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2016-09-22王静媛

考试周刊 2016年67期
关键词:体系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教育

王静媛

摘 要: 在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时代,媒介素养成了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性素养,然而,我国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缺失,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机构,应当主动承担起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任。文章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现状进行了分析,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教育部没有相关制度支持、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专业师资匮乏、相关课程体系还未建立及缺少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这几个主要问题,阐述更完善的改善措施,为高校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体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媒介素养教育 体系建构 大学教育

伴随着传统媒体的持续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引发了诸如信息爆炸和污染、虚拟世界道德缺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大学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主要消费者,很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侵害。政府及相关机构曾尝试对媒介环境进行外部管制,但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不大,需要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以减轻媒介环境中不良因素对受众的不利影响[1]。媒介素养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解读和批判能力及利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2]。高校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应当主动承担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任,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方面着手,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大力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即建立起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选择、分析、辨别、吸收媒介信息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的新时代人才。

一、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各种媒体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以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我国真正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时间始于1997年,当时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了中国大陆第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此后,通过相关机构和学者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我国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3]。

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谢金文博士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已经出版的媒介素养教育专著和教材还包括蔡帼芬等主编的《媒介素养》、张开的《媒介素养概论》、邱沛篁等主编的《媒介素质教育论集》等[4]。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首开先河,对本科生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随后,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高校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中国传媒大学不仅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还于2006年设立了传媒教育专业,下设专业方向之一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最初摸索阶段,各高校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建构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学校已经初步完成了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有的学校才刚刚开始,甚至还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学校工作日程。我国高校在建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过程中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教育部没有相关制度支持

我国高校已经意识到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但高校在大学生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是缓慢而艰难的。为了确保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迅速推广,教育部制定相关制度显得尤为重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发展至今,相关制度十分稀少,特别是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制度。

(二)没有建立专门负责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机构

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专门组织和人员策划并执行。我国高校机构庞杂,能成立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少之又少,导致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效率低下,很多活动的开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三)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师资匮乏

教师是教育的主力军,大学生媒介素养需要教师专业的引导。目前,我国以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为研究方向并乐意从事这方面教育工作的教师人数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和学生的需求。没有强大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高校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就没有办法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四)相关课程体系还未建立

学生通过课堂学到媒介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充分提升和展示自己。高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缺一不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分别于2004年、2005年对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课程,这两所高校的举措带动了其他高校对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思考,但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没有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一些开设媒介素养课程的高校只是针对新闻传媒专业学生。

(五)缺少教育效果的评价体系

许多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停滞不前,在学生中反响不大,效果不明显,和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有很大关系。教师通过评价结果发现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评价结果发现自己的缺点,从而在以后学习生活中改正。

三、高校建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途径

(一)制定相关制度

我国教育部需要组织媒介素养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的专家,参考国外比较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大学生媒介水平和需求进行调查,制定相应的制度,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进行规范,对大学生要达到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规定。

高校可以在教育部制定的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办学特点和学生特点,制定更加详尽的规章制度,规范和制约学生的媒介行为,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提升媒介素养水平。

(二)建立管理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专门组织

对要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校来说,建立一个专门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的部门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可以从学校中选择一些对媒介素养教育有了解或研究的行政人员和教师组成一个专门小组,负责安排和实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活动,以便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高校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设立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机构

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兴起,在美国、英国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已经形成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其他国家成熟的理论体系虽然对我国有指导作用,但我国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完全依靠他国理论体系是不可行的,必须结合我国各方面实际情况,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针对那些设有新闻传媒院系的高校,应召集相关方面专家,并创造良好的研究条件,可以采取和社会合作的形式,设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机构。在参考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研究出“本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模式。以便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高效率开展,并带动整个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

(四)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媒介素养师资队伍

教育活动中,老师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育效果,尤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初期,老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水平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成为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性任务之一。

目前,新闻传媒专业的老师高度饱和,高校应积极引导从事传媒专业教育的老师往媒介素养教育方向转移,充实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5]。这些老师以自身具备的丰富媒介知识为基础,再加上在职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媒介素养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胜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这项工作。

媒介素养教育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媒介素养起着主要作用,但其他学科老师在课堂上及与学生的交流中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可忽视的。因此,高校应要求所有教师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学习,从提升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抓起,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让教师具备熟练运用各种媒介开展学科教育的能力,为大学生构建广阔的媒介素养教育平台。

(五)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开设过程中,高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媒介素养教育方面条件已经很成熟的,可以开设必修课程;条件一般的,可以尝试开设选修课程。

课程内容应具有针对性,重点突出,统筹兼顾。大学生在媒介素养哪些方面存在严重欠缺,应作为主要课程内容。现阶段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媒介的基础知识,媒介信息的判断与辨别,媒介的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运用媒介与创造媒介信息。

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师生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媒介素养教育本质上是能动的、与人分享的,鼓励发展一种更加开放、民主的教学方法[6]。

(六)组织与媒介素养有关的课外活动

开设的课程中,大学生更多地学习到的是理论知识,将这些知识内化,真正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还需要一些带有实践性或者教育性的课外活动辅助。

高校有着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宣传橱窗、校园报刊等丰富的媒介资源,将部分媒介资源交于大学生管理,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了解媒介的基础知识,熟练运用媒介,借助媒介的力量实现自我发展。举办校园DV大赛、摄影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比赛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到比赛中,是高校为大学生将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创造条件的有效途径。

高校还可以和社会合作,邀请校外新闻传媒工作方面经验比较丰富的编辑、主持人、记者进学校举办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去杂志社、电视台、广播台参观实习。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什么是媒体,媒体的现状,媒体的力量,促使大学生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七)形成媒介素养的评价体系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落实质量及成果怎样,必须通过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考察。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的缺陷,有利于相关人员对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进行改善。大学生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自身不足,激励他们通过之后的学习改正。

对媒介素养的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违反媒介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第二,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试测评大学生媒介素养课堂学习效果;第三,考察大学生参加相关课外活动的积极性及在活动中体现出的媒介素养水平。并将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评价纳入学期末的综合素质测评中,引起师生对媒介素养的重视。

参考文献:

[1]于滨.谈网络时代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6):170-171.

[2]吴勇.网络传播下的媒介素养教育[J].学术论坛,2011(242):201.

[3]刘加勤.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157-159.

[4]杨青山.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状况研究综述[J].教育长廊,2009(11):54-55.

[5]王国燕.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今传媒,2012(1):132.

[6]吴刚.教育社会学的前沿议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80.

猜你喜欢

体系建构媒介素养教育大学教育
浅论信息时代下的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网络研修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研究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试论高校课堂教学的体系建构
翻译批评与翻译理论建构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