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
2015-09-21叶翠翠
叶翠翠
摘 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即情景、背景或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当前,创设教学情景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很多教师对创设教学情景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形成共识。本文按照教学情景的分类,从直观、情感、理性等几个角度研究情景创设的策略,来探讨教学情境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用问题。
关键词 教学情景 直观情景 情感情景 理性情景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58-02
教学情境,是以直观方式再现教学内容所表述的实际事物及其背景,即一个得到“优化的环境”。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相适应,就能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李吉林老师认为,情境教学就是从情和境、情和辞、情和理等辨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我试从直观情景、情感情景、理性情景等三个方面阐述教学情景创设的策略和措施,分析教学情景设置对教学效率的促进作用。
一、创设直观情景,强化学生的感官感受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高中语文情境教学的最大特征就是直观形象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解决形象与抽象的矛盾,帮助学习者将文中的形象与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
1.展示实物,眼见为实。曾有一位老师在上《荷塘月色》时,把一支荷花和一张荷叶带到教室,课堂里立刻营造一种浓浓的氛围,深深吸引学生。这种特定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实感体验,从而明白事理。
2.发挥想象,动手画图。例如可以依据《荷塘月色》描绘的景色,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图画。学生从图画中迅速地感知课文,营建作品情境,易于体会“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境界。
3.大声朗读,体会角色。在上《赤壁赋》时,教师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在朗读时学习语言知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最重要的是,在朗读中去体验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主人公同哭泣,共悲欢,使学生产生共鸣,随着课文感情的起伏,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
4.实际表演,重现情景。表演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学生在表演时,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动作”和“思维”紧密结合起来,再推进学生内化知识意义,发展逻辑思维与空间观察。在教学《鸿门宴》一文时,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最大程度地理解鸿门宴时惊心动魄的情景,可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项羽、刘邦、樊哙和张良等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验刘邦的善于应变,顶羽的刚愎自用,张良的深谋远虑和樊哙的忠勇豪胆……通过学生的表演活动,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
5.运用多媒体,全面刺激感官。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授《鸿门宴》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电影向学生展示个性格突出的人物,令人窒息的气氛和千军万马的壮阔场景;在学习《兰集亭序》时给学生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从他那刚健有力的书法中去感受他的欢乐和感慨。通过多种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产生激发学习兴趣的强烈吸引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移情的效果。
二、创设情感性情景,调动学生的情绪
情绪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梁启超先生曾说“情绪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情境是激活语文教学中的“传感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种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心智和人格健全起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离不开情绪的因素。
1.精心设计导语,抓住学生的激情。精彩的导入,是老师对学生的引入和“撩拨”,加大了学生对诗歌的“向心力”和对文章的“占有欲”,以迫切的心情、全部的精力、满腔的激情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之中。特别是在抒情性文章的教学时,我们更加强调“以情动人”,把学生引入一个有利于快速进入教学境界的氛围。如在讲授《短歌行》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请你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物?学生有回答说“奸诈”,有回答“残暴”,有回答“多疑”,我说,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的曹操出入很大,当年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物呢?让我们先体验一下当年的战争岁月,当年曹操亲率八十万大军,列阵长江,夜宴群雄,横槊赋诗,吟唱《短歌行》,可谓气壮山河啊!紧接着运用多媒体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横槊赋诗”的一段视频剪辑。学生立即被曹操的雄伟气魄深深吸引住了,迫不及待往下阅读。
2.运用具有情感性的语言和诗意语言,激发学生产生联想与想象。教师要借助于学习的材料,特别是文学语言,诱发学生积极感悟和情感,启发学生体验,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冬季我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荷塘月色之景,然后有感情地朗读4、5两段,在朗读过程中,灵活把握好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调动学生的情绪,使之处于积极昂扬的状态,特别对文中的几个传神的动词,我均用不同语调加以强调,使学生体会文章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月色、水气交融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了解该文章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的意境。
3.利用音乐的熏陶感染效果,营造教学氛围。高中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节课走向成功的基础。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音乐就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手段。教师通过选择和文章内容情感等相似的音乐,借助音乐创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使整个课堂气氛更加轻松和谐,同时也洋溢着美育气氛。如我在上《水浒传》时,在多媒体上播放了电视剧《水浒传》中的插曲《好汉歌》,刘欢充满激情的演唱,立刻使同学们情绪高涨,一首歌听完,学生对梁山好汉的不畏强暴、嫉恶如仇有了深刻认识,对课文中心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透彻了。又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并序)》时,我先运用多媒体播放协奏曲《梁祝》的经典旋律,指导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旋律慢慢进入故事的情景,一曲奏罢,引导学生说说他们的感受,结果,在播放了音乐营造了悲伤气氛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凄婉的感情基调也有了一个准确的把握。
三、创设理性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探索和运用知识
成功的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形式把人的生命活力、情感体验和各种感情冲动上升到理性,逐步达到感性与理性高度和谐的理想境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高中语文教学不应只为应试而浮于表面,应利用好自己的阵地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精神。新课标明确要求:“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中,培养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在创设教学情景中,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方面狠下苦功。
1.以人为本,尊重个性,理解差异。在教学中,我们认真地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观点和理解。对作品的欣赏,从感性认识过渡到鉴赏和评价,引导学生不要盲目找标准答案,而是理解文章的多元性的和开放性,同时,教师对他们理解的角度、深度和广度给予高度评价。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教师要区别对待,如对大胆发言的同学,在表扬的同时明白无误地点出他存在的问题;对喜欢质疑的同学,需要多加鼓励;对自信心不足的同学,要找出其身上闪光点;对自负傲慢的学生,要在承认其“勇气可嘉”的同时,抓住其不足之处,着力剖析,让他知道问题的所在,总之,高中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不管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还是回答问题方式,都要尊重他们鲜明的个性。
2.设计有思维价值和效度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求知欲是从问题情境开始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习任务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适合度情况,太易或太难的问题,均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只有在既适应又不适应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理想的问题情境。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对完壁归赵的叙述,历来被人称道,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却对此质疑,作《蔺相如完壁归赵论》全盘否定,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能辨证地看待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又如,《项链》戛然而止的结尾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主人公将来的命运如何?为何造成如此结局?让学生展开讨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续写结尾,然后展示出来,互相交流。总之,高中语文教学要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景,从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精神,让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能自由发挥,使语文教学成为理性阅读,使理性思考在课堂开花结果。
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教学的需要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起和吸引学生理性学习,从而达到境、情、辞、理和谐统一的最佳教学效果。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创设直观情景,情感情景和理性情景,使学生把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加高质和高效。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山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肖飞.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03).
[4]史爱荣.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