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

2017-02-28陈惠娜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数学味西红柿体积

陈惠娜

课改以来,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度出现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景象。也许是为了一改以前“老旧、死板”的课堂面孔,教师们使尽浑身解数,将各种新鲜有趣的元素引进课堂。例如,越来越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越来越活泼的实践活动等。乍一看,课堂“趣”了、“活”了,生活味更浓了,但细细一品,数学味被冲淡了,数学本质渐渐被忽略,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醒和反思。如何在葆有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的同时,更加凸显数学本质,呼唤“数学味”重返课堂呢?笔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情境创设应富有“数学味”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始,教师们都热衷于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吸引孩子们及听课教师们的注意。教师们在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方面可谓煞费苦心。可这些集结着教师的“智慧结晶”的教学情境,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讨孩子们的“欢心”,与教学目标的达成相去甚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却偏离了教学方向,事倍功半。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乘法》一课时,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了漂亮的鲜花、小树、太阳、小鸟等图案,组成一幅美丽的主题图。课堂上,老师问学生:“同学们,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立刻争先恐后地说开了,“我发现春天来了,野花开了,小鸟飞回来了!”“我发现春天真美丽,我爱春天”……孩子們已经完全被美丽的情境图吸引过去了,讨论得正欢呢!教学一时陷入尴尬的境地!这能怪孩子吗?教师为了创设生动的情境,煞费苦心地剪出美丽的主题图,非但没有对新课教学起到任何促进作用,反而造成失控的场面,致使教学无法进行。我认为,剪这幅美丽生动的主题图,劳心费力且多此一举,直接利用书上的情境图就很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这幅美丽的图里藏了很多神秘的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排除了其他非数学本质因素的干扰,学生此时就会从数学的角度提问题,自然而然地从情境引入新课,简洁明了,目的性强。

教师们习惯从外部进行情境设计,以美丽的画面、有趣的情节来吸引学生。其实,纯数学的教学情境有时候更加引人入胜。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情境的:

出示如下平面图形: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不少平面图形。请你们看看,哪个图形最特殊?特殊在哪儿?

生:圆最特殊,其他图形都有角,就只有圆没有角。

师:是呀。角藏在不少平面图形里。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

上述的情境摒弃了精美的“外壳”,紧扣住“角”这一教学内容,从已学过的图形入手,引导学生在比较异同中自然引出新课。“纯数学”的情境,可以有效唤起学生对“角”的已有认知经验,很好地为新知识的教学服务。虽然,这一情境摒弃了“声光电”等炫丽的手段,却让孩子们品尝了数学的“美妙滋味”,它能有效地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以最好的状态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实践活动应浸染“数学味”

在如今的数学课堂上,各式各样的实践操作活动层出不穷。数学的课堂活动与其他学科有很多相同之处,应该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如果一味追求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略了解决问题的实质,忽视了活动的严密有序,就会本末倒置,失去活动的意义。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而应该充分体现活动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操作经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一课时,一位教师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商场购物吗?去商场购物要带什么东西?”

生:“带钱和购物袋。”

师:“今天我们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请几个小朋友到台上当营业员。小营业员们,你们可要注意使用文明用语。其他小朋友,你们当顾客。每个顾客只能购买一件商品,听明白了吗?”(学生们离开座位,排成几列,一个接着一个,开始了购物活动。一旁等候购物的同学开始七嘴八舌聊开了,特别吵闹。购物完的同学没有新的任务,也聚在一起说笑打闹。)

师:“孩子们,通过刚才这个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我发现人民币可以买东西。”

生:“买东西要排队,要有秩序,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

这位老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此次实践活动的材料,活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试问: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不妨这样设计活动:

教师出示一个书包,让学生估价。

生:20元、25元……(老师在对话中用上了“便宜了”或“贵了”等提示语,让学生缩小范围再估。)

师:这个书包是27元,如果要买这个书包可以怎样付钱呢?(让学生用学具中的人民币票样来试着付钱。)

师:如果付了30元,应找回多少钱?付50元呢?

通过这样的“活动改造”,数学味浓厚了许多。在估价环节,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并且渗透了“区间取值”的方法;在购买书包的环节,渗透买卖中的等价交换的思想。在师生的示范过后,可以完全放开请同桌间分角色模拟购物。这样的实践活动设计贴近生活、富有趣味性;同时,活动的目标指向性明确,浸染着浓浓的数学味。

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精力成本”,如何用最简单的素材,设计富有开放性和思维含量的数学活动,考量着数学教师的智慧。我在教学第十一册《圆柱的体积的练习课》时,以一颗西红柿为例子,引发了学生诸多富有实践性、创造性的数学活动。

师出示一个大西红柿:“这个西红柿体积有多大?”

学生一愣,满脸疑惑。

师:“谁能想办法算出这个西红柿的体积,我就把这个西红柿奖给他!”

孩子们对如何计算西红柿的体积充满了好奇和兴趣。他们拿出老师提供的尺子、量杯、水、圆柱容器等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在填写完实验报告之后,各小组开始了汇报。

生1:把西红柿捣成泥状,放入量杯中就能知道它的体积。

生2:把西红柿看成一个圆柱,量出它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了。

生3:把西红柿放进装了水的量杯中,水面上升的刻度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生4:把西红柿放进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再把这些水倒入空的量杯中,水的体积就是西红柿的体积。

……

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算出了西红柿的体积。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自觉使用了“转化”的数学方法,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知识,把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这个实践活动充满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欢迎。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還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语言应具有“数学味”

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教学语言是否富有数学的味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富有浓厚数学味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思考,较好地进行数学表达,从而促进教学过程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语言过于随意,缺乏数学味,导致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严重阻碍了新课教学的进行。笔者在聆听一节《角的初步认识》的公开课时,见到如下教学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角吗?”

生:“牛角、羊角……”

师:“哇,你们认识了很多生活中的角。其实,数学上也有角,今天我们一起认识数学中的角。”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几个角,问:“同学们,谁能说一说数学中的角是怎样的呢?”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一番。

师:“你们看一看这个正方形,它有几个角呢?”

学生一脸茫然:“正方形没有角。”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正因为教师的教学语言缺少数学味,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区分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上的“角”,造成学生对角的概念认识不清。我们不妨在教学语言上加以斟酌,使之指向性更加明确。在学生指出“牛角、桌角”等生活中的“角”的时候,教师应当立刻明确:“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摸到的角。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数学上的‘角,它是什么样的呢?和你们说的这些角又有何不同呢?你们想知道吗?”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学生对接下来的观察活动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也激发了想探究的欲望。在出示几个“角”的图形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黑板上有三个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这三个角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教师提出的以上两个问题,既引导学生找寻数学上的“角”与生活中的“角”的“异”,又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上的“角”的“同”。精准的富有数学味的教学语言,使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有了明确的指向,对角的概念的认知更加准确和清晰。

可见,富有“数学味”的教学语言,应当是严谨科学、简洁明快、表达精准的。而使用具有数学味的教学语言,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我们曾经一度追捧富有“生活味”的数学课堂,以为它能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对“生活味”的过度追捧,一度使“数学味”日渐消散。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把握住数学本质,在教学情境的设置上、教学活动的组织里、教学语言的运用上都应当凸显“数学味”,引领学生探寻数学的本质,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和最终的归属地。

猜你喜欢

数学味西红柿体积
西红柿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