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加强初中数学课堂的“两问”
2015-08-10钱进军
钱进军
摘 要:在初中数学授课过程中,老师的设问、引导不仅可以引发、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是老师和学生展开情感沟通、信息交流,进而达成教育的必要手段。老师的设问、引导对提升课堂教学成效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说,好的设问是促使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路径。老师设置课堂提问时一定需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数学的实际课程内容出发,注重适度性,以期达到“启”而能“发”的成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调动他们的思维,进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分析及把握知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及思考,对于华东师大版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课堂的设问和追问进行一番探究,以期给更多人以参考借鉴之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设问和追问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设计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思考能力的“催化剂”,其可以让学生的脑力活动从静态转变成动态,是打开学生创造性才能的钥匙。在教学过程中,新的知识和学生以前学过的旧数学知识存有理解方面的摩擦,这种摩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讲授“多边形的定义”时,由于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接触多边形的物体有很多,而且在小学课程里又学习过多边形的部分知识,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多边形有了一定的了解。针对这样的情况,老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设问:“请大家说一说多边形有哪些特征?什么叫做多边形?”学生想了好久还是没办法回答上来,这时学生对“多边形”的定义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展开教学,就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另外,老师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数学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才能。如演示法、差错幽默法、角色变换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思考才能。
二、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在优良的问题情景中,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思维,但如何在持久的时间内维持思维的积极性呢?而让学生产生质疑及争论是引导积极思维的有效手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需善于巧妙设问,引起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接着再适当的引导,在教学模式上,老师能够使用分组探讨、小组比赛、反驳争论等方式,引发学生思维,经过一番的探讨,逐渐寻找到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懂得分析问题、与同学合作交流。问题争论是知识的转移及应用过程,在其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同时让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多提出独特的、新奇的想法。经过对问题的争论,巩固了数学知识,增强了学生探讨问题的才能,并且培育了他们的积极思维。
三、运用追问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回答了老师的提问,老师就立刻终止其他的讨论,如此教学会使学生的思维单一,使他们的思维形成“平面型”的,难以发展学生的拓展能力。新时代的教学是要培育主动思考、思维灵活的创造型人才。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落实这种思想,有实效性的方法则是在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一种方法后,老师需接着提出:“还有别的方法吗?”这可以引诱学生更深一层地去思考及想象,让课堂教学向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从“常规型”转变成“创新型”发展。
四、在设问和追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设问的“角度”。课堂设问时应掌握好设问的角度,选取课程内容的最好切入点,如此才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才可以更好地带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比如,老师在讲授“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这样提问:“相信同学们都吃过拉面吧!拉面师傅将一条很粗的面条反复拉伸、捏合,第几次后可以拉出128根面条呢?”这样的提问方式更加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把握好设问的“难度”。课堂教学是面对所有学生的,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问题太简单,学生反而会轻视课堂教学的知识点。所以设问的难度必须准确掌握,让回答问题所具备的思维水准处在学生实际的数学水准上,让他们有信心去探索。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老师如果直接问学生有几种关系以及交点问题,学生自然倍感困难,此时老师可以换一种方式,问学生“如果一条直线接近一个圆的话,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此时便可以就地取材,实践获得真知。
3.把握好问题的“密度”。课堂设问时要注意设问的密度,如果一节课总是不停地提问,学生定会对提问产生厌烦的情绪,无法激活学生思维的目标;但上课时不提问抑或是少提问,那根本就没有打开学生的思维,更说不上提升学生。比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时,老师万不可“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两个全等三角形有什么特点?该怎样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一旦陷入这样“无止境”的提问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被全部浇灭。
4.追问时语言要准确精练,不能含糊不清。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在给学生进行追问时,老师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同时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不能含糊不清。比如,“观察这两列数列,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吗?”这个问题学生不好回答。究竟是问每列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指两列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呢?是研究每列数列趋向无穷时的特征,还是考虑每列数列之和趋向某一常数?还比如:“看到此题,你还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要老师持续地提升设问和追问的技巧,掌握好授课中的程序,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进而经过老师在课堂中的设问和追问,培育学生敢于探究的学习态度及创造性思考能力,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阙建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研究[J].教學与管理,2011(03).
[2]杨世联.例题教学中的“变脸”艺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0).
[3]夏宗林.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文理导航:中旬,2010(07).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