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渔鼓分布情况探析
2019-09-18谢维
摘 要:渔鼓,是曲艺中鼓曲类的一个曲种。早期为道士怀抱渔鼓筒击节自打自唱,随着发展在部分地区渐衍变为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例如沾化区的渔鼓戏、岱山县高亭镇渔鼓舞等。其广泛流传于国内20多个省份。本文将从渔鼓的称谓、渔鼓释义、渔鼓在全国的分布情况三方面展开论述。前两部分以浅要介绍为主,将渔鼓在全国的分布作为重点,从而希冀读者能对渔鼓在我国的分布有一个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键词:渔鼓;释义;分布情况
1 渔鼓的称谓
渔鼓这一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地曲有不同的称谓,其中使用最多的命名方式是在“渔鼓”前加以地方名来命名,例如零陵渔鼓,萍乡渔鼓等。其次是将之直接称为道情或渔鼓道情,或在前加以地名,例如陇东道情,永济道情等。另有些地区以模仿渔鼓的主奏乐器渔鼓发出的声音来命名,例如在闽台部分地区将之称为“蓬鼓”“嘭嘭鼓”“嘭鼓”。此外,因渔鼓与其他的曲艺形式在演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有人将它称为“坠子”或“莲花落子”,这种称谓以河南省为主;或者称之为“竹琴”,以四川、重庆、贵州为主;另外衡阳的部分艺人则以渔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渔鼓筒将之命名为“春筒”“筒筒”。
可见,渔鼓的称谓较为丰富,对于同一曲种兼多种称谓,与当地人民的审美倾向的选择及风俗各方面都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 渔鼓释义
以下将从渔鼓所从属的地位、表演形式、伴奏乐器、文化形态4个方面对渔鼓作释义。
目前学术界,普遍将传统音乐分为五大类,分别为民歌、歌舞、器乐、曲艺及戏曲。渔鼓归于曲艺,但在曲艺这个大门类中,还将划分各小门类,在《鼓曲研究》《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曲艺概论》中,将渔鼓、鼓词、弹词类、琴书类等归为鼓曲类;《当代中国曲艺》将渔鼓归为鼓曲唱曲类;《中国民间文学概要》将渔鼓单独划分于曲艺的下级门类,即渔鼓道情。从渔鼓所从属地位来看,渔鼓是曲艺中的一个曲种,被学术界多数人认为是曲艺中鼓曲类下的一个传统音乐类别。从渔鼓早期的表演形式来看,渔鼓为一人自演自唱,其中以唱为主、说为辅,多为板腔体、曲牌体,以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一人能分饰多角,在角色快速跳出、跳入的转换能力上要求极高。因此,从表演形式上看可知,渔鼓与快板、相声等纯说类曲种相区别,与弹词、琴书、鼓书等有说有唱类既区别又紧密联系。现在的表演形式更丰富,有单口、对口、群口等。从渔鼓的伴奏乐器来看,早期渔鼓的伴奏乐器是渔鼓筒加简板。在《袖珍音乐辞典》中对渔鼓筒的描述为“渔鼓,中国打击乐器。用长约92厘米,直径6厘米的山竹筒制作,一端蒙油膜(猪肠衣)。演奏时,左手怀鼓在怀,右手拍击下方鼓面。渔鼓是道情类说唱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1]可知,渔鼓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渔鼓筒,而渔鼓筒更是代表渔鼓这一曲种的象征。但笔者认为,目前各音乐辞典及部分书籍在介绍渔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渔鼓筒时,也将其命名为“渔鼓”,或许稍有欠缺。主要原因是曲种渔鼓与渔鼓的主要伴奏乐器渔鼓筒都以“渔鼓”来命名,会有概念混淆、不易甄别之处。如今,渔鼓的伴奏乐器日渐丰富,增加了二胡、月琴、大提琴等。从渔鼓的文化形态来看,首先,渔鼓与道教文化渊源颇深,主要从两方面体现。一是渔鼓最初为道教传经布道、劝人向善的一个工具,往往由道士诵经、化緣所使用。二是关于渔鼓起源的神话传说与道教的各路神仙相关,例如韩湘子、姜子牙等。其次,渔鼓与人民群众各方面的生活习俗相依存,在民间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红白喜事都会请渔鼓艺人表演助兴。再次,渔鼓具有教化、宣传国家方针政策的功能。最后,渔鼓在保持自我特征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来丰富自身,例如花鼓戏、黄梅戏、祁剧、小调等。
足见,渔鼓内涵底蕴深厚,以上仅从四方面浅析,实则不尽然。
3 渔鼓在全国的分布情况
渔鼓广泛分布于国内二十多个省份,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上显示的已经申报非遗的渔鼓项目可知,渔鼓已形成了多种艺术形式,其中主要以申报曲艺为主,另有部分地区申报类型为戏剧、舞蹈、口头文学等形式。关于渔鼓在全国分布情况的整理,笔者主要参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的数据,以及在中国知网中以关键词“渔鼓”“道情”搜索的文献以扫读为主的阅读方式整理而成。我国各省渔鼓主要流行县区摘录如表1。
笔者对表1省份渔鼓的分布做了整理外,武艺民著作《中国道情艺术概论》中提及宁夏、内蒙古亦有渔鼓;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申报名录中有贵州竹琴、重庆市竹琴。
参考文献:
[1] 冯伯阳.袖珍音乐辞典[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383.
[2] http://www.ihchina.cn[DB/OL]. 2019-07-19.
[3] 吴文科.中国曲艺艺术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
[4] 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M].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谢维(1995—),女,湖南衡阳人,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2017级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