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

2017-07-13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30070

大众文艺 2017年22期
关键词:兰州

刘 敏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30070)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研究

刘 敏 (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730070)

兰州鼓子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查阅法对兰州鼓子的环境概况、鼓子的演唱特征,鼓子词的语言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兰州鼓子不仅充满生活色彩,体现民俗意向,具有典型的民俗价值;而且鼓子词所呈现传统美德具有世人学习的社会价值。所以研究鼓子的演唱具有着传承民族文化的历史意义。根据调查,对兰州鼓子未来发展道路提出合理的建议。

兰州鼓子;演唱特征;传承与发展

“兰州鼓子”原来叫做“兰州曲子”或“鼓子词”,是流传于甘肃的古老曲种。这是一种是以唱为主,说为辅的曲艺形式,演唱时有三弦、扬琴,二胡等进行伴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的流行音乐占领了当代的文化市场,兰州鼓子秉着一代代口耳相传的家族式传承,已逐渐被世人所遗忘,而现有的为数不多的唱词与曲谱都是老艺人们听记整理下来的。至今为止,国内外研究兰州鼓子的相关著作或学术论文,都还只停留在基本概况的描述及曲谱整理方面。2017年3月4日,笔者前往兰州市安宁区兰州鼓子传习所进行实地采风,向几位鼓子好家魏世贵,魏世发等人采访并搜集到《兰州鼓子词》、《兰州鼓子荟萃》等几本鼓子谱例集。

一、兰州鼓子概况

兰州作为甘肃的省会,位于中国几何版图中心,同样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必经城市。南北两山环抱着金城,其间黄河穿城而过,是典型的带状盆地城市。兰州位于黄河上游,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是重要的西部地区城市之一。

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出不同的地方音乐。兰州独特的地域风貌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再经过时代历史文化的变迁,这才造就了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兰州鼓子主要流传于兰州市区及周边乡镇,政府为了支持并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在安宁、七里河、皋兰,什川四地设立兰州鼓子传习所,并给予一定经费。笔者走访调查的正是这几处传习所,鼓子好家相聚于此一起,弹一把三弦,温一壶老酒,围坐在扬琴周围。一段引子过后,一位老艺人就先唱起来,随后一领众合,大家一起帮腔,认真投入的唱着,这也是兰州鼓子演唱的特点之一。

二、兰州鼓子的演唱特征

(一)兰州鼓子的演唱特点

兰州鼓子不需要道白,都是一个故事一唱到底,也没有分唱的角色,艺人就坐在演奏者旁端一杯茶,没有形体表演,也不需要装扮。兰州鼓子的唱腔豪放粗犷,刚柔兼及,而其唱腔韵味大多程度上得益于“好家”们的演唱,唱的好不好,“味儿”正不正,都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兰州鼓子唱腔的基本曲牌分为四类:牌调、平调、杂调,越调,其中平调又分为大平调和小平调。而曲牌的板式结构又可分为散板和整版两大类。在整版里面有四四、四三、四二,八三等多种节拍形式。这些节拍的有机整合使鼓子曲本有了灵魂。兰州鼓子的旋律与节拍之间相辅相成,使鼓子唱起来优雅动听。

“依字行腔”作为戏曲、曲艺艺术的的行腔基本规律之一。艺人在演唱鼓子时曲调要和唱词的声调相吻合。如王雅禄老前辈在演唱《拷红》(见谱例1)曲头片段时,都大量的使用到了前倚音和后滑音的特点。倚音通常高于本音且多为“不定音高”的哼唱,较为模糊,到本音时又咬字雄厚;随后使用下滑音,声音逐渐增大,急速落下又婉转动听。艺人对这种‘高起直落’的润腔唱腔的评价就是声震屋瓦,余音绕梁。其中,鼓子词每句的第一个音节演唱时大多都是重音,表强调,而之后的节奏的律动通常是为了情感的表达而即兴延长的,这就使鼓子有了通俗自然的风格特点。

据笔者查阅书籍后了解到,已故的一代鼓子名师段树堂老先生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历史知识,能够从历史渊源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深入分析所学曲目,从而能够准确地把握如何去演绎这样一段曲艺。他认为发声应该讲究先扬后抑,平上去入,所谓的拖腔要悠远动听,韵味十足。而老先生在演唱鼓子时对“五音”的运用也十分重视且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喉音”多用于曲牌《石榴花》,“唇音”多用于文曲类的选段,“齿音”多用于武曲类,“鼻音”则运用于悲调、平调类……

兰州鼓子在演唱时通常乐队先行,在序子过后,艺人才开始演唱。而在一两个唱段完整结束后,下面的唱段不再演奏序子,而是从前奏音乐中的“老三板”开始,当故事叙述到激昂或者悲愤的时候,众人就会一起帮腔附和,使鼓子的演唱更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曲牌《芙蓉调》是一个单二部曲式结构。是一个非方整的结构,但第一乐句有8小节,第二乐句也有8小节。上下对称,又构成规整的对称乐段。该乐段的两个乐句的节奏音型相似,帮腔的音调材料略有不同,形成不严格的平行结构。其中第一乐句为g商五声调式,第二乐句为c徵五声调式,帮腔对鼓子演唱进行补充,让整个旋律更加荡气回肠。

(二)鼓子词的语言特征

兰州鼓子是一个曲本一道韵辙,中途不换韵也不改辙。兰州鼓子词的文字表述都是质朴而且口语化的。按照鼓子的题材内容,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文曲采用柔口唱法,武曲采用刚口唱法。鼓子词的题材选用分为三大类,一是赞颂祝贺之词,如肖振东先生作词编曲的《赞五泉》;二是咏物写景之言,如《刮地风》、《石榴花》等曲牌;三则是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这在鼓子词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草船借箭》、《林冲夜奔》等四大名著中的故事。

兰州由于其独特的盆地地形,兰州鼓子也受地理影响,都采用兰州的古方言进行演唱,就比如在鼓子唱段《亚仙刺目》中“忙换下衣衫”,这个‘下’就要唱成‘哈’。兰州话和普通话一样也有四种音调和自己的发音规律,轻重缓急。相比起普通话,兰州话发阴平没有变化 ;而阳平在兰州话里就要发去声;普通话中的上声,在兰州话里要发阳平;去声,在兰州话里发上声.另外,所有清辅音也要发成浊辅音。这样演唱时就充满了乡土气息,也使鼓子词听起来古朴,凝重。

三、兰州鼓子的传承与发展

兰州鼓子大多唱的都是古人古事,与现代人们所追求的相差甚远,这也就很难让今天的年轻人去关注它了。再加上它的表演方式也是老一代默守陈规的方式,在某个不引人瞩目的地方自娱自乐,广大群众没有办法欣赏到或是参与其中。它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况且兰州鼓子是家族式传承,口传心授的方式。随着老艺人们的相继离世,有不少鼓子曲调都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笔者在此将同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与鼓子做了对比,并采访陈赐献先生所得:相比于秦腔的博大,鼓子更加优雅;秦腔气魄大,鼓子格调高;秦腔变化繁多,鼓子格律严谨。但相对来说,秦腔入门要比鼓子容易,容易的东西相对人们接受起来也快,所以秦腔观众也远远多于鼓子,且兰州鼓子使用兰州古方言演唱,兰州家乡人民都没有一个良好的意识去传承发扬它,这更让这样兰州鼓子停滞不前、走不出去的局面雪上加霜。

根据兰州鼓子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化建议:

(一)邀请老艺人以及音乐专业人士对鼓子曲谱进行整合记录,防止一些珍贵曲目的遗失

(二)建立鼓子公众号,借助媒体平台推广方式,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注鼓子

(三)召开相关文化座谈会,对兰州鼓子进行演艺方面的创新,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让世人更容易加纳它

(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人近距离去感受它

(五)定期举办兰州鼓子乡镇巡演,加大群众参与性以及民间宣传推广进度

(六)出版、发行相关书籍,碟片;让鼓子走出兰州与外界文化交流碰撞

(七)打造民族文化产业链,提高兰州鼓子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作为兰州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个靓丽标志

四、结语

兰州鼓子向世人展现着村落文化娱乐与民俗生活的交融,在拥有一个宏观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民俗文化的演变与其呈现了双向互动的趋势;在的现代文化快速发展的当下,民俗文化不断继承优秀传统,又为满足现代人的不同需要而不断的变化与创新。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应该走近家乡的音乐。通过对兰州鼓子的演唱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去保护和传承鼓子,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并感受它的魅力。唯此,兰州鼓子才能得以更好的姿态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兰州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兰州正大食品有限公司
我的兰州梦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大美黄河之滨,绽放如意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