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限制
2015-10-17王忠民
王忠民,作家,儿童教育理论著述家。现任敦煌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出版有儿童教育著作《幼儿的心理世界》《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小词典》《幼儿教育词典》《幼儿教育艺术》《儿童教育哲思哲语》《雀鷇新谭》等。其中,《幼儿心理学》曾被作为西北地区部分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而使用,《幼儿教育词典》目前为我国该领域权威工具书,《雀鷇新谭》获冰心图书奖。另出版有文学作品多部(篇)。
在孩子的发展中,我们究竟要不要对孩子的某些行为加以限制呢?孩子和成人一样,都不喜欢被限制,所以在限制的同时,还要保持同孩子管鲍之好的关系,这对父母来讲多少有些困惑。一方面,我们不能阻碍孩子正常的身心发展,要让孩子充分地自主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教会他们分清对与错、好与坏,这就决定了对于限制,我们面临的不是“要不要”,而是“必须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大小不等的问题,我们当然应给予足够的谅解、宽容、接纳,同化、教导、引导,熏陶、感染、期待,但同时,限制——作为一种在教育中即时有效的方法,也是我们不应该忽略的。
现实社会必然是多元化的,它既不像玲珑剔透的童话,也不像琮琤玎玲的歌谣,而是以多维度的面孔矗立着,冲突和诱惑、危机与欺骗在所难免,稍有不慎,孩子们就可能误入歧途。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好奇、变化和某些行为,我们即时“出台”一定的措施加以限制,显然是必需的。那么,孩子的哪些行为要受到限制呢?
4岁的莉莉要割断猫的尾巴:“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母亲承认她的好奇心,但是毫不犹豫地限制她的做法:“我知道你想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但是尾巴是不能从猫的身上分开的。你知道猫会多痛吗?我们找图片看看尾巴里面究竟是什么东西吧。”好奇心不能成为伤害他人他物的武器,所以在面对这些“危险”的行为时,只有果断限制。当然,限制不等于拒绝,我们不应该忘记用另外恰当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引导他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母亲发现5岁的小琴在房间的墙上乱画,第一反应是想打她几巴掌,但是看到她画的时候那么认真,就又悄悄放下了举起的手,柔声说:“小琴的画多棒啊!但墙上不能画哦,要画就画在纸上。来,这里有几张纸,好好画吧!”说完开始擦墙。小琴一见,不由得说:“妈妈,你真好。”母亲的言行优雅地传递给孩子一个正确的信号,无须强求,孩子已自如地领会到了。且看惯常的家长做法:“天哪!你在干什么?好好的墙糟蹋成这样,气死我了!真不知道拿你怎么办!你等着,你爸爸回来我就告诉他,看不打你才怪哩!”两相一比,泾渭分明,前者带给孩子的是尊重与感恩,后者带给孩子的则是蔑视与威吓。看似小事一桩,但两种截然不同的限制方法,产生的后果却是绵远的,甚至引导了孩子日后心理发展的轨迹。
对孩子行为的合理限制,应能清楚地告诉孩子:第一,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行为;第二,它可以用什么样的可接受的行为来代替。例如,你不可以扔盘子,你可以扔枕头;弟弟身上不许练拳击,麻包人是练拳击的;刀子不能用舌头舔,如果你喜欢舔的话,可以舔舔你的勺子;这个陶瓷狗会被摔坏,你的布狗摔不坏。
规定一个合理的限制应该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这就必须有一条明确的界线。就好比,朝妹妹身上泼水的界线。如果你的限制是这样的:“你可以向妹妹身上泼点水,只是不要把她泼湿了。”这种含糊的说明未给孩子留下明确清楚的界线,可能孩子会在理解过程中出现偏差,最终只能招来麻烦。
有这样一个现象普遍出现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小华说他已经长大了,晚上可以晚一点上床,说他不需要睡那么长时间。但是每天早上几乎叫不醒他,因而上学常迟到。在这个例子中,许多父母都会说:“小华,你已经累了,要多睡一会,不能太晚了。”这个方法通常没有任何作用,因为小华自己不觉得累,再说他要睡多久,他自己更清楚。因此,当你这样告诉他时,他会认为你是在显示家长的权威;或者是想遣开他,把他赶上床去。然而,你若能发现孩子的行为和要求之间相互矛盾,并且及时向他指出来,他便不会认为你的限制不合理,也许在表面上不承认,但却能令他心服。比如,这样说:“小华,你真把我搞糊涂了!晚上你说你不想早睡,但是早上你却迟迟起不来,这是怎么回事啊?现在,你自己决定你到底要几点睡觉才好。”小华也许仍对这个办法不大满意,但至少他心里明白你的限制是公平合理的,自然会欣然接受,而后着手修正自己的行为。
可见,限制的前提是“合理”,合理限制为的是合理的发展。把握住这条经脉,就不会误诊误断。当然,合理的限制一定要辅之以有效的坚持,否则限制再合理、再即时,作用也等于零。限制与坚持,好比是一双翅膀,不可分离,孩子要沿着正确的方向翱翔,一个翅膀是难以成行的。让我们呵护好每一片羽翼,给孩子一个无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