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鼓子传习所调研报告

2020-08-28

北方音乐 2020年13期
关键词:传习所兰州

郭 清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50)

兰州鼓子(又称“兰州鼓子词”)作为西北地区的代表曲艺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曲艺“鼓子词”中的一个地域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以来却在学习、应用与传承等方面不断面临考验。为此,近年来政府加强了对民俗文化及民间音乐的保护与建设,并建立了传习所。本文通过对兰州地区三所鼓子传习所进行访问调查与研究,从兰州鼓子的发展历史、后继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兰州鼓子及鼓子传习所的传承与保护现状都有了比较全新的了解与认识。

一、兰州鼓子历史以及曲调发展概况

(一)兰州鼓子的发展历史

“鼓子词”,最早出现在宋元时期,是产生于宋词奏唱中的一类。《全宋词》收录有(疑)欧阳修十二篇鼓子词、宣和间吕渭老《点绛唇·圣节鼓子词》。关于鼓子词的产生源流及内涵特征的研究,可参见刘航《鼓子词考论》、刘俊青《宋代十二月鼓子词研究》、秦玉雯《论元小令与宋鼓子词的渊源》陶然、姚逸超《论宋代鼓子词的审美品格与文学渊源》等文章。

兰州鼓子词,是清朝入关后,就任甘肃地方长官的满族官员及随行家属亲戚,因大多喜欢听北京的子弟书,遂将北京的鼓子唱书的班子带到兰州,久而久之,外来的鼓子词随着外来旗人艺人融入兰州当地生活而根植于此,又经过多年演化,渗入西北其他民族唱法而成为现在的兰州鼓子。无论是在乡村的农家小院,或是集镇的茶肆酒楼,每逢红白事或是宴请宾客,人们便都会相邀聚集一处弹唱兰州鼓子,每每唱至高潮,便有一人演唱,众人帮腔,因此显得氛围热闹非凡,反映了人们当时的一种文化生活。兰州鼓子曾经是家喻户晓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因此有不少人熟知,并且能谈能唱。在20世纪60-80年代,据统计,兰州有10万人唱兰州鼓子,故而有“百城皆唱鼓子歌”之说。

(二)兰州鼓子曲调发展概况

兰州鼓子主要的曲艺表现形式之一是坐唱。兰州鼓子按照方言行腔,目前大约有一百多种曲牌记录在册。相传兰州鼓子有十大调,流传至今的调式有悲调、越调、大平调、小平调、杂调以及排调,勾调、百合调、令儿调和党调四大调式均已失传。兰州鼓子的织体丰富且收缩性大,所配乐器数量多少都可以演唱,配器通常以三弦为主,扬琴、琵琶、二胡、箫、笛等为辅。关于兰州鼓子的产生发展、曲目收录与理论等研究,可参考段福堂《兰州鼓子清唱选段》、肖振东《兰州鼓子荟萃》、马良宝《兰州鼓子研究综述》,雷岩岭、张彦丽《兰州鼓子词的民间性探析》,王宇琪《口传艺术视野下的兰州鼓子腔词关系研究》,张彦丽《浅谈兰州鼓子曲词的文学性》等著作及文章。

二、兰州鼓子调查实录

本人分六次对兰州鼓子传习所进行田野调查,运用了(电话)访谈、查阅历史文献、比较观察等研究方法,对其中的三所传习所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七里河区兰州鼓子协会

调查时间:2015年9月。

访谈对象:七里河区鼓子协会长郑永瑾(2014年被确定为兰州市(级)非遗传承人)。

在七里河区的彭家坪镇郑家庄,常常集会演唱兰州鼓子的民间老艺人有20多位,都是兰州鼓子协会彭家坪分会的会员。分会成立于1978年,在老一辈兰州鼓子民间艺人的带领下,一方面对这一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和传承,另一方面指导青年人勤学苦练,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这批青年人已成为传承兰州鼓子的中坚力量。

鼓子名家郑鸿盛老先生一生酷爱兰州鼓子,他的演唱风格字韵清晰,声腔细腻,多以咏事抒情之曲为佳,他弹的三弦指法娴熟、技艺精湛,“弹、挑、轮、滚和板、点、揉、扣”运用自如,和弦共鸣,使伴奏和唱腔如水乳交融、娓娓动听。他不但继承了父亲郑毓禄的鼓子技艺,同时言传身教给三个儿子郑永瑶、郑永瑾、郑永琳,如此,郑氏三代传承,对兰州鼓子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良好作用,郑永瑾为七里河鼓子协会会长,在他的带领下,七里河的鼓子演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人们初学兰州鼓子的时候,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都采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因此兰州鼓子就具有多样性,自然而然“好家”们对兰州鼓子的精粹——“韵”,表达得就不一样了。在欣赏鼓子就会深有此感,欣赏一曲鼓子的时候似乎不是在听曲儿而是在听故事,随着音乐响起,故事也就拉开了序幕,听者品着兰州特有的三泡台伴着音乐跟随演唱者进入了鼓子的世界,在自己的想象中自由翱翔,待到演唱结束时又似故事结束,众人皆醒。呷一口三泡台,茶馨香甘甜,回味无穷,鼓掌喝彩道一声“好”,简单的一个字足以表达观众的认可。

(二)城关区金城关兰州鼓子保护基地

调查时间:2017年3月。

访谈对象:城关区兰州鼓子保护协会会长陈增三(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兰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北辰。

金城关兰州鼓子保护基地,位于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陈列馆,于2010年8月挂牌月成立。由国家级传承人陈增三负责,他自小生活在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家庭,1966年被本地区鼓子界称为“北山王”的魏学君(1916-1997)老人为师,学习兰州鼓子演唱演奏方面的技巧,掌握了三弦伴奏“扳、拈、揉、扣”各种技巧。魏学君老人去世后,向当地著名艺人肖振仁(1920-2005)、段树堂(1916-2007)、王雅禄(1930-2006)老师学习,并且自学和汲取了曲艺姊妹天津时调、河南坠子、京韵大鼓等艺术的营养,丰富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与此同时,他还致力于演奏人才的培养,对于女性的演唱者也极力挖掘,为兰州鼓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基础。

(三)安宁区兰州鼓子传习所

调查时间:2017年3月。

访谈对象:魏世发(2009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安宁区兰州鼓子协会是民间组织,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资金,就在这里挂起协会活动时的牌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演唱活动时间比较固定,已经有十多年。1988年,安宁区兰州鼓子协会成立。起初,兰州鼓子活动都是在私人家中,不仅要自费置办乐器,还要交纳会费维持演出,自从2006年兰州鼓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近几年政府部门采取了多种支持方式,例如资金支持、提供活动场地以及出台相应政策。兰州市给安宁区鼓子协会下拨了贴补和活动经费。如今,安宁区兰州鼓子传习所由会长魏世发负责,每周固定活动四天,每周三和周六在安宁区传习所活动,每周五和周日在金城关白塔山文化馆活动,该文化馆准备成立一个兰州鼓子艺术团,现称为兰州鼓子筹备团。2010年,安宁区兰州鼓子传习所被兰州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定为市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代表性传习所。

在此,我们可以将三个传习所的基本情况作以比较:

项目区域 安宁区 七里河区 城关区代表性传承人(负责人)魏世发 郑永瑾 陈增三传承人所属级别 国家级 市级 国家级国家每年补助资金 20000元 5000元 20000元传承类型 社会传承 家族传承 师徒传承活动时间 星期三、星期六星期四、星期天星期二、星期六

三、相关问题研究

通过以上调查所得,其他关于传习所的相关信息及问题,我们可以比较、归纳总结与补充性研究。

(一)鼓子艺人性别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发现,传统兰州鼓子的演唱者以及爱好者皆为男性,只是近年来渐有女性加入。通过分析研究,作者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因:

其一,由于传统的“茶馆文化”的影响,认为女性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不好,只有男性才可以“逛”茶馆,所以兰州鼓子的唱家与好家大多数均为男性,较少有女性出现。

其二,无论在弹或者唱方面,学唱鼓子难度都很大,一首鼓子最长能演唱80多分钟(即该鼓子词有20多个曲牌),最短的一首鼓子也要差不多演唱10分钟(悲调一般有4个曲牌),在演唱鼓子体力方面,女性体力也难以支撑一些较长的鼓子。

其三,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从属地位,社会地位不如男性。“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更是成为禁锢妇女思想的枷锁。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尊卑关系,从而导致鼓子只有男性传承,即传男不传女。

(二)“好家”的年龄趋老问题

人们把对喜爱兰州鼓子的人称“好(hào)家”,“好家”的年龄均在50-80岁之间。从实地调查并结合兰州鼓子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兰州鼓子“大龄化”趋势的部分原因:

其一,因为语言的局限(即兰州方言,难以听懂),而且兰州鼓子讲究“字少韵多”,拖腔长且有规律,演唱者及演奏者无任何的表演形式,所以喜爱鼓子的年轻人较少。

其二,兰州鼓子的“韵味浓”,就如同品茶一样,只有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才能慢慢品味。正是因为这些“高龄人”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才能领略到兰州鼓子的韵味,所以喜欢兰州鼓子的“好家”都趋于“大龄化”。

其三,在兰州鼓子的发展中也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认为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需求去改变兰州鼓子的风格,甚至可以去创新兰州鼓子的唱词(即老曲新词),多数的“好家”是不赞同的,他们认为如果改变了兰州鼓子的词就会失去它本身的“原汁原味”,从而失去它存在和传承的意义。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多元化,古老的兰州鼓子的传承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总结

长期以来,兰州鼓子的继承与发展一直都处于自流状态。人们对于艺术的欣赏趋于多元化态势,不再仅仅满足于兰州鼓子这一单一的民间传统曲目,加之兰州鼓子演唱活动已日益减少,呈现出后继乏人的趋向。据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现只有百人左右会唱或者会演奏兰州鼓子。

2001年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国家实施“散点式”保护,坚持“阵地传承、就地深根”。根据传习所建设必备三个要素:每一个传习所确定一个负责人、受众人群以及传习所场所。坚持这一基本标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确立并且任名的传习所有兰州鼓子什川传习所、水阜传习所、七里河传习所、安宁传习所、南山传习所和金城关传习所。在每一个传习所都聚集了许多位兰州鼓子好家,也构建起布局合理的传承站点。为了加强传习所的管理,政府出台了相应的管理条例——《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认定及管理办法》,明确了传承人、负责人(传习所)和传习所(阵地)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给予一定的经费扶持。除了收集整理资料、图片、文字以及数字化传承,政府坚持“活态”传承,要求传承人要全面掌握核心技艺,鼓励传承人阵地传承以及交流演出活动,传承人要带徒传艺。

如今,兰州鼓子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各区都成立了鼓子协会。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导下,提出了保护的目标、思路,力图通过采取举办展演、专题研究、开发音像、数字网络产品等活动和措施,加大对兰州鼓子的传播力度。兰州鼓子传习所作为一种传承保护基地,它的过程往往是静态的,是具有艺术生命的固定化存在形式,它使兰州鼓子更稳定地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发挥其积极作用,并以其独特的传播形式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注释:

①传承人级别共分四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

猜你喜欢

传习所兰州
西北大学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我的兰州梦
外公的梦叫兰州蓝
兰州琐记
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必要性
浅谈安徽省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的传承与发展
加强哈尔滨市双城区非遗工作的几点建议
长春师范传习所
长春府“师范传习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