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语文预习能力的探索
2015-10-17史越
史越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中高年级;预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7—0079—01
预习得充分、合理、有效,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使教师更加深入地解读教材,预设课堂。因此,教师应引导和教会学生预习,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辅以课上有针对性的检查和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预习能力。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预习工作谈几点经验。
一、“三读”打基础
每篇新课文的预习和学习都是从读开始的,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三读三新预习法”,具体地说即:一读默读读新鲜。面对一篇新课文,教师应要求学生乘着新鲜劲儿静心默读,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二读朗读读大声。科学研究表明,大声朗读有利于开发右脑,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能够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促使学生个性变得乐观积极。鉴于此,笔者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在生字新词解决后大声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长期坚持,成效明显。三读带情读新情。就是要让学生尝试按照自己的预习所得、按照自己的理解,带着感情去大声地朗读课文。这种反复的有情感的朗读,对新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有好处。此外,不能为读而读,教师应该列出具体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
二、解决生字词
生字新词是顺利开展“三读”的“拦路虎”,因此“三读”和解决生字词这两个步骤决不能割裂开来,而应该要求学生将两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在“三读”中发现生字新词,通过“三读”解决生字新词。具体而言,应该要求学生将条中字和田中字注音组词,要求学生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找出读不准的字、不认识的字、不明白字意的字,划出不理解或不是很理解的语句。但仅仅找出是不行的,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较为熟练地运用字典或电脑,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后即查字典以求读准字音、了解字词含义,并在课堂上比赛谁找得生字新词多,谁找得相关字词的注释多、注释全,以此激发和鼓励学生将生字“消灭”在预习阶段。
三、挑出重点语句
重点语句或是一篇课文的中心句,蕴涵着文章的中心,或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镶嵌成的精彩句段,令人印象深刻,或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句,串起全文,连接上下。学生在“三读”时要有意识地带着任务去读,习惯性地划出自然段,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语句或者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大多数情况下,只要分析、理解这些句子的深刻含义,就能把握整篇课文的重点。如,《詹天佑》开头一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其中“爱国”、“杰出”是全文的中心,这些重点语句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剖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掌握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技巧。对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应该积累的词句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
四、查阅相关资料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现代人必须要养成终生学习的良好习惯,能够自由、高效地掌握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着手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整理加工能力、鉴别订正能力等,对于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疑惑,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网站等自主解决。如,在预习《过故人庄》时,好多小学生对“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感到不能理解,待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方知,采摘菊花是古人在重阳节的一种习俗,一些学生通过自查资料得知,重阳节的相关习俗延续至今的还有尊老等习俗,因此重阳节又叫“老人节”。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要求小学生查资料的标准不宜过高、不宜过深,查到的相关资料能够了解即可,不需要展开来讲,更不需要过分地记忆和背诵。
五、好学必好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疑问是预习作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在预习结束时能否提出疑问,来判断学生预习的深入程度,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状态,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因此,通过一系列的预习活动,在对课文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应再要求学生思考一下:在整篇新课的文字上、语句上、内容上、思想意义上还有哪些问题心存疑惑,需要在课上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如,在《山中访友》一课的预习中,有位同学提出,把石桥喻为老人不妥,觉得明显是前后矛盾。上课时笔者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质疑,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所得和思考,与这位同学辨明正误,一阵辩论后,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