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二题

2015-09-10张中文

理论导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

摘要: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和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既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又需要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规范保障,更需要赋予现代文化和现代制度以精神灵魂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为此,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科学有效地解决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的目标制定和体系建构问题,创建日趋完善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平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培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关键词: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培育目标;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3-0060-04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课题“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研究”(10YJA71009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中文(1966-),男,河南鹿邑人,南通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和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传统社会的现代转型与现代化,意味着我国社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来实现社会关系结构的全面调整、社会整体功能的优化提升和社会运行机制的现代转换。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既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又需要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规范保障,更需要赋予现代文化和现代制度以精神灵魂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解决好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的目标制定和体系建构问题,创建科学完备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平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培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实践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一、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目标的制定

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有传统和现代之分。現代中华民族精神是指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和不断建构起来的,既具有现代社会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点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民族精神。鸦片战争以来,经过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华民族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与发展,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历时性建构也进入到了一个更加自觉的阶段。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炼升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借鉴吸收现代民族国家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文化精神,并通过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制度规范等自觉方式,培育和建构具有新的时代特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的认知情感系统、理想信念系统和价值意义系统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应有之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紧密围绕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一关键问题,科学制定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目标,是系统有效地开展新时期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工作的基本前提。现代化发展的一般逻辑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历史独特性,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制度性特征,决定了新时期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目标的制定。

1.应以反思和批判现代性切入我国社会现实。现代性是指近现代以来世界各民族国家在追逐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迥异于传统的认知、价值、信仰、观念、社会体制机制和文化发展模式等。现代性所追求的是科学技术、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其核心理念和哲学基础是理性。现代性所指涉的是紧随“中世纪”或封建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高扬理性和付诸于理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些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以重建。”现在看来,现代性发展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发展过程。一方面,它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科技发达、商品富足、民主法制的现代社会,其进步性显而易见,也正因为此,现代性成为近代以来世界众多民族国家竞相追逐的对象。另一方面,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发展问题。事实上,当人们回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反思、批判和建构现代性的历史就是近现代以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史,世界各国正是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不断重构着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现代性,探索着符合本国国情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历史就是中华民族追逐现代性、反思现代性、批判现代性和不断建构与重塑现代性的历史,正是在反思批判现代性、积极应对和解决当代中国所面临的全球化问题、现代化问题和市场化问题等现代性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反映时代发展要求,审时度势地提出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新课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弘扬和培育什么样的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都与反思、批判和重建现代性密切关联。因此我们说,只有从反思、批判和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入手,我们才能够真正切入到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社会生活内部,通过对我国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尤其是通过对当代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发挥三大重要精神文化资源——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近现代优秀精神文化资源,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资源,以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资源的作用,科学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目标。

2.应以培育“人的和谐人格”关照我国社会现实。“‘和谐人格’是指人格内部结构要素的和谐及人格与所处环境的和谐。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对于个体内部而言,是个体人格内部结构的和谐。指构成人格的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等要素处于完整、平衡状态,并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即价值、信仰、行为方式、思维、情感等和谐及个体调控机制的完善。其二,对于个体与外部关系而言,是指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群体及个体人格与社会、历史、文化互动过程中的和谐。”培育人的和谐人格,整体优化人的内在精神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结构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关系和谐,是当代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市场化考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理性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理应成为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实践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快速发展,被不少学者称之为“现代化通病”的“现代化问题”随之而来。具体表现是:人们对金钱的渴望与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人的思想与行为取向越来越单一化为金钱,金钱甚至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衡量人的价值的唯一尺度;价值理性衰微,工具理性被推崇至极端,人的活动的工具化、功利化趋势明显;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增强人们改造世界能力的同时也放大了人的破坏能力,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生态问题和社会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凸显。归结起来,这些问题都与人的片面发展有关。当前,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我国既苦于人的不发展,要解放个体、发展个体,又苦于人的发展的不完善,要规范个体、引导个体和完善个体。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如果说在人的发展问题上有什么后发优势的话,那就是我们能够在广泛吸取资本主义现代化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更加客观理性地思考和对待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创造的近现代精神文化,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所创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以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优秀传统精神文化,承继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传统,借鉴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历史教训,及时概括、总结和提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新鲜经验,在民族精神的现代塑造和社会文化制度的安排设计上做得更科学、更合理,更能够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文化的熏陶作用和制度的规范作用,推动国人思想观念的现代转型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与现代化。因此,新时期教育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紧密围绕“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这一关键问题,根据我国社会与人的发展实际,以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教育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目标,把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这一宏大叙事与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灵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先进制度、促进人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通过人的和谐人格培育关照我国社会现实,有效规避和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人与社会的片面发展问题。

3.应以培育“全人格的人”能动作用于我国社会现实。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是依据我国人与社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的制度设计要求,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目标,遵循一定的教育培育规律,借助一定的教育培育实践,塑造人的现代精神,培育合格现代公民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迥异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制度性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新时期我国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所要培育的“合格现代公民”,是具有和谐人格的全人格的人。这种“全人格的人”在本质上具体体现为三个统一:一是人的类性、社会性和个性相统一。人既是一种个体存在,又是一种社会存在和类存在,实现人的类性、社会性和个性相统一,既是人的自我完善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实践要求。现代化问题的核心是人的片面发展问题,而人的片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人的类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相互包含、相互支撑、和谐发展格局的丧失,它直接导致了人的自我反思能力的衰退和人的行为活动的失范和失当。通过不断丰富和完善自我,打通个体与群体、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之间的关系通道,寻求寓人类普遍生存意义于其中的新价值坐标,应成为新时期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着力点。二是人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相统一。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由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存在单一模式的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既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特点,又有着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民族特色和社会主义制度特征,这是一条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根本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通过现代民族精神的塑造和文化制度的安排設计,有效地把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和以劳动为核心的现代性结合起来,并自觉用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统率或统一前两种现代性,是社会主义中国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只有坚持人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和谐统一,培养出集现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于一身的人,才能把中华民族的制度优势、传统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人才优势和发展优势。三是人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就当前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状况看,一方面,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等现代化力量的强力作用下,我国传统社会及与之相联系着的传统价值观正在迅速解构;另一方面,与现代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思想、文化和制度整合机制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我国社会的转型特征十分明显。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认识和错误思潮大有泛滥蔓延之势,致使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在历史、现实和未来视角的互为中介中反思、批判和重建现实的能力,迷失在现实层面上对金钱财富的获取、占有和当下物质体验的快感之中,成为没有历史、现实和未来张力的单向度人。总之,在我国人的生活状况更为个体化,传统的集体记忆和行为方式持续消解与嬗变的现代化进程中,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应自觉承担起科学重塑新时期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着眼于人的文化内涵建设,积极探索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把人的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人的现代性、民族性和制度性,人的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辩证统一起来的方式方法与途径,破解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陨落和人的单向度、平面化、畸形化发展难题,培育合格现代公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供人才和智力上的支持。

二、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体系的建构

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是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实践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实践主要是通过新中国成立后长期经营、组织和建构起来的国民教育体系来付诸实施和推进的。我国国民教育体系是全面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体,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的大教育系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作出的“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战略部署,不仅赋予了新时期我国国民教育实践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也提出了根据我国新时期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目标任务要求,建构系统完善、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国民教育体系问题。以系统有效地开展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为目标,以全面提升和优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教育功能为中心任务,夯实乡土教育基础、紧扣公民教育主题、着眼公共精神重建,打造当代中国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造升级版,不断推进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庭养成教育、学校育成教育和社会化成教育,形成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整体合力,已经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体系建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新时期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体系的建构,就是要通过我国现行国民教育体系的改造升级不断强化。

1.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庭养成教育。“对每个人来说,家庭几乎都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环境,它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在家庭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情绪、情感,养成伦理道德和文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为家庭培育好的成员,更能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建立在家庭成员长期交往互动基础上的一种文化养成教育,它主要是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实践对家庭成员实现教育目的的。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和长辈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甚至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对子女和晚辈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和行为等产生影响。历史经验表明:在中华民族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以血缘、亲情和关爱为纽带的家庭具有很强的文化传承和文化修复能力,在漫长的家庭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等家庭文化传统对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无法取代的。当前,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家庭,无论是家庭观念、家庭结构和家庭环境,还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等都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化,从总体层面上看,在我国传统家庭向现代家庭的现代转型中,传统与现代、长辈与晚辈间的冲突加剧,祖辈和父辈对年轻一代的影响力持续消解,家庭教育功能有弱化趋势。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家庭教育过程,就是要通过致力于现代化进程中我国新型家庭关系的建构和家庭文化的再创造,整体优化家庭育人环境,强化家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际传递功能,以祖辈、父辈和主要家庭成员为文化传播载体,以血缘、亲情和关爱为联系纽带,以代际间的交流互动为主要形式,以帮助年轻一代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主要抓手,以有助于年轻一代的成人、成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合格现代公民为理想目标,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等现代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相互衔接起来,把弘扬传统中华民族精神与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激活传统家庭教育的生命因子,赋予家庭教育以新内容、新形式和新生命,发挥家风、家教、家规、家训等家庭文化的传承教育功能,通过不断强化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奠基。

2.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学校育成教育。学校一直是社会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代接受专业系统的文化、知识、素质和能力教育,形成符合民族国家阶段性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场所。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是建立在师生互动基础上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专门化教育,它主要是通过特定的教育环境预设和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教学实践来实现育人目的的。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纳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就是要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贯穿于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中,针对不同教育阶段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把教育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普遍目标与特殊目标、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辩证统一起来,科学制定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目标,自觉把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融入到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育基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去。通过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相互衔接、环环相扣、有计划分层次的系统教育过程,不仅要在认知层面上使受教育者逐步明白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时代特征,现代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为什么要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怎样培育现代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什么样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还要在实践层面上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为导向,在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受教育者的现代文明素质和培养受教育者的综合创新能力的同时,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科学有效地实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身份教育、权利义务教育、公平正义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诚信友爱教育、和平发展教育、环境生态教育和国家认同教育等,帮助年轻一代在理性认知层面上确立正确的自我、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自然等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权利义务、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实守信和科学发展等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不断优化受教育者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促进受教育者人格主体的民族化、社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融入到受教育者的个体精神中去,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社会公民。

3.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化成教育。在我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如果说家庭教育重在“养育”,学校教育重在“教育”,那么社会教育则重在“化育”。社会教育的化育功能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政府组织机构以及社会民间团体或组织等非政府机构,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文化产品供给来实现的。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社会教育全过程,就是要在国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共同作用下,进一步增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为核心内容,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为育人目标,以文化、制度和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与现代化为主要手段,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不断强化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思想、社会文化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引领作用;通过公共教育机构建设、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和文化传播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文学艺术和公共文化服務场馆的文化传播能力;通过文化治理体制的现代化,构筑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为主体的由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体等社会监管监督力量积极参与其中的社会文化监管体系,更加切实有效地推动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认识和生活方式的民族化、现代化和制度化。力争通过社会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一是充分发挥好我国具有不同民族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人物事件、风土人情、历史遗存、典章制度、文学艺术等乡土教育资源的化人作用,讲述好“保家卫国” “民胞物与”“自强不息”的中国历史故事;发挥好革命旧址、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化人作用,弘扬革命先烈崇高的人生追求、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讲述好革命先烈“出生入死”“不怕牺牲”“感天地泣鬼神”的革命传统故事;发挥好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讲述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拼搏进取、改革创新的中国现代故事。二是充分发挥好公益机构、民间团体、社会组织的教育功能,积极引导和激励它们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地方文化资源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普及活动。尤其是要以大型节日庆典活动、重要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教育、国情教育、世情教育等国民教育活动,激发社会成员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强化社会成员对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三是充分发挥好先进典型在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过程中的引领示范作用。先进典型是时代的先锋和社会的楷模,在他们的身上闪烁着时代精神和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辉。“今天各行各业、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虽然岗位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但他们高度的政治觉悟、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精神境界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不同角度诠释和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我们要以先进典型的可亲性感召群众,以先进典型的可敬性激励群众,以先进典型的可信性吸引群众,以先进典型的可学性带动群众。用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有效动员和积极引导,让人们更加生动形象地理解和把握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时代特征,更加自觉认同和践行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结语

在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实践中,讲“全球化”“现代化”,并不就是要“去民族化” “去本土化”。同样,讲“民族化”“本土化”,也并不就是要“去全球化”“去现代化”。这就意味着,我们只能在全球化、现代化与民族化、本土化的张力和互动中,寻求和探索新时期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之路。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客观需要全社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认识、把握和重视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问题,在科学制定教育培育目标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等,不断加强国民教育实践的硬软件建设,构筑系统完善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平台,有计划、分步骤地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教育与传播,扎实推进社会成员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现代化,真正把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培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美]斯蒂文·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3.

[2]杨秀莲.和谐社会的永恒追求与归宿——和谐人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3]陈欢.对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变迁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3).

[4]李中亮,刘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趋势——兼议人的发展的内涵[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9,(2).

[5]潘玉腾,陈赵阳.中国共产党先进典型教育的历史考察及经验启示——兼论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
指向“核心素养”培育的校本课程建设
刍议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
新媒体时代天津市社科联科普工作的理论思考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良好教学生态体系的建构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与践行
竞赛模拟视角下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探析
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