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追寻“数学味”的课堂

2016-01-20沈丽英

关键词:数学味手掌数学课

沈丽英

摘    要:一堂好的数学课,首先得有“数学味儿”,所谓“数学味”,就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性质来,从而使数学课洋溢着一种数学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下,要想使数学课有意味有韵味,笔者认为以下几味不可少。

关键词:数学味;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24-001-01

一、思考味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一堂有“数学味”的课,首先要有“思考味”,没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如同一杯白开水,让人感到索然无味,所谓“思考味”,即时时要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被突破后的愉悦”的过程,从中品味思考的乐趣,发展思维的能力,获得数学的思想与方法。

【课堂回忆】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我设计了以下几层逐步展开教学。第一层:从直观的生活实物抽象出数学图形,问:“你能一眼看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吗?”学生思考着,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长方形面积大,有的说正方形面积大,此时学生的思维是任意的,是无序的,完全凭直觉猜测。第二层:学生操作,“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图形,用想到的方法试着操作一下”,学生边操作边思考,通过操作,对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比较有了更深一层的感悟。第三层:交流方法,“你是怎么比的?”学生交流的方法有重叠,有度量,在交流中,学生通过语言表述,把所思所想进一步内化。

【思考】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思维的二度开发,当屏幕呈现两个图形,学生凭直觉猜测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是未经明确分析而迅速作出的设想。由猜测后的操作是有针对性的、是有效的,学生手脑并用,促进思维进一步发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判断、推论等思维活动,以达到对数学规律性知识的概括与揭示。学生借助操作达成猜测与验证的统一,进而掌握知识,经历有效的探索的过程,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后学生用语言描述操作验证的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作用,使操作、思维、表达融为一体,有效地促进活动内化。

二、个性味

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有造诣的特级教师,他们“特”就“特”在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此,每个教师该找出自己的个人特色,把自己的特色凸显在教学中。这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还要求每一位教师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在课堂上彰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

【课堂回忆】在“面积的含义”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体悟面——大小——面积这一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师:沈老师第一次和大家一起学习数学,心里特别高兴,想留下一个纪念。随即按下一个老师的手印。学生在惊奇之余观察,这个手印是老师的手掌面。

师:你们也留一个手印给沈老师作纪念,好吗?

师:比较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和同学手掌面的大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兴致盎然,不难发现老师的手掌面比较大,同学的手掌面比较小。在学生回答上肯定,师:手掌面有大小,老师手掌面的大小就是老师手掌面的面积,同学手掌面的大小就是同学手掌面的面积。

【思考】个性味,是数学课堂的一种“内诱”。在这一环节中,留下一节课的纪念,师生互相留下手印,这一创意的设计,自然和谐的引入教学,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数学知识融入到了简单的游戏中,很具体形象的引出“面”。同时让学生“触景生思”,“谁的手掌面大呢?”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引起他们更多的数学联想。启发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思考、去发现,在趣味盎然的同时积极思索,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文化味

“数学文化是指蕴含在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中的观点、信念、态度和方法,是比数学成果更有价值、更宝贵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数学学习活动做出精心设计,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猜测、操作、调整、优化等一系列数学思维活动,让隐含于一切教学内容背后的数学思考、数学观念和数学内涵充分激活,为学生所触及、所分享,成为数学文化的现实力量,使数学文化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课堂回忆】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通过三层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圆。首先是一个“摸图形”的游戏,通过让学生从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椭圆等不同平面图形中摸出圆形图片,使学生初步感受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具有光滑、圆润、饱满、匀称等外部特征,并由此引出毕达哥拉斯的名言——“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接着围绕圆为什么“美”,引导学生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引出墨子的名言——“圆,一中同长也。”最后围绕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是否有“一中同长”,通过依次呈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使学生感悟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增加,得到的图形越来越接近圆,圆实际上可以看成一个正无穷边形,由此引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

【思考】这位老师别出心裁的设计,体现了自身较高的文化素养,知识的习得、方法的理解、意义的建构、美感的体验相互交织,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着数学文化的力量,文化浸润了孩子的心灵,启迪了孩子的智慧。

一堂有“数学味”的数学课,要更多地关注数学的特性,充分展示数学的魅力,引领学生感悟数学文化的独特内涵,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应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充满魅力,在教育的星空中敞亮数学的意味。

猜你喜欢

数学味手掌数学课
初中数学课导入“八法”
摊开手掌
手掌上的童话
有趣的数学课
让数学回归“本位”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数学味”探讨
让学生爱上数学课
抓数学教学本质还数学课的“数学味”
“网红”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