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教学生态体系的建构对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考与践行
2015-11-02马铁英
马铁英
摘 要: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问题,是所有此类院校,从办学初始到不同办学阶段过程中,寻求发展且关乎核心生存的重要问题。质量从何来?由于各院校不同的教学生态情况,需要作出适合的科学思考和探索可践行的实践路径,以期构建良好的教学生态。如何建构?既涉及深层思考的理性层面,也需要探寻扎实可行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教学生态;体系建构;教学质量
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学情生态现象
所有同质的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其教学生态系统本应该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综合体系,而其教学系统的生态性,则是由各自教与学的不同特质所决定。教学生态是指:在教育的场境中,教育者、学习者、教学环境等,彼此间相互作用,不断进行精神、物质及相互能量的交换,形成的教学生命样态整体系统,就是生态性的。教学生态系统的显性外貌,应该体现出其系统性、生命性、综合性、动态性、平衡性、开放性、共生性和质量性等特点。教学系统的生态样貌,会直接反映出其教学质量的生态情况,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中,学生来源的情况,比普通艺术类高等教育院校相对的更多元、更复杂、更错综、更具特殊性。据笔者多年的实际接触,并通过对在读学生的多批次问卷调查、梳理,认为: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来源情况(以下简称“学情”)大致可以分成“五类三型十六个样态”。五种类别的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三种学习类型及十六种学习样态为:一是指有自己高远清晰的学习、奋斗目标。报考普通艺术类高校落榜后,为争气、争时间、争面子立志(含考研前的冲刺学习)而来;为出国学习、深造同类专业,提前“预热”而来;为构筑、实现自己心中的“明星梦”而来。二是指具有明确的学习喜爱指向和职业目标。准备参加国家级重大音乐赛事,“为应赛”恶补而来;为接受短培,以期能够顺利进入演艺市场就业目标而来;奔着师从资深、知名的教师而来;奔着北京是全国最大文化市场的职业就业率而来;部分教育欠发达地域的学习者,奔着优质教育资源而来;奔着学技能的同时,业余时间还可以开学历课程而来;虽因身体弱势被其他院校录取规避,但为自强奋斗而来;已毕业于普通高校(非艺术类专业),却为了个人的“酷爱”,不惧从头再学习流行音乐文化、技能而来。三是盲目、被动、无奈抉择的学习者群体。违背家长为其设定的职业学习规划,叛逆、一意孤行而来;家长无力、无心、无时间管教,学生被“托管”而来;梦想和公众“明星”成为校友,“慕星”而来;为摆脱、逃避家庭不和谐问题,离家而来;为舒缓、调节、释放、寄托各样心理压力而来。以上“五类三型十六种”不同情况的学习者群体,不可避免地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学习行为、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存在事实差异。
教学生态系统,应该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应具有可持续循环发展的生产力功能;应具有科学规范及可调适的系统功能;应具有强劲的,推进动力功能;应具有教学整体,大生态系统中的核心引领功能。
面对以上不同学习者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面对“共性缺失”“个性凸显”的实际教育、教学生态现象;面对所有学习群体,自主选择性的强势学习态度、行为、方式,大大超过制度性规范学习的现象;面对不同智力类型学习者群体,同校共聚的现象;面对兼有职业教育(约占55%)、培训教育(约占20%)、普通教育(约占20%)、特殊教育(3%)和继续教育(2%)五种类型的群体智能差异化的学情现象,从教学管理的政策制定、课程设计、学生成长途径安排、教学方式的筛选、培养目标的审定、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课时比例的厘定、学习过程中身心调适等方面,都对教师教学及教学管理者提出了严酷、严肃、严格的职业挑战。
质量提升发展中所遇到的教学生态“失衡”的现实
笔者认为:与普通艺术类高等教育不同的是,艺术类高等教育机构中,职业教育类型所占比重较大,这正是校本教学评估中应该关注、衡量的有效性观测点。通常,教学评价中,看其教师群体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始终有效地开掘、激发不同智力类型学习者群体本身所具有的智力潜质,有效地稳定住学习者持续学习的心境,避免其动荡性、非稳定性的学习状态,成为考量的核心标准。
教师在职业课程上,是否有能力关注、开发不同学习者群体的智力潜质,调动其学习热情,增长其职业技能,已经成为在此类高等教育机构中,教师的“看家本领”和考核测评的一项重要指标。
其实,教师群体和教学管理者,都格外清晰地认识到:面对这样多元智力类型群体的教学,最严峻的深层次问题,是面对不同的学习者群体,不同学习目标下,教学质量标准如何勘定?如何能够有效地执行标准?如何扎实地保持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应对变化?文化艺术市场在发展中,不断对人才技能培养提出新的需求。
管理中,教学生态严峻“失衡”的“冰山一角”已经浮出水面,阻碍在“教学航道”上,呈现出以下四个“失衡”的现实:
1.学习者学习目的及心态不一导致“失衡”
由于学习者学习愿望、目标、职业追求、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各自不同,导致了教学生态中,出现了不易察觉的隐形失衡及管理阻力。学习者群体,从其个人自身职场技能的学习需求出发,对显性技能课程,表现出“精挑多上”的情况,而对提升自身素质的隐性课程,却都呈现出了厌学、拒学的教学生态失衡情况。同时,也增加了这一群体希望同时学习第二、第三专业的明显需求,及一个人多频次转换专业的异动现象。
2.教学管理制度的部分“失效”导致“失衡”
教学管理中,依据学科类型、职场需求、能力本位、项目要求设计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方案、课时厘定、教学秩序、教学设施的维护使用等正常教学管理环节,往往会因为各不相同的学习群体的多样需求,而导致管理制度、方法的部分失效。
3.学习不稳定性“难控制”局面导致“失衡”
因为学习基础不一、目标不一、程度不一、接受能力不一、学习自信心不一等情况,导致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心理经常性地出现变化。因此,从专业课教师,到辅导员再到系里及学院教务处,必须面对多时段、多年级、多频次、多人数的处理学生转换专业的事务性工作。也使得学生的总人数,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动荡且无持续性的学习行为,导致了班级编排、宿舍使用、课程教学等都出现了同年级教学进度、课程设置无法顾全的“失衡”情况。
4.教学评估不够准确导致“失衡”
因为以上实际情形的存在,使得教学管理在评估的结果上缺少精确范围和精准度。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多以走形式、应对式、含糊式、人情式的种种方式来完成。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教学实际情况的反映,影响了教学管理中对教学质量的科学测评及掌控。
精品课程体系的建构,对“失衡”调控的思考
如何扭转以上提及的“失衡”现象?笔者认为:只有找到适合此类院校教学及管理、发展及提升的准确“抓手”,才能找到“平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职业类型的教育机构中,课程既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第一载体,也是清晰、确切带有商业属性的“教育商品”,更是学习者群体以“经济成本换取职业能力”、教与学之间重要的交换载体平台。因此,艺术类教育机构中,“经营、销售”的“商品”,无疑就是课程,就是课程体系。
1.必须认识到:课程的改革,是破解第一“失衡”点的良药
职业教育课改的设计,一定要以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建构为根;以对学习者进入职场后的生存关注、生命关怀、幸福指数为本。课程的针对性、可行性、多样性,是课改的基本原则。课程的教学目标,要以能够激发学习者的潜质为主,力争为学习者开设应对性、实践性的扬长课程。通过努力,建构多门、一批、一个大系列等被学习者愿意“购买”的精品课程群之“优质课品”,能够让“购买者”愿意进入我们文化“商圈”中的“知识超市”—精品课程群,来“购买”自己需要的“职业技能产品”,上面所谈的“失衡”状况之一,就会有所缓解或逐步得以改善。
2.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五个一流”
即一流的教师团队,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其中第五项关乎教学管理、约束制度“先进性”的修订、营造,通过“管理”强“磁场”的效应,吸引、收拢、引导着学习者,使其学习技能的兴趣、劲头能够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运行,让学习者察觉到其课程商品的“购买”是实在的,得到了“技有所学、能有所得、钱有所投、价有所值”的实效及愿望。这样,便可以调节、应对以上谈及的第二“失衡”问题。
3.精品课程的建设,要以实践类、技能型显性课程为主要建设的课程类型
适量增加实践课时的比例,让学习者在这样的精品课程群中得到:职业技能、发展基础、生存本领、职场秘笈、岗位绝活、沟通技巧、团队行为等实在的能力,是有效解决以上第三“失衡”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以上三个方面,都能够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有所改进,学习者学习质量有了显性的提升,关于教学评估,参与评教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就会很直接地进入客观状态,言从其实、意自心生。
精品课程体系建构中可引进的新型“平衡”点
1.人类生存的条件,以空气、水、食物、阳光等为生命的必需
教学生态中,对维系生命的必需,可共识为:师资、课程、质量、环境、管理等。这综合性的系统性中,统合整体的强力功能,主要体现在管理上。因此,此类教育机构的生态运行,无论是教学、行政、人力资源、学生教育后勤保障等,都会因为管理水准的科学与否,对生态的均衡起到重要作用。管理这把利刃,应该是在科学的理念下,形成生态系统新的“平衡”支点之一。
2.教学生态系统中,动态性、开放性、共生性的特质,是其生命样态的直接体现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基准,增加生态开放的范围、空域,再开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选修课程,提供给“购买者”(学习者)有选择性的修习,定会提升、加强对生态体系动态性、开放性、科学可控的操作,也是形成新型“平衡”支点的实践途径。
3.职业类精品课程的建设已有经验可循
应该注意到:职业教育类型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初期就要思考如何面对时代的发展,引进新的教学模式、传播方式、学习方式、管理办法等。新时代中,新的课程建设,必须面对教育技术的革新、发展及现实。
如果网络远程教育体系能够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一并策划、建构起来,就能使校园内外、教学覆盖面、学习时间等,在整体教学生态结构中、在网络远程教学新型模式的推进下、在教学方式和课程选择性的改变等方面,产生新的、关键性的平衡支点。
便捷、互动、开放、参与、主动式的网络远程精品课程的教学,能够创建不同以往那些校园教学的生态环境,形成多时空教育。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相信网络远程精品课程的教学,一定会成为建构良好教学生态的新型“氧吧”及绿色教育“林带”。新型教学生态系统,除了应该显出其系统性、生命性、综合性、动态性、平衡性、开放性、共生性等特点外,还应该关照到是否可形成良好持续发展的内涵,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林智中,陈建生,张爽.课程组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陈钰坤,沈玉顺,代蕊华,戚业国.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4] 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课程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邓泽民,侯金柱.职业教育教材设计[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6] (英)爱恩·戴维斯,爱恩·格来格瑞,尼克·麦克基恩.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7] 琳达·达林-哈蒙德,约翰·布兰斯福德,陈允明.教师应该做到的和能够做到的[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8] (美)约翰·D.布兰斯福特编著.人是如何学习的[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
[责任编辑:张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