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图法》(第5版)曲艺类目设置的不足及修订建议*

2015-08-24滕玉石

图书馆建设 2015年9期
关键词:鼓子曲种渔鼓

滕玉石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 上海 201102)

《中图法》(第5版)曲艺类目设置的不足及修订建议*

滕玉石

(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上海201102)

曲艺是我国一门历史悠久且系统庞杂的表演艺术,近年来更是有百余曲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中图法》曲艺类目体系的设置却略显粗糙,且在历次修订中并没有较大改动和完善。通过与《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等曲艺类工具书和权威著作的比较可以发现,《中图法》曲艺类目在体系设置、类名和类目注释中相关的术语和概念上都存在一定的缺失,应进行相应的修订。

《中图法》曲艺类目类目设置类目修订

1 引 言

曲艺,是以口头语言的“说唱”方式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的总称,属于表演艺术门类,也是我国各地各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若追溯其滥觞作始的源头,可推至先秦两汉。然而,真正兴起与形成则应是在唐朝。历史上,它包括唐代以讲唱奇异故事传教的“变文”及说唱故事的“说话”等;宋代的“鼓子词”“诸宫调”“唱赚”等;元代的“词话”“琵琶词”等;明清时代的“弹词”“评话”“鼓词”“子弟书”等[1]419。曲艺艺术体系庞大、曲种繁多。据1983年编成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内所载“中国现代曲艺曲种表”所列的曲种数目统计,现今还存活在各地民间,并且经常见有表演的曲艺曲种为345种①。笔者从1986年由国家有关方面发起、陆续出版的大型系列曲艺方志丛书《中国曲艺志》各地方卷收列的曲种数目初步推断,包括历史上曾经存在但已经消亡的,以及此前的学术调查尚未涉及或调查发现并认定的,曲艺曲种总数将超过500个[2]。

曲艺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有众多的曲艺曲种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务院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先后批准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曲艺曲种(不含扩展项目)总数达127种②。

曲艺是一种综合艺术,它由曲艺文学、曲艺音乐、曲艺表演构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第5版)分别将上述3个方面的有关内容归类于“I239曲艺”[3]172“J644曲艺音乐乐曲”[3]189“J826曲艺艺术”[3]1953个类目中。在“J644曲艺音乐乐曲”“J826曲艺艺术”类目中都有“仿I239”细分的要求,可见“I239曲艺”被用作上述两个类目的细分标准。本文主要对“I239曲艺”类目的类目体系设置、类目类名及类目注释等有关内容加以探讨。

2 《中图法》历次修订对曲艺类目的调整

从1975年《中图法》(第1版)诞生,到2010年《中图法》(第5版)修订并出版发行,《中图法》先后进行了4次修订,调整了不少的类目体系结构,修订了较多的类名和注释。但纵观《中图法》的历次修订,曲艺类目的体系结构基本没有变化,仅是对个别的类名、注释等进行了小幅的调整和修改。

2.1类目层级的提升

在第1、2、3版《中图法》中,I239都是作为“I23戏剧文学”的下位类出现的;而在《中图法》(第4版)中其为“I23戏剧文学”的同位类类目。

2.2类名的修订

在《中图法》(第1版)中,I239的类名为“说唱曲艺”,而从第2版开始,《中图法》将其类名中的“说唱”删除,只使用“曲艺”作为其类名,一直沿用至今。

2.3类目注释的调整与修改

《中图法》(第2版)将“I239.8评书”的类目注释中的“苏州评弹”调整到“I239.1弹词”的类目注释中。此外,在历次修订过程中,《中图法》对类目注释中部分曲种的名称也进行了修改,如表1所示。

3 曲艺类目设置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中图法》虽然经过了4次修订,在保持类目体系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对曲艺有关类目进行了适当微调,但就《中图法》(第5版)而言,在曲艺类目的体系结构设置、类名和类目注释的命名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亟待完善之处。

3.1类目体系设置不合理

3.1.1I239类下所列的“I239.1~I239.5”5个类目皆属于鼓曲类,不应与“评书”“快书、快板”“相声、独角戏”等并列。

表1 《中图法》历次修订中类目注释曲种名称的变化统计表

曲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艺术门类,人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分类。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曲种众多,且各曲种相互借鉴、融合,曲种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对各类曲艺曲种进行严格的区别、归类也并不容易。

迄今,有较多的曲艺著作都对曲种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其中,1959年出版的《鼓曲研究》将曲艺分为说故事、说笑话、韵诵、鼓曲4个大类,同时又将鼓曲类分成大鼓类、渔鼓类、弹词类、琴书类、牌子曲类、杂曲类、走唱类7个小类[4]1-7;198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合著的《曲艺概论》将曲艺的各个曲种分成大鼓、渔鼓、弹词、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及快板书、相声、评书共10类,同时指出还可将前7类“唱的曲种”归为鼓曲类,即在10类的基础上又有相声、快板书、鼓曲、评书4个大类的分类方法[5];1983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一版),以说唱形态为标准,将曲艺分为评话类、相声类、快板类、鼓曲类和少数民族曲种5个大类,并将鼓曲类曲种分成鼓词、弹词、时调小曲、道情、牌子曲、琴书、走唱、杂曲8个小类[6];1985年段宝林所著的《中国民间文学概要》指出,曲艺形式大致可分为10个大类,即评书、相声、快书快板、大鼓、弹词、渔鼓道情、琴书、牌子曲、时调小曲、走唱[7];2005年姜昆、戴宏森主编的《中国曲艺概论》按说唱艺术的话语形态的标准,将曲艺分为散说、叙唱、滑稽、韵诵4个大类,其中的叙唱类又被分为鼓曲、弦子书、牌子曲、小曲、弹词、道情、琴书、踏歌走唱等16个群属[8];2009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曲艺》则将曲艺分成评书评话类、鼓曲唱曲类、快书快板类、相声滑稽类、少数民族说唱艺术5个部分[9]。

综合上述几种曲艺著作和工具书在曲艺曲种划分上的观点,笔者认为,应将曲艺曲种分为5个大类,并将少数民族曲艺曲种归入“I239.9其他”,如下所示。

I239曲艺

I239.1鼓曲

I239.6快书、快板

I239.7相声、独角戏

I239.8评书、评话

I239.9其他

3.1.2“I239.5曲词”类下涵盖过多且属于不同种类的曲种

“I239.5曲词”类目注释所列举的“诸宫调、八角调(牌子曲、岔曲、赶板单弦)、鼓子剧、四川清音、扬州清曲、天津时调、粤曲”[3]172等曲种都分属于不同的曲艺类别,如四川清音、扬州清曲、天津时调属于时调小曲类;而粤曲则属于杂曲类。众多曲种都各有其自身特点,不能笼统地将其归为一类。因此,《中图法》编委会可根据各类别曲种表演形态的不同,将该类分拆为若干个类目。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一版)及本文3.1.1中所述相关文献的分类标准,笔者建议,在3.1.1所示的类目体系基础上,再将“I239.1鼓曲”类目细分为如下的子类目。

I239.1鼓曲

I239.11 弹词

I239.12 鼓词

I239.13 道情、渔鼓

I239.14 琴书

I239.15 牌子曲

I239.16 时调小曲

I239.17 杂曲

I239.18 走唱

3.2类目定名不准确

3.2.1I239类目的类名“曲艺”不够准确

曲艺属于表演艺术门类,是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的结合体。从I239类目的注释“兼有曲谱的著作入J644”[3]172可知,J644类的收录范围为具有曲谱的曲艺著作(纯曲谱或词曲兼有)。I239类目下则为各种曲艺曲种的文学脚本,即唱本、说本等。所以,I239类目更确切的类名应为“曲艺文学”。这也可与“J644曲艺音乐”“J826曲艺艺术”相呼应③。

此外,在第4、5版《中图法》中,I239类目已与“I23戏剧文学”形成了层级相同的同位类类目,皆为“I2中国文学”的下位类类目。据此分析,I239的类名也应修改为“曲艺文学”。

3.2.2作为单一曲种的“河南坠子”,不应与“道情、渔鼓”并列,共同作为I239.3类目的类名出现。

“河南坠子”可简称为“坠子”,是河南省广大地区及我国北方农村、城市均为流行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由其伴奏乐器“坠子”(学名:坠胡、坠琴)而得名[1]465。其来源基本上被认为是河南一种民间说唱小曲和“道情”结合并发展而成的。对于这种民间说唱小曲,一种说法是“三弦书”;另一种说法是“颖歌柳书”(河南民间曲艺的一种,现已失传近百年);还有一种说法是河南瀛洲亳州所出的“柳子腔”[10]。由上述几种说法可见,“坠子”的确是由“道情”发展而来,至于其结合的是哪一种曲艺形式则难以确定。但初期“坠子”使用的乐器是渔鼓简板,这与“道情”的伴奏乐器恰恰相符,并且过去以“坠子”为职业的艺人们所祭奉的祖师即道教中的邱长春[10]。因此,“河南坠子”由“道情”发展而来是没有疑问的了[10]。

“道情”又称“渔鼓”(四川称“竹琴”,江西称“古文”),源于唐代道曲,至宋代开始用渔鼓筒、简板击节伴奏[11]。“道情”内容由道教故事扩展到世俗故事,明清以后,“道情”音乐与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数十个各具地方特色的“道情”曲种,如晋北道情、陇东道情、湖南道情、湖北渔鼓、安徽渔鼓、四川竹琴等。

由此可见,“道情、渔鼓”代表着曲艺的一个类别,包含有多个曲种,而“河南坠子”则是单一的一种曲艺表演形式。因此,“河南坠子”不宜与“道情、渔鼓”并列,共同作为该类的类名。笔者建议删除类名中“河南坠子”,即修改为“道情、渔鼓”,而在类目注释中增加“河南坠子”。

3.2.3“曲词”并非曲艺的某一类别,不宜作为类名与“弹词、鼓词、琴书”等并列。

在“I239曲艺”的下位类类目中,“弹词、鼓词、道情、琴书、快书、相声、评书”等都是曲艺的一个类别,包含多个曲种。笔者通过查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曲艺词典》等工具书,并未发现“曲词”作为某一类或某一种曲艺表演形式而存在。“曲词”更多的是指多个曲艺曲种的唱词的文本。例如,在王庆生主编的《文艺创作知识辞典》中,曲词被定义为“以弦乐伴奏,成套运用牌子曲和民歌小调填词的文学脚本”[12];又如,在王尊三等1959年所著的《鼓曲研究》中,曲词被定义为“基本句式是长短句的唱词的总称”[4]8。

结合此前3.1.2所述有关内容,笔者建议取消“曲词”类目,而将其分为若干个小类,如“牌子曲”“杂曲”“走唱”等,以与“弹词”“鼓词”等类目形成并列的同位类关系。

3.2.4“I239.8评书”类目的类名所涵盖曲种范围稍窄

评书又称评话、评词,是我国重要的曲艺类别之一。一般认为是由唐宋以来的“说话”“讲史”等发展演变而成,盛行于清乾隆以后。因流行地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北方叫“评书”,南方则称“评话”,而湖北、四川等地仍叫“评书”,也有的地方称之为“评词”[13]。以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多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曲种,包括苏州评话、扬州评话、福州评话、湖北评书、四川评书、山东评词、杭州评词等。笔者认为,仅以“评书”命名此类目,会使其文献收录范围略显狭窄,故可在类名中增加“评话”,即“I239.8评书评话”。

3.3类目注释尚需调整完善

3.3.1类目注释中个别曲种的概念有误,易混淆。

(1)“I239.1弹词”类目注释中的“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合称,有时为与其他地区的评话、弹词相区分,也称“苏州评弹”[14]。因此,注释中的“评弹”与后面的“苏州评弹”表意重复。同时,“I239.8评书”类目下的注释包括有“扬州评话”等多个评话类曲种,“评弹”也易与其混淆。因此,笔者建议将注释中的“评弹”删除。

(2)“I239.1弹词”类目注释中的“木鱼书”,一般指木鱼歌(简称木鱼,也叫摸鱼歌)的文学脚本。如《中国百科大辞典》所述,随着木鱼歌演出影响的增大,木鱼歌的曲本被广泛记录和传抄,甚至刊印成书,因此被称为“木鱼书”[15]。而木鱼歌才是弹词系统的曲种之一。本类目注释中列举的都是弹词类曲种。因此,笔者认为此处将“木鱼书”修改为“木鱼歌”更为妥帖。

(3)在曲艺类工具书中,笔者并未找到“I239.5曲词”类目注释中的“鼓子剧”这一术语,却发现“鼓子词”和“兰州鼓子”两个曲种。注释中的“鼓子剧”是在《中图法》第2次修订时,由《中图法》(第1版)中的“鼓子词”修改而来。“鼓子词”为宋代的曲艺形式,因以固定的单一曲调反复演唱,用鼓作伴奏而得名[16]。而在相关文献中,“鼓子剧”一词则多见于在“兰州鼓子”基础上,经过改编而发展试验的“兰州鼓子剧”[17]。“兰州鼓子剧”已属地方戏曲,应入戏剧有关类目,而不宜归入曲艺相关类下。故笔者建议将注释中的“鼓子剧”改回“鼓子词”。

3.3.2类目注释尚需增列部分曲种

I239类目下的个别类目还存在类分文献的范围过窄和不明确等问题,可以通过在类目注释中列举更多的曲种来进一步加以明确和扩充。例如,“I239.3道情、渔鼓”可在注释中增加“江西渔鼓、四川竹琴等”;“答嘴鼓、四川相书、双簧”也都属于曲艺中的“说笑话”类,可在“I239.7相声、独角戏”类目中增设类目注释“包括答嘴鼓、四川相书、双簧等”;“I239.8评书”所包含的曲种除北方评书外,还有多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评话评书类曲种,可在类目注释中增加“苏州评话、福州评话、杭州评话、南京评话、湖北评书、四川评书、山东评词”等。此外,“I239.9其他”应增加类目注释“包括各少数民族曲艺曲种”,以明确少数民族曲种的类目归属。

4 结 语

曲艺与戏曲在艺术上相互吸收、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如粤曲之于粤剧,荷叶之于川剧,芗曲说唱之于歌仔戏。因此,《中图法》在类目设置上要对曲艺与戏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以理清,同时在类名和类目注释中也尽可能地将二者详细地加以区分,否则将给文献的分类、组织带来较大困难,更容易导致相关类目发生混乱。

注释:

①《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第一版)第306页标注为341种,实为345种。

②2006—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含扩展项目)的曲艺曲种数量分别为46、50、18、13种。

③J826曲艺艺术包括曲艺表演的相关内容,如说功、唱功、做功等。

[1]刘波.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吴文科. 中国曲艺通论[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2:96.

[3]国家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编辑委员会.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M].5版.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0.

[4]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 鼓曲研究[M].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9.

[5]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 曲艺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5-6.

[6]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戏曲曲艺》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目录”[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3:12-14.

[7]段宝林. 中国民间文学概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242-244.

[8]姜昆,戴宏森. 中国曲艺概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37-43.

[9]《当代中国曲艺》编辑委员会. 当代中国曲艺“目录”[M]. 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9:1-7.

[10][责任者不详]. 河南坠子[M]. [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 1953:1-2.

[11]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1:661-662.

[12]王庆生. 文艺创作知识辞典[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416.

[13]王向峰. 文艺美学辞典[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7:428-429.

[14]吴宗锡. 评弹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1.

[15]王伯恭. 中国百科大辞典:第5册[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3854.

[16]林崇德. 中国少年儿童艺术百科全书:综合艺术卷[M]. 太原:希望出版社, 2002:393.

[17]张彦丽,田云霞. 兰州鼓子的村落文化特征[J]. 戏剧之家, 2014 (1):38-39.

Deficiencies and Revision Suggestions of the Category Setting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5th Edition)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s a kind of performing art which has a long historical standing and a complex system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hundreds kinds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are listed as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While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is set slightly rough and almost has no changes and improvements in the previous revisions. By comparing with the reference books and magisterial works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such as "Chinese Encyclopedia" (Drama and Chinese folk art form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re are some deficiencies on the category setting, category name and category annotations in the category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s in CLC,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proposals.

Chinese Library Classification; Category of Chinese folk art form; Category setting; Category revision

G254.1

B

*本文系2014年上海戏剧学院青年科研项目“大学生数字资源阅读倾向调查与培养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TAGP14018。

滕玉石女,1975年生,硕士,上海戏剧学院图书馆流通部主任,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馆读者服务,已发表论文10篇。

2015-04-13 ]

猜你喜欢

鼓子曲种渔鼓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地方保护经验对零陵渔鼓保护和传承的启示
兰州鼓子:一鼓一曲中的沧桑情怀
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双簧
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兰州鼓子的艺术特征与传承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