 6F引导管和连接高压输液袋相接, 采用超滑泥鳅导丝引导进入血管行正侧位造影, 显示颅内动脉瘤。将微导管第一个弯的长度控制在动脉瘤长径的1/2左右, 再将微导管弯曲成两个相反方向的弧度, 以便于微导丝能够顺利进入大脑前动脉。并通过详细的路径图沿着微导丝, 把微导管引入患者的动脉瘤体内, 操作人员要将操作视野逐步放大。通过高压输液袋, 对患者导管进行持续慢速冲洗;在明确微导管的位置后静脉注射肝素3000 U。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脱发、恶心呕吐及头晕目眩等症状。将患者治疗效果情况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等三个指标[2], 显效:经过CT检查显示, 患者颅内动脉瘤较入院之前比较缩小>60%, 各体征完全消失, 各指标正常。有效:患者颅内动脉瘤较入院之前比较缩小40%~55%, 各体征基本消失, 各指标趋于正常。无效:患者颅内动脉瘤较入院之前比较缩小<20%, 患者体征仍然存在, 各指标变化不稳定。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新型治疗组患者显效12例, 有效16例, 无效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传统治疗组患者显效8例, 有效1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66.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新型治疗组患者中出现脱发1例, 出现恶心呕吐1例, 发生率为6.7%;传统治疗组中出现脱发4例, 出现恶心呕吐2例, 出现头晕目眩3例, 发生率为30.0%;新型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P<0.05)。见表2。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而颅内动脉瘤的治疗通常采用传统治疗方法进行, 主要治疗手术是开颅夹闭术, 此手术方式对患者身体的伤害较大, 并发症发生较多。而血管内栓塞治疗具有微创且效果显著的特点, 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能够显著降低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够控制肿瘤细胞的扩散, 抑制细胞生长繁殖。而此技术的主要原理是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 从而达到解剖的效果。颅内动脉瘤容易发生破裂现象, 在破裂后第2周则会导致患者死亡, 致死率较高。血管内栓塞治疗能够有效阻止动脉瘤出血, 预防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与脑水肿。而患者越早接受治疗, 则愈合时间越短, 治愈的可能性越大。相关的临床研究学证实[2, 3],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显著, 并发症发生较少, 预后良好, 并能被患者接受。

有相关数据报道[3],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 提高了临床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并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且通过对患者满意度的调查, 患者对血管栓塞治疗方式更为满意。说明血管内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满足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需求,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配合积极性, 也可以拉近医患关系, 减少医患纠纷, 促进医生对患者治疗工作的开展,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 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的患者, 新型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传统治疗组患者(P<0.05)。而在并发症反应发生方面, 新型治疗组患者要明显少于传统治疗组(P<0.05) 。结果显示, 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并减少治疗对患者的伤害,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与传统的治疗技术相比, 血管内栓塞治疗更加适用于颅内脑动脉瘤的治疗。

综上所述,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减少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 提高临床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柒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探讨.中国医科大学, 2013.

[2] 徐立婧, 聂本津, 张志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时机及疗效评价.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3, 27(3):62-63.

[3] 杨晨.颅内动脉瘤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栓塞治疗674例回顾性研究.复旦大学, 2013.

[收稿日期:2016-06-22]

猜你喜欢

颅内动脉瘤临床效果
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后护理
支架结合微弹簧圈技术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观察
白眉蛇毒血凝酶与泮托拉唑联合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评价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兰索拉唑联合抗生素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疗效观察
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研究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
成人腹腔镜疝修补术92例临床分析
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
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在颅内动脉瘤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