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2015-09-21任永辉
摘 要 实践教学是不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高校要依托学生团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把校园文化场馆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 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0003-02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要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概述
校园文化是反映青年学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状态,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所共同拥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校园文化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校园物质文化,如校容校貌、校园氛围、建筑雕塑、教学设施、校园绿化等;第二个层次是校园制度文化,如校规校纪、管理制度、校歌校徽等;第三个层次是校园行为文化,如校风教风学风、教学科研活动、课外文化活动等;第四个层次是校园精神文化,如校训、学校精神、师生认可并遵循的价值观等。
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起着教育、导向、凝聚、激励等作用,教育学生陶冶情操,规范行为,增长知识;引导学生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等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励学生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比学赶帮超。
二、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
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有效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不断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开展实践教学能促使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磨练学生意志,使学生们体验到工作的辛苦、创业的艰难,使他们认识到必需具备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坚强的意志,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前进目标,立志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增强课程教学实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理论教学,把道理讲明白,把理论讲清楚,又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进行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如在讲授“网络道德”内容时,我们从网络游戏、不良信息、网络欺诈等问题入手,列举大量的事例,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关于整治网络低俗之风的相关报道,《今日说法》栏目关于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出现违法犯罪行为等纪实报道,使学生认识到网络生活中树立正确的道德准则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在网络生活中加强社会公德自律。
三、依托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一)依托学生团体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要优化和调整学生团体布局结构,保持一定数量的在学术科技、志愿服务型、文体艺术、兴趣爱好等方面有一定影响的学生团体,每年推出若干项学生团体特色活动。思政课教师要依据课程内容,结合本校既有学生团体,设置若干实践教学项目,将实践教学活动与学生团体活动有机融合起来,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例如,依托法律类学生团体开展“模拟法庭”实践,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初步学会并运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法律问题;依托就业创业类团体开展“模拟招聘”“我是面试官”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了解就业基本程序、面试技巧和礼仪常识。
(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要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思政课教师在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时要涵盖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职业能力素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学习发展能力。同时,要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基于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融来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融入专业教育活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职业道德、专业伦理和节能降耗等基本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的人才。
(三)结合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实践教学方式
开展“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作为促进优良学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举办“创优美环境、树优良学风、做文明学生”为主题的爱校周活动,开展“我爱我家”文明宿舍创建活动,开展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根据不同的实践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实施方式,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比如在专题调研中根据选题既可以采用集中组织,典型示范的形式,也可以分散进行,广泛了解各地区情况;科技服务既可以分小组独立进行,也可以与“三下乡”活动结合起来进行;参观访问既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典型人物到学校作报告,也可以让学生到家乡或典型地区进行参观访问。
(四)把校园文化场馆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场馆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心态,其形象、生动、艺术的创作容易获得大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高校在校园规划、场馆建设和景观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行业特色、学校特色,创造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底蕴丰厚、文化主题鲜明、文化特色突出的校园文化场馆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巧妙地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校环境融为一体,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将校园文化场馆资源转化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资源,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与学校精神风貌的和谐统一。
新形势下,如何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渠道、主阵地作用,是摆在思政课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出发,结合专业技术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设计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践教学项目,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
[1]蓝福秀.校园文化场馆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探索[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1).
[2]任永辉.建设类高职院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3]任永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