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2015-08-24孙红蕾郑建明
孙红蕾 郑建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孙红蕾郑建明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我国城镇发展“新常态”的强劲动力,该战略的实施不仅会刺激社会对公共信息服务需求的提升,还对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质量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的城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模型可基于矩阵结构模型来构建,其包括平台构建内容、结构框架及各部分细分要素等方面。该平台的构建策略为:明确平台的定位、遵循构建的基本原则及创新治理机制。
新型城镇化公共信息信息服务矩阵
1 引 言
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基于我国当前城乡发展现状提出的城市发展创新战略,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继续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核心”“发挥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1]。然而,当前城镇化发展中严重存在着意识层面城镇化滞后于物质层面城镇化、市民化进程滞后于城镇化进程的问题[2]。公共信息服务在推进信息融合及推进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3],将公共信息服务与新型城镇化深度融合可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路径。因此,作为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基础支撑——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多是按照系统进行建设,存在着部门、行业间的自我封闭、条块分割的问题,信息服务手段较差,信息收集渠道较为有限[4],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仍处于规划阶段[5]。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怎样界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平台的内容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如何调动更多信息主体参与平台建设,激励平台服务创新以实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这些基本问题尚不明晰,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 平台的概念与结构
2.1概念界定
新型城镇化突显“人本位”的要义,核心在于人的城镇化,是户籍城镇化、土地城镇化、观念城镇化与心理城镇化的集成体,是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全方位的统一过程[6],强调城镇化与市民化同步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以政府主导和引导相结合,以城镇各部门及公众生产生活所产生或衍生的数字资源为依托,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各种公共信息服务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较于传统情境下,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位于电子政务框架或某一专门领域的一部分,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内涵与外延上均有进一步延伸,具体体现为以下4个方面:
第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政府(包括其职能部门)、企业、第三部门(如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以及社会公益组织向社会及公众提供科教文卫信息、政府政策法规与文件精神、日常生活娱乐信息、城镇动态信息等各种以公共信息资源为主体的数字资源的一体化服务窗口。
第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以上部门或社会组织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形式结构、体系结构、逻辑结构、标准规范等要素的有机集成体,是新城镇的综合性信息中心。
第三,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既是城镇居民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和话语权表达的有效平台,又是加快城镇电子政务、网商经济、在线教育、数字文化等领域发展速度的助推器,其建设发展将全面提升城镇的信息传播速率和社会文明水平,增强城镇的核心竞争力,加速实现城乡居民信息一体化。
第四,从发展趋势上看,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实际运营中将有更多的公众及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共享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延展,并逐步衍生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各项工作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政府、企业、社区、科研机构等相互交流的“互动空间”,新老市民互相了解和融合的有效渠道。
2.2矩阵式的平台结构模型
矩阵,是线性代数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一个i×j的矩阵就是将i×j个数排成一个i行j列的数阵,并用圆括号将其两侧括起来,数阵中的每个数被叫作矩阵的元素[7]。由于它能将众多数据紧凑、集中,因此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模型简便表达[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矩阵结构模型为:在i行(横行)上实现i模块内部各元素的横向整合,形成具有鲁棒性①和自组织特性并能够分布式协作的群集系统;在j列(竖列)上实现系统、技术、服务、功能、资源、行为主体等各个模块的纵向集成,交互响应;每个矩阵交叉点通过点对点协作激发各个集成元素的个体智能行为,实现集成元素群集系统的群体智能,发挥平台的立体辐射作用。
将数学中的矩阵结构模型与群集智能理论引入到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模型构建中,不仅有助于从多个视角对平台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工作中的核心,还兼具以下作用:首先,在组织结构层面,形成了横向整合—纵向贯通—立体辐射的平台结构,构建了跨系统、跨部门、跨学科、跨组织、分布协作的空间矩阵,体现了平台模型中模块内部的横向协同关系和模块间的纵向集成关系;其次,在信息保障层面,可以实现信息人、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标准、信息管理等多方面的交叉复现和无缝链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稳定的平台信息保障力;最后,在运行机制层面,众多具备自治性的矩阵交叉点通过分布式的竞争与合作机制,将实现平台在宏观上各子平台、各模块间的协同,中观上技术的协同,以及微观上具体服务、功能、参与主体行为的协同,进而推动平台有序运转,协调发展。
2.2.1平台结构模型的构建
假设以X表示城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结构模型,Xij为平台矩阵结构模型中第i行、第j列的具体元素,平台(用X表示)的构成可具体分为以下6个主要模块。
X1j表示系统模块:X11=界面操作系统,X12=管理系统,X13=服务系统,X14=网络系统,X15=人力资源保障系统。
X2j表示技术模块:X21=应用技术,X22=技术标准,X23=技术环境,X24=基础设施,X25=用户终端。
X3j表示服务模块:X31=数据服务,X32=信息服务,X33=知识服务。
X4j表示功能模块:X41=基础服务功能,X42=深入服务功能,X43=统计分析功能,X44=决策功能,X45=管理功能,X46=信息社区功能。
X5j表示资源模块:X51=私人资源,X52=公共资源,X53=企业资源,X54=科研资源。
X6j表示行为主体模块:X61=用户,X62=技术人员,X63=管理人员,X64=规划部门,X65=调查小组。
上述矩阵结构元素可用矩阵式概括表示为:
即: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2.2.2平台矩阵结构模型的细分要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矩阵式城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构成模块中各元素具体细分要素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平台系统模块的内在机理
系统模块中,界面操作系统即平台与用户的接入界面,是平台与用户互动的基本保障系统,其友好性、易用性水平将直接影响平台效能发挥的程度;管理系统是平台构建、运行、维护、更新、迭代等工作能稳定完成的关键;服务系统是平台效益实现的主要支持力量,其好坏关系整个平台效能实现程度的高低;网络系统是平台提供泛在服务的网络保障;平台建设中既涉及到内部工作人员的管理问题,还包含对用户进行技术能力培训以提升用户使用平台能力的问题,而这些都与平台人力资源保障系统密不可分。
(2) 平台技术模块的内部构成
技术模块中,应用技术是支撑平台建设和发展的技术支持力量,是人机交互技术、云计算技术、Web2.0技术等新一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综合集成 ;技术标准又可细分为信息组织标准、信息技术标准、元数据标准、硬件软件标准、互操作标准等规范体系;技术环境主要指平台所依附的泛在网络环境、移动服务环境和IPv6协议等;基础设施可进一步细分为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基础设施;用户终端包括计算机终端和移动客户终端等。
(3)平台服务模块的基本结构
服务模块可根据服务深度分为数据服务、信息服务、知识服务3个单元。其中,数据服务是平台的最基础性服务,投入小、范围广、规模大,主要用以满足平台用户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如天气预报查询、政府新闻浏览等;信息服务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合组织,并对数据间的关联进行有效揭示后所形成的简单、粗糙的增值服务,主要用以查询线索;知识服务是平台的高级服务,面向对象范围窄、知识含量高、投入成本大,主要面向有较高服务需求的高知用户提供系统、全面、复合、有偿的增值服务。
(4)平台功能模块的要素细分
功能模块中,基础服务功能可细分为查询共享功能和参考咨询功能;深入服务功能是基础服务功能的延伸,包括相关订阅功能、信息推送功能、用户自组织功能等进一步深层次的平台功能;统计分析功能主要是对平台日常运营数据及用户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系统的报告以供查询;决策功能的面向对象主要为政府部门和企业部门,帮助政府和企业了解用户需求,把握城镇“脉搏”,助推其作出合理决策和正确规划;管理功能既包括平台构建主体即政府对平台整体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更新维护,又包括平台个人空间中用户对个人信息的管理;信息社区是围绕个人获得和使用信息的需求而形成的虚拟社区[9],信息社区功能即通过平台将具有共同需求的个体聚合到某一虚拟空间,凭借用户间的协同交互行为促进用户间资源的互利共享,激发用户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丰富平台的资源储备量。
(5)平台资源模块的具体成分
资源模块中,私人资源主要为个人博客日志、贴吧论坛帖子等个人公开信息资源;公共资源包括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数字化的传统文献资源等;企业资源多指企业自建的特色数据库资源和外购的数据库资源;科研资源包括高校和科研机构原有馆藏、后续自主开发建设的特色资源以及自购或联合外购的数据库资源。
(6)平台行为主体模块的构建重点
行为主体模块中,不仅包含平台的面向对象——用户,还包含平台从初始规划到建设、运营、维护等过程中涉及到的规划部门、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调查小组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相关者。其中,规划部门和调查小组是平台行为主体模块构建的关键所在,规划部门是对平台进行宏观调控的专管部门,致力于平台初期建设规划的修订、保障制度的设立、运行机制的完善等相关工作;调查小组致力于面向平台用户的调查工作,周期性地深入平台用户群体中,征询用户诉求,调查平台发挥效能水平和有待完善之处。
3 平台构建策略
3.1明确定位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找准平台定位,明晰平台边界是平台统筹规划中最为紧要的工作,这对于规避因前期规划失误或准备不充分而造成的后续人为工作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定位于面向全社会和公众的参考咨询平台、信息获取平台、社区交流平台、培训扶助平台及生活服务平台,应兼具灵活性、可拓展性、基础性、公共性及易用性等基本属性。基于微观视角,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城镇居民(原有市民与新市民)的信息意识,满足城镇居民的信息服务需求,缩小居民内部的社会距离(包括物质距离与文化距离)、提高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基于宏观视角,平台建设的目标是加快城镇信息一体化建设,进而带动城乡信息一体化的实现,改善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防范动态性公共危机爆发。
3.2遵循构建的基本原则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一个庞大、复杂的集成体,其组织建设要有章可循,其运营发展要有法可依。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建设中应坚持以下4个基本原则,以保证平台发展方向的稳定和平台建设的可持续性。
一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为平台初始构建及后续迭代更新要以人的需求为依据;平台服务要以人的需求满足和全面发展为宗旨;平台界面和设施设置要将人性化理念渗透其中;平台效益评估要重视民众的反馈与评价。
二是以服务为导向。服务的效果和质量是考量平台功能及效益的关键性指标,公众及社会组织对平台服务的好评将成为平台得以持续运营的源动力,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是平台建设的起点和归宿所在。
三是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平台建设中信息资源在实时更新、动态变换,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平台能及时响应、嵌入新的技术并保持长期可持续的“成长”。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发展尚在快速上升的阶段,平台建设主体和面向对象的队伍在壮大,只有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平台建设为一个生长体,才能确保平台的长期有效运转,保证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是立体辐射原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面向的服务对象具有多样性和复杂综合性,这就决定了平台资源内容和服务方式应兼具多样性与多维性,从而确保平台功能可以横向、纵向、立体地辐射到各个信息需求层次的个人和组织,真正做到普惠、均等、公平。
3.3创新治理机制
要应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新问题、新挑战,创新平台治理机制势在必行。平台治理机制的创新可具体表现为服务机制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创新、技术开发与保障机制创新、用户激励机制创新、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创新、协作共享机制创新等多个层面,在此,本文仅对用户参与机制与服务收费机制进行重点剖析。
3.3.1引入用户参与机制
泛在网络环境下,用户是集信息生产、信息加工与信息消费为一体的主要信息参与者,其信息活动融入到信息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当代创新理论认为,用户是典型的创新源[10]。对此,以麻省理工学院艾瑞克·冯·西佩尔教授(Ericvon Hippel)为代表的创新学者经过长期深入多行业多领域的实证研究充分验证了“用户是创新者”的观点[11]。同时,已有的用户参与企业产品创新实践结果也表明,用户是创新能力的源泉。因此,在平台治理机制体制中,引入用户参与机制、开发用户潜能、吸引用户成为推进平台功能开发和服务延展的新动力具有重要建设意义。
根据OCI(Opportunities for Consumer Involvement,用户参与机会)强弱程度,即用户对产品研发的影响力,用户参与方式分为3种:强形式——为用户提供创新工具箱,提高容错性,允许用户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研发和创新;弱形式——将用户的需求作为研发的源泉,将用户拉入研发团队,强调用户需求征询和反馈分析;交互形式——通过开发者和用户群体中的高级用户的交互进行研发和创新[12]。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在用户激励机制创新中,引入并完善用户参与机制可表现为3种方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将用户的需求作为平台功能和服务开发的驱动力;另一方面为用户提供创新工具,为其参与平台建设提供必备条件,为其自主创新过程中反复试错和方案验证提供必备空间;此外,应重视采纳用户的概念模型或初步模型,并对其深化研究、开发,从而形成三位一体的用户参与机制,延展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服务边界,充分开发新市民这一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人力资源增量,充实平台内容,增添平台建设新动力。
3.3.2确立金字塔式服务收费机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成本—收益问题至关重要,牵动着全局发展,应给予高度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信息服务的深度与文献资源的开发成本成正比,信息服务深度越深,文献资源开发所耗费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时间成本越高。在平台的实际运营中,若对所有信息服务进行免费供应,必然会耗费巨大的成本,要使这些成本都由政府来负担,势必造成服务增值工作乏力,只能提供基于全局考虑进行低水平的均等信息服务。因此,建立金字塔式服务收费机制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金字塔式服务收费机制即基于政府管放的理念,根据平台文献资源开发成本对服务进行分层,并依照不同层次的信息服务实行差异化管理,采取相应收费的制度(见图1)。如前文分析,数据服务主要用以满足平台用户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对此类基础性公共信息服务,应由政府投入建设,免费向公众提供 ;信息服务是对数据进行初步整合和组织后形成的简单增值服务,可采取“市场定价+政府补偿”的方式,低价向有相关需求的城镇居民提供;知识服务是平台的深度服务,面向对象范围窄、知识含量高、投入成本大,主要用以满足有较高服务需求的高知用户,对于此类服务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据市场定价收费。简言之,就是对基础性公共信息服务免费提供,对超出基础信息服务层面的额外服务根据其增值程度和开发投入成本酌情收费。
建立金字塔式服务收费机制,从局部看,有助于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推进信息服务增值活动的发展,吸引更多资源建设的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激发信息服务深挖掘主体(尤其是企业、科研机构等)的开发潜力;从全局看,有助于政府将更多有效资金投入到基础服务建设中,推进城乡基础普惠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提升,满足不同层次的用户需求,规避“劫富济贫”式或“曲高和寡”式发展所带来的社会风险,实现社会包容和社会公平。
图1 金字塔式服务收费机制模型
4 结 语
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镇”,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信息保障,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巨大引擎。在下一步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的基础理论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具体运行机制与治理机制体制,并进行专题性的案例分析,以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理论指引。
注释:
①鲁棒性是Robust的音译,也就是健壮和强壮的意思,它是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关键。
[1]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3月5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EB/OL]. [2015-03-17]. http://paper.people.com.cn/ rmrb/html/2015-03/17/nw.D110000renmrb_20150317_2-01.htm.
[2]庄荣盛.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能走多远[J]. 社会科学,2014 (3):55-58.
[3]李全喜,蔡慧慧. 信息融合: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可忽视的问题[J]. 图书馆建设, 2012(12):17-19,24.
[4]雷晓庆, 李春娇. 基于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15(3):71-75.
[5]周萍, 陈雅. 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策略研究[J]. 图书馆学研究, 2014(16):75-78,54.
[6]刘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策略[J]. 图书情报工作, 2014(13):51-55.
[7]吴志红, 朱榕, 王一华. 基于矩阵模型的区域集群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研究[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1(5):50-54.
[8]矩阵[EB/OL]. [2015-03-17].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CsxRMU7jS5HJ0YIBZaHrBnEcVR0JFSZn34kaRYja3KR8spPVS-3vkElgd-Gn1DbE_iU8KwrE-Cb2Q9SHRrHZa.
[9]Fisher K E,Unruh K T,Durrance J C. Information Communities:Characteristics Gleaned from Studies of Three Online Networks[J]. Procee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3,40(1):298-305.
[10]吴伟. 企业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用户参与机制研究[J]. 开发研究, 2010(4):130-133.
[11]Karlyn A. The Sources of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EB/OL]. [2015-05-15]. http://www.fpspi.org/PDF/InnovCreativity.pdf.
[12]Jeppesen L B. User Toolkits for Innovation:Consumers Support Each Other[J].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22(4):347-362.
孙红蕾女,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已发表论文4篇。
郑建明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已发表论文数十篇。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s the strong driving force of the ''new normal''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strategy can not only stimulate the social demands for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but also requires higher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information platform. The structure model of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 can be built up on the basic of matrix structure model, which consists of content, structural frame and sub-elements. It is the construction stategy to define the platform positioning, follow the fundamental principal of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e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
New urbanization; Public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service; Matrix
G250.7
B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信息化问题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4ATQ006。
2015-06-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