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培养摭谈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3期
关键词:凡卡翅膀思维能力

顾 敏

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语文教学必须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并举。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思维能力训练,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思维训练必须寓于语言训练之中。语文训练靠思维来实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以小学六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为例,就语文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谈几点拙见,以望就教于方家。

一、启动思维,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确实,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决定性条件之一。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主要是因为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当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越来越强大,其大脑皮层就会越来越兴奋,内在的潜力也就越容易被挖掘出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较小,容易使大脑皮层处于低迷状态,也就难以发挥其潜力,影响思维的培养。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开启学生学习的兴趣,加以点拨,启发引导,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全班学生通读完整篇文章后,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让学生逐渐掌握文章内涵。可以这样发问:“我们的潜伏部队距离阵地仅仅有六十多米远,即使咳嗽一声都能够被敌人发现,但为什么邱少云的衣服烧着了,有一股焦炭味,还是没有被发现呢?”通过这一问题,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然后教师就可趁机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组选一名组长,由组长汇报组内讨论结果。在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有一位小组成员这样回答:“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全都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周围的硝烟味道太浓,以致于并没有发现邱少云身上的焦炭味。”同时,教师可继续追问:“那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呢?”有的学生回答:“从中可看出当时的战争非常激烈,同时也反映出了敌人的凶残,英雄的坚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未直接给出答案,最先是教师通过这一设问,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带着较强的探究心理而进行思维活动,进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打磨思维,精心理答,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同时也是人脑反映事物并进行联想、分析及推理的高级神经活动,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抽象思维。每一项能力都能够完成一定的活动。而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着智力的发展,思维有正确及错误之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善于体会学生的思考,并加以指导,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对于学生思维的合理及正确性有着较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例如,学习《彩色的翅膀》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都听过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吧,有没有同学会唱这首歌呢?歌词是这样写的: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会受伤也不闪泪光,……飞过绝望。大家认为歌词中隐性的翅膀是真正的翅膀吗?如果不是,能说明理由吗?”有的同学认为是,但大多同学认为不是。其中一位学生回答道:“不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力量、希望及理想。”“嗯,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彩色的翅膀》。”此时,有的学生提问:“翅膀不都是彩色的翅膀的吗?这有什么好学习的。”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并不是急着否定他的观点,而是慢慢引导学生理解,可以对学生说:“今天所学的内容并不是简单描写动物彩色的翅膀的,而是有内涵的,看看文章中说的是什么呢?是否也用了象征的手法呢?或者是象征了什么呢?”通过这一理答,让学生带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习新课,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加以纠正,进而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三、深化思维,比较揣摩,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很多课堂,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但是细思量,师生一直在一个平面上互动,课堂上连番轰炸缺乏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何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呢?这就涉及到思维的深刻性问题。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深刻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今后在面对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从而更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生思考得越深刻,所理解的文章内涵也就越深刻,最终也就越容易掌握文章中心内容。特别是文章中那些提纲挈领的词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全文内容。

例如,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文章中最后一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在这一句话中有两个“幸福”,对于小学生而言,可能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这两个‘幸福’的含义是否相同呢?如果不同,那分别代表着什么含义呢?”“文章作者是通过哪一种方法来描写的呢?”“作者这样描写有什么好处呢?”提出以上三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再次全篇朗读课文,分小组讨论。

经过几分钟的激烈讨论后,并由组长汇报小组讨论成果。最后,经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引导,得出结论:文末两个“幸福”的词义是不相同的,作者主要是通过将现实及幻想进行对比,从而表达卖火柴小女孩的幻想是幸福的,但是现实却是残酷的。最终认识到在当时残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的。而要向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则需要所有穷人团结起来,联手推翻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加以点拨引导,通过比较使学生加深了文章的理解深度,从中了解到小女孩是在幻想与幸福中死去的。“年夜饭”时,本应该与家人团团圆圆地在一起生活,得到真正的幸福,然而,小女孩在寒冷的雪地中死去,这加深了读者对女孩的同情。此时,教师应抓住学生正处于心理共鸣状态的时机,趁机提出问题:“试想一下,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家人能够平平安安,围着火炉吃团圆饭,当下的我们该怎样做呢?”当学生听到这一问题后,纷纷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孝敬父母。在课堂快结束时,可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通过此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很有效。

四、拓展思维,创造运用,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语文重在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学习效果也会很好;反之,发散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同时发散思维也体现着思维的广度,思维越广,也就意味着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感触也越多,其基础知识也就巩固得越扎实、生活经验也就越丰富。另外一方面,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发散思维。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一切方法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并拓宽学生思维广度,提高学生思维速度;同时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肯定学生思维的火花,在此过程中需要给予有效的指导,设计开放性问题,反复拓展练习,最终达到培养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例如,《少年闰土》主要刻画了见识丰富且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并由此表达作者与闰土间深刻的友情及怀念之情。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朋友总有离别的时候,试想一下,三十年后,鲁迅先生与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并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写出来。”写出来的文章在全班阅读,将三十年后两人见面时情景设置的原因是什么,充分说明一下,并由全班学生来评论。

再如,《凡卡》一课,饱尝艰辛的凡卡希望爷爷带他离开这个“魔窟”,费尽心思好不容易写成一封信,但由于没有爷爷的具体地址,成了一封永远收不到的信,凡卡的悲剧命运只能继续。这样看来,凡卡的悲剧似乎只是因为信未能寄出而继续着。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当然不是。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凡卡的命运是社会悲剧呢?我提问:“如果爷爷收到了凡卡的来信,爷爷读了信会有怎样的想法?他会怎样做?凡卡能不能从”魔窟“中被解救出去呢?”我让学生发挥联想,先说再写。有学生说,凡卡的爷爷读着凡卡的信,信未读完,泪流满面。他实在是舍不得凡卡再受这样的苦,立即跑到城里,把凡卡带回了乡下;有学生说,凡卡的爷爷读了凡卡的信,来到城里,把老板痛打了一顿,带着凡卡离开了;有学生说,凡卡的爷爷将凡卡转到了其他店里继续学徒;还有学生说,凡卡的爷爷虽然伤心但是无可奈何,他对凡卡说:“孩子,爷爷老了,没法养活你了。乡下根本没有事情给你做。只有在城里,你才会找到事做。忍忍吧,要想学好手艺,必须忍受别人的打骂。”进而认识到,万恶的剥削社会才是凡卡悲剧的根源,任何逃避都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通过设计这样的作业,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拓宽思维的广度。

学生思维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也不是通过单一学科所能够实现的。这就要求在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中慢慢培养思维能力,通过积累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凡卡翅膀思维能力
《凡卡》续写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没有翅膀也要飞向远方
『无脚鸟』枕着翅膀睡觉
立足文本,引导学生续写
丰富情感,打造朗读底座
翅膀
集中扫描动词,想象透视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