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让学生快乐学习语文
2015-08-27贺小燕
贺小燕
【关键词】 阅读教学;批注;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4—0093—01
一、批注式阅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初读课文往往仅限于勾画几个字词,大概了解课文的内容而已。教师即使确定了预习时初读课文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读课文时也仅是一般的浅读而已,加上课文篇幅如果再长一些,学生的读更是谈不上“有所理解”,这种阅读便成了形式上的阅读,无法达到预习课文的真正目的。在课堂教学上,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分析与理解也就很困难。其次,在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真正思考并回答的学生只是少数,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听老师讲,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并没有真正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被动的接受,近乎于不劳而获,对学习语文也就没有兴趣了。而批注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思结合,真正做到与文本对话,感受到学习的无穷乐趣。
1. 解题、猜题,生发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首先要读到的就是课文的题目,在批注式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第一步就是去解题、猜题。针对题目获得一些与文章有关的信息,同时大胆设想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例如茅盾的《白杨树礼赞》,学生从这个文题当中首先可以明确文章的写作内容是白杨树,主题是表达对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相继质疑: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赞美白杨树的什么?认知层面的获得与疑问的产生使学生产生阅读文章的欲望与兴趣。
2. 圈点勾画,让学生的思维用符号表达。在批注式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运用一些规定的符号,恰当标记自己的思维意识,比如用数字标段号、用双竖线给文章分层次、用短横线划出重点的生字词、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优美的语句、用长横线划出段落中的中心句和语义深刻的句子、用括号括出典型的描写片段、用问号标出不能理解的地方等等。这些简单的标注,让学生获得收获的乐趣。
3. 批语注释,让学生在感受中快乐。在课前批注阅读中,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地对文章内容进行文字批注,或整理知识点,或写感受、或写理解,或写联想等等。例如批注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学生查阅资料不但对作者莫泊桑的简介做了批注,而且对与他有关的欧亨利、契诃夫也做了归纳。在文章的第三段处批注:“(1-3)介绍我家的生活拮据”,在第四段和第五段处批注“盼望于勒,设置悬念”,在第六段开头批注“插叙,解释第四段中的‘全家的恐怖”,第十一自然段处批注“爱慕虚荣”……这些批注无一不是学生在用心阅读课文时学思结合的一种体现,更是他们用心学习、主动学习所获得的成果,这份获得就是一种快乐。在课堂上他们交流自己的批注,通过教师的点评和进一步的引导,学生还会对文章进行更多的批注,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中,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深,收获的知识会更多,学习语文的快乐也就会更浓。
二、批注式阅读,提升学生语文能力。
第一、“批注”让学生有效预习。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学生在课前对所学内容烂熟于心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质疑问难,品读感悟,交流表达,所以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来说,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只有对课文进行细读才能保障预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一直要求学生采用批注式阅读的方式预习课文。首先教给学生在预习中如何对课文进行“批注”的方法,然后通过点评与进一步的指导,启发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批注,最后在课堂上为学生交流批注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预习时批注的意义,从而最终使批注式阅读成为有效的预习方法。
第二、“批注”让学生的思维更丰富、更深刻、更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应以学生抄袭参考书上的统一答案来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批注式阅读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了阅读过程中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多种感官协同操作的良机。可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批注,就怎样批注,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也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在他们积极思考、探索质疑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的各种能力不经意间就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第三、“批注”让学生形成“大语文观”。
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仅需要有效的课内阅读,更多的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甚至于需要学生对生活这本“无字书”的细味。批注式阅读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更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一种手段。即使脱离了笔,这种宽广、深度的思维方式还会继续。这样在不断地学习与获得中,必将会使学生感受到,快乐的语文学习是学而有思,思而有学,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是不拘泥于课本的学习,这种意识便是“大语文观”意识。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