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歌曲演唱中声音“微颤”的认识

2015-08-13孙建英

艺术评鉴 2015年15期
关键词:演唱认识

孙建英

摘要:在歌曲演唱中,声音出现微颤是一个常见的现象,清楚地理解声音的"微颤"有助于更好的演绎声乐作品。

关键词:演唱  微颤  认识

微颤(Vibrato)一词,原意指的是小提琴演奏中的一种叫“揉指”的技巧。自17世纪开始,欧洲的美声唱法学派已经开始对声乐演唱在技术层面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包括呼吸、共鸣、咬字和声音的微颤。从物理学角度来解释,声音的微颤就是声带每秒6-7次的振动,也可以解释为声带振动的频率。本文通过史料的查阅,结合笔者多年演唱的经验,谈谈对歌唱中声音“微颤”的认识。

一、声乐发展史上关于声音“微颤”的研究

对歌曲演唱中出现的声音“微颤”现象,最早被17世纪的古意大利美声学派所关注。17世纪的欧洲,随着世俗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和歌剧的诞生,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也不断丰富。其中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声区的统一、母音咬字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初显。“微颤”也就在那时由古意大利美声学派所关注和研究,但是整体研究只处在初级阶段。经过300年左右的发展,到20世纪,瑞典著名音乐心理学家西秀尔对“微颤”做了细致、详实的研究,并从物理学、声学、生理学方面对“微颤”作了解释。西秀尔指出:“一个好的声音的微颤,就是一种音高的脉动,它通常伴随着以音强和音色的同步脉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声音变得悦耳、有弹性,温柔而丰满。 欧洲声乐发展史上,尤其在17世纪和20世纪的声乐研究领域对声音‘微颤的研究成果对当前歌唱学习仍然有着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歌曲演唱中“微颤“的产生

作为一名歌者,无论是什么唱法,起音之前都需要做“打哈欠”。这一动作不光是为了吸好气,而且还可以打开咽腔。同时,在演唱过程中仍然需要“打着哈欠”演唱。“打着哈欠”演唱的目的就是自然落下喉器,打开牙关和咽腔,并使得下巴在演唱过程中始终处于自然放松、会厌处于积极抬起的状态。这一状态,也是歌唱前塑造好声音通道的最佳状态。此时,气息冲击声门,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必然在声音通道内向外传播。由于喉部、舌部的放松,经过声音通道和咽壁反射出来的声音带有颤动,并伴随着较多的自然泛音,这就是声音“微颤”的产生。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微颤”是气息得到很好的支撑和流动,口、咽、喉部正确打开并积极保持的前提之下,声音才会出现的正常的颤抖现象。

三、“微颤”在歌曲演唱中的积极作用

(一)“微颤”的频率可以检测合唱音色和谐、统一的标准

合唱最基本的排练要求就是音色和谐统一,富有表现力。如果在合唱过程中,有一个队员的声音“微颤”频率过快或者过慢,就会与其他队员的音色不协调,合唱的表现力就会被打破。所以,在合唱过程中,首先要求队员有协作精神;其次,每位队员都要有很好的气息支撑,轻松自然的演唱状态,以及具备很好的掌控自己声音的能力,这里同样包含控制声带振动频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微颤”的频率。

(二)“微颤”是歌曲表现的一种方法

在许多声乐作品中,作曲家为了让歌曲的音乐内涵更好的通过歌唱家表现出来,在创作中,会在某一个音上标注颤音的符号,并在该音的前后旋律进行做好了烘托气氛、推动情感高潮到来的铺垫。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提早酝酿好了情绪,伴随着音乐的进行逐步升华,直到这一颤音处全部迸发出来,给听众以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认同。例如,多尼采蒂的歌剧《爱的甘醇》最后一幕的结尾部分,奈莫利诺瞥见阿迪娜妒忌、伤心的泪水,知道了她的心思,于是唱起了那首著名男高音咏叹调《偷洒一滴泪》。该首咏叹调的最后一句旋律,奈莫利诺对阿迪娜的爱情的表达在“da-”这一个字母上迸发出来。作曲家在这个词上加上了“微颤”的记号,表现了奈莫利诺的情感经过之前的积蓄,在这个点上深深予以表现,并带有哭腔。此时的“微颤”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到激动或伤感时候声音传播上微微的抖动,似同哽咽。

四、认识“微颤”过程中的偏差

上文已经从物理学角度对歌唱中的“微颤”现象做了解释,这里不再赘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在欣赏许多歌唱演员的演唱中,经常会发现在演唱保持音的时候,许多歌唱者会刻意去抖动喉器,从而造成声音的抖动。就这一点,笔者认为,这是演唱者对“微颤”认识的偏差。“微颤”的产生是演唱者在歌唱过程中口、咽、喉部自然放松,声音有气息有效的支撑,气息冲击声带过程中,声带自然振动表现出来的一种频率。“微颤”的出现不仅是一种物理现象,也是歌唱者演唱技巧成熟的表现。而不是我们经常看到那种人为抖动喉器所得来的声音,暂且我们把这种声音称作为“抖音”吧。

那么有人会问,许多老一辈的歌唱家,例如李光曦、刘秉义,他们在演唱中也会出现这种声音,我们怎么来看待他们的这类声音是“微颤”还是“抖音”。笔者认为,像李光曦、刘秉义等老一辈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技巧和演唱方法都有他们自身的特点。然而,由于他们的年龄的原因,喉部的肌肉和皮肤组织开始松弛,缺乏像年轻人那样的弹性,气息的支撑也没有年轻人有劲。所以,这些老一辈歌唱家在歌唱中,尤其是高音部分或者保持音部分都会出现声音抖动的现象,这也属于正常的现象。

还有人会问,许多地方民歌演唱中,要求演唱者刻意抖动喉器,获得声音抖动的效果。这一现象我们怎么看?笔者认为,地方民歌都带有地方的特色,它的演唱方法与地方文化这一滋养的土壤分不开。例如,云南彝族的海菜腔中高腔延长音的演唱需要抖动一次喉器,获得一次抖音的效果;徽州民歌中的绵羊声,同样也是演唱者抖动喉器。目的在于展示本地区、本民族民歌的音乐特点,体现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化。笔者认为,这种演唱技巧应该理解为“抖音”,与本文所论述的“微颤”不同质。

五、 结语

从声乐发展史来看,对于“微颤”的研究已经有400多年。歌唱中声音出现“微颤”的现象既是一种物理现象,又是演唱技能正确的体现。只有正确地认识了演唱中声音的“微颤”现象,严格区分“抖喉”与“微颤”本质区别,才能够更好诠释歌曲的音乐内涵,生动地演绎声乐作品。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2]沈旋.西方歌剧辞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演唱认识
陇东民歌演唱特征探究
传统民歌中方言演唱的重要性阐释
宋词演唱走入课堂之初体验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对偶修辞格的研究述略
声乐教学略见
演唱者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基本问题分析
浅谈我对秦腔小生舞台表演的认识
试论会计规范研究方法的剖析与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