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2014-10-22李华玲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李华玲

摘 要 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具有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多样,城乡经济一体化,市场意识趋于成熟等经济特征,对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支持力和吸纳力。因此,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体系应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密度和教育基础,以行政区域建制为依据,构建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职业教育全覆盖的空间结构;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现状与趋势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构建特色型专业结构;适应区域经济对不同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层级结构。

关键词 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建构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3-0057-04

2000年,国家民委、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指出,“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建立起能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突出,结构优化,层次完善,布局合理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1]。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如,内蒙古准格尔、鄂托克、伊金霍洛、新疆库尔勒、云南安宁市等地多年进入西部经济百强,甚至还有个别地方进入全国经济百强县。结合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的民族职业教育体系是这些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推力。

一、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区位优势明显,市场意识趋于成熟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在西部民族地区相继形成了一些成为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和许多中小城市,如昆明、贵阳、南宁、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围绕这些中心城市或较大城镇的乡村,由于毗邻城镇,道路纵横交错,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完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与城市社会经济往来联系紧密,成为进出中心城市或较大城镇的喉塞。特别是在城镇化进程中,这些大中小城市对毗邻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力越来越强,辐射面越来越宽。这种辐射作用使得周边农村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城镇化程度较高,能够迅速拓展周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这些地区接受城市辐射的能力;这些地区的市场机制趋于健全,群众的商品观念开始成熟,对商品信息、价格信号反应较为灵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出现相辅相成的态势。依托大中小城市的区位优势,使得这些农村地区形成了大小不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郊区农村经济圈,成为城镇的农副产品基地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后花园”。

(二)经济结构向二、三产业倾斜,传统农牧业趋向多元化发展

民族地区环绕大中城市形成的农村经济,由于区位优势,基本走出了传统单一的经济模式,构筑了多元经济结构。这些地区的集体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也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情况下,其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作为传统产业的农业不再是这些地区唯一的支柱产业,取而代之的是第二、三产业成为其经济增长亮点,如新疆库尔勒市2012年三次产业比重为5.8∶78.9∶15.3,人均生产总值101452元,第三产业较上年增长12.3%,超出经济总增长率4.3个百分点[2];而内蒙古准格尔市2012年第二产业增长17.3%,第三产业增长12.5%,经济结构比例为0.9∶64∶35.1[3]。

同时,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这些环绕大中小城市的农村成为经济增长的孵化地,承载着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托。在这些地区,作为农业主产业的种植业,一改传统单一的粮食、蔬菜种植,而是粮、油、菜、果等多品种并举,成为城镇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粮仓”和“菜篮子”;养殖业也基本形成了禽、肉、蛋、奶并举的格局,成为活跃在城乡市场的重要力量。而且,农村农副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日益增强,为农、林、牧、渔提供产品(原料)进行加工的第二产业和为城乡居民提供最终服务和中间服务的第三产业已成为这些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三)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机制逐步完善

相对于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农村而言,这些地区城郊农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城乡间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星罗棋布的社会服务设施网络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支撑。特别是在城市空间的拓展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力增强的背景下,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机制逐步完善,对经济的整体协调功能不断增强。因此,这些地区的农业专业化、产业化为这一地区的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了消费产品保障。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这些地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大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优势与人才优势,使科学技术知识在企业中得到大力普及和推广,形成巨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促进农业专业化和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和发展周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二、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的基本特征表明,该地区发展职业教育具有良好条件,对发展职业教育具有较强的支持力和吸纳力。只有合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职业教育规模、空间分布、专业布局以及层次结构上进行科学规划,才能发挥其潜能与优势。

(一)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密度和教育基础,以行政区域建制为依据,构建全覆盖的农村职业教育空间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是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规模、发展速度以及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另外,由经济发展水平形成的人口密度、交通状况、教育基础等也是其重要影响因素。这些经济相对发达的民族地区往往有独特的资源或支柱性产业,且具有地理优势,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动力。尽管民族地区人口密度较低,但这些经济相对发达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却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且由于经济原因,这些地区的教育基础较好,教育普及率高于其他地区,文盲和半文盲比率低,使农村职业教育具有足够的需求空间与基础。而且这些地区与其所依托的大中小城市(镇)之间存在着广泛联系,公路、铁路交通较为发达,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便利。

在这些地区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体系需要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及密度,处理好学生就近入学和学校的规模效益问题。二是充分兼顾这些地区已有的教育基础,这些地区职业学校的布点,可以考虑每所职业中学的辐射半径在10公里左右、覆盖5~10万人口,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空间布局。三是应把行政区域作为构建职业教育空间结构的基本依据,由于我国现行的县、乡、村三级行政建制是以一定的区域为依托的,因此,这些地区的“县级政府要牢牢树立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职业教育强则县域经济强的观念,切实把职业教育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4]。县一级行政区域可集中办好一所能起到示范骨干作用的职业高中,乡一级行政区可办一所初级职业中学,村一级办一个职业教育点。从当前情况看,这些地区的教育结构较为单一,普通教育仍占主导地位。为此,应采取措施,除了以积极、稳妥的方针兴办一批职业学校外,还可逐步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办为职业学校,或转变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通的综合性学校,使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空间结构趋于合理,让职业学校能够容纳当地接受中等教育人数的50%,促进职业教育较快发展。还要健全各项法规政策,保障政府财政政策的持续支持,提倡社会办学、社会捐资办学或“订单办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最终实现使那些已接受完全中学教育而不能升入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就业之前都能接受一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二)依据区域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特色型专业结构

发展职业教育“要根据党和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社会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专业”[5]。经济相对发达民族地区的农村介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是一种两者兼而有之的经济形态。尽管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在减少,但是,除一些特殊地区无法从事农业生产外,农牧业还是占较大比重。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已由纯资金和劳动力投入变为资金、知识和技术的投入,生产产品主要以粮、油、菜的种植为主,有的形成了规模化经营,农业生产率较高。因此,第一产业的专业在这一地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中仍占有突出重要位置,诸如农业机械、良种推广、科学养殖、栽培技术和品种改良等专业受到这些地区的广泛青睐。

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第二产业,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水平,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成为这些地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成分,虽然没有城市的第二产业那么发达,也没有东部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那样形成了“半壁江山”之势,但这一地区的中小企业已成为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强大支柱,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行业,如以水泥砖瓦为主的建材业,以硅铁和废旧钢铁回收为主的的冶炼业,还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业等。这些地区的中小企业在创建之初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主要是由外地“请进来”或就地“选能人”的方式来保证,但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方式已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必须通过发展职业教育来培养。因此,职业教育机构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发展需要灵活设置专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第三产业在这些地区方兴未艾,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大都位于城乡结合部,发展第三产业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这些地区发展职业教育设置专业结构时,应充分考虑其发展第三产业的优势和特点,将已经形成或有潜力的行业包容其中。

(三)适应区域经济对不同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教育层级结构

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的经济呈多层次、多类型特征,既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部门,也有以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为优势的劳动部门,这就决定了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应是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初、高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等兼而有之的立体结构。

大力发展包括初等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并将其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职业教育的重点,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中等教育在教育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相互衔接的纽带作用,不仅有利于民族地区教育结构的完善,也有助于这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要与当地经济、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相结合,有一定的灵活度”[6]。基于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这一地区应把发展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作为重点。高中阶段职业教育采取“9+3”模式,在形式上以全日制教育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具有一定基础文化知识、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的中级实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此外,不能忽视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是相对意义上的发达,而且这一地区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发展初中阶段职业教育十分必要。初中阶段职业教育可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专门设置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的初级职业中学,但这类学校不宜设置过多;二是采取“9+1”模式(9年义务教育后再加1年职业教育),或者在义务教育9年级时渗透职业教育,使得完成义务阶段教育后的学生,既可以进入普通高中继续学习,也可以进入职业高中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与训练。而那些义务教育后不能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学习的学生,因其在义务教育阶段接受过职业基础教育和训练,也可以进入社会直接参加生产劳动。除上述主渠道外,在中等教育阶段,对于那些未能进入高校深造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应创设一定机构对他们予以职业教育和训练,使其在就业前能掌握1~2门实用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高等职业教育可分为专科和本科两个阶段。从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实际出发,对本科层次的高级实用专门人才有部分需求,但高等职业教育更多地应重点发展专科阶段教育。鉴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以及高等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发展状况,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强化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大力加强和发展地区性的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调整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结构,端正办学思想、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为农村、中小乡镇企业的发展培养高级实用型专科人才。其次,通过委托培养或联合办学,多渠道为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等实用型人才。民族地区经济发达农村可以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区位优势,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等机构建立多方面联系,或联合办学,或委托培养,以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对高层次实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edu.cn/20011220/3014680.shtml.

[2]库尔勒市人民政府网站.库尔勒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xjkel.gov.cn/gk/shfwl/tjgb/33853.htm.

[3]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2012年经济统计年鉴[D].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13:242.

[4]李梦卿,张碧竹.县域经济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6-81.

[5]林国安,禹明华.新农村高职经贸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9-152.

[6]张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价的困境、内容和发展方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2(22):39-4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Developed Rural Minority Areas

LI Hua-ling

(Educational Science Department, Teachers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of Xingyi, Xingyi Guizhou 562400, China)

Abstract The developed rural minority areas has marke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bviou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divers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egrative economy of urban and rural and mature market consciousness. It has strong demand and absorptive capacit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onstruct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ese areas should fully consider the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population and their education foundation; based on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nd try to construct the fully covering spatial structur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rend, it should construct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multi-type education structure to adapt to regional economic requirements.

Key words minority areas; developed rural areas; rural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农村职业教育民族地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析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用新发展理念引领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湖南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国际比较
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关于黑龙江省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