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话题设计:重拾语文对话教学的本真
2015-06-15郭乐宜
郭乐宜
【摘要】提高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效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本文试图从情境性、层次性、开放性、挑战性四个维度阐述语文对话教学中话题设计策略,为学生沟通与文本对话提供具体而真实的路径,从而创设自主探究,平等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和思辨创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对话教学 话题设计 主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9-02
一、引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是,在现实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把师问生答的“问答”式教学,误以为是对话教学。事实上,“对话”教学与“问答”式教学,其两者背后潜在的教育理念是截然不同的。“对话”教学,师生之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有效路径。而“问答”式教学尽管课堂一问一答,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这种被动、单向、接受的学习方式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对话教学中,以阅读话题设计为抓手,真实有效地创设民主的、平等的对话教学情境,并在实践中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话题设计策略: 多维度地对接“语文对话教学”的原点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阅读话题设计要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这样,才能使阅读话题展开过程中,成为使学生历经语文学习的理解、欣赏、感悟、评价等诸多的实践过程。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有效实施话题设计策略呢?下面笔者主要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阐述。
(一)情境性话题设计:唤醒与文本对话的情感触发点
情境性话题设计的对话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交流和分享中获取知识和体验情感的一种对话阅读方式。它的操作步骤是:情景创设——话题互动——小结评价。
案例:《潼关怀古》教学片段:
当学生齐读“望西都,意踌躇“后,笔者先创设情景:“同学们,老师发现古代的诗人很有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了呢?我找了些诗句,读给大家听听: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李白
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长安。—— 王粲
这些诗人离开长安,心里為什么这么难受呢?
然后,话题互动。学生发表看法说:“长安是当时的都城,他们离开了长安,就是远离了当时的朝廷,所以他们难受。”……
教师肯定启发:“说得很好。那么,‘望西都,意踌躇,是什么让张养浩心情踌躇呢?”
学生接着说:“张养浩伤心的是宫阙都做了土。”
教师追问:“秦汉的宫阙倒了,身在元朝的张养浩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有的学生说:“张养浩伤心的不仅是宫阙变成了土,还为百姓那么辛苦劳动,那么多的心血白白付出而伤心。” 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张养浩难过的是,因为宫阙倒了之后,统治者肯定又要重新修建宫阙,而重修宫阙,老百姓肯定又要受苦了。”
最后小结评价:“老师觉得,把三个同学的观点合起来就更完整了。”
这个教学片段,老师抛出情境性话题,营造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诗一般的情感氛围和基调,接着开展对话教学,学生就能自主地与文本对话,进而走进诗人的心底。
(二)层次性话题设计:引入与文本对话解读的制高点
阅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也必经历由浅入深这样的过程。所以话题的设计,教师要充分考虑话题的层次性。一般地说,初读课文时,设计的是感知性话题;细读课文时,设计的是探究性话题;赏读课文时,设计的是综合性话题。
案例:《邓稼先》教学片段:
初读课文后,笔者以 “邓稼先凭什么感动了中国?”为阅读话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纷纷回答……
细读课文时,笔者抛出了“邓稼先的哪些言行感动了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这个话题,通过圈画品读、想象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边读边感悟,体会邓稼先的高尚品质。
阅读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先小结:“同学们,邓稼先的事迹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感动了今天的我们,感动了当时的中国,我们完全可以说邓稼先是当之无愧的感动中国世纪人物。”然后水到渠成地抛出最后的话题:我们以自己的方式为我们心目中的英雄——邓稼先写一段颁奖词。
纵观这三个阅读话题,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尤其是“写颁奖词”这个以读促写的综合性阅读话题,让学生走近邓稼先,激发对邓稼先的无限爱戴和崇敬之情。
(三)开放性话题设计:瞄准与文本对话的主体想象着力点
开放性话题设计的对话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猜读”文本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依据自己的“惯例经验”去“预测”文本内容的一种想象阅读。另外,个体预测的可行性与文本的可吻合程度结果的比较,让他们进入到文本意义与意蕴的深处,从而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度理解。
案例:《散步》教学片段:
学生对文本不知情前提下,笔者上课时先逐一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文本的内容,运用“猜读”文本的方法,不断抛出开放性话题:“同学们,这一家人就走着走着,但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矛盾怎么解决呢?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会怎么做?”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有的学生说:“跟着母亲走大路,母亲一定很幸福。”
有的学生说:“我会跟儿子走小路。因为我的儿子还小,走小路不平坦,他走过小路就会懂得生命的坎坷。”
……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围绕教师设置的话题,尽管学生的一些“猜想”与文本内容不相吻合,但并不能简单否定学生的理解,这同样是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是合理的“偏见”。借助比较,学生会忽然领悟到亲情中、生命中更为本质的东西。
(四)挑战性话题设计:激发与文本对话的思维创新点
我们知道,“问答式”教学,教师设置的问题封闭,框死了学生的思考深度,缺乏挑战。由此,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最近发展区。
案例:《杨修之死》教学片段:
探究杨修死因时,笔者抛出一个挑战性阅读话题:“杨修之死,何之故?请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启发:假设杨修身在刘营,命运将会如何?历史是否会重写?”
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有的学生说:“因为刘备宽厚仁慈,杨修可能会被重用,而成为杰出的军师。”
有的学生说:“如果刘备同时拥有诸葛亮、杨修,还不‘攘除奸凶,兴复汉室?那时,三国也就变成一国了!”
有的学生说:“杨修既然会‘数犯曹操之忌,也有可能会犯刘备之忌,到头来仍免不了一死。不过是时间早晚而已。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
案例中,教师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当作阅读的话题,将深入思考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要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必须要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联系已有对知识的体悟与认识发出自己的声音。虽然学生的理解也许是肤浅的、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只要教师在主流价值上引导得当,那么对话也是富有意义的。
三、成效分析:发展学生阅读能力是可行有效的
我们明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是课堂改革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对话教学的主阵地,这要求教师要更多的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与本文对话,教师要把“话语霸权”转变为“平等对话”。实践证明,有效的话题设计,重拾语文对话教学的本真,能让课堂真真焕发出生命力,让学生阅读能力长足发展。
(一)调动了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
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努力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设计丰富多彩的话题,就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适时适度地组织学生讨论过程中,能巧妙点拨、引导学生向文本深入对话,使课堂自始至终都充满趣味性、探究性和挑战性。这不仅能调动学生语文阅读的主动性,也创设自主探究,平等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氛围。
(二)丰富了学生语文阅读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阅读中,因为每一篇活生生的作品,都包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与一篇篇文本真切对话,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感受力、领悟力和想象力。
同时,学生不断与文本对话的作用下,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自己的情感体验,也有了深切的领悟。从阅读情感体验中,学生可以从人生的高度解读文本,从中汲取营养,接受人文素养的陶冶,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
(三)发展了学生语文阅读的团队思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话题设计抓手的对话教学,它创建了一种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由于它所描述的問题的复杂性,使得部分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合作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另外,“话题设计”开放性和层次性,使得那些阅读能力弱的学生也能够相对容易地参与协作。
另外,话题教学策略,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学习者”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动态的相互作用,从而有更多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活了,他们主动参与,学会合作,一起分享,共同提高,这样,学生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生的思辨创造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束语
当然,语文阅读设计的话题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对话教学的特点是流动的、动态的和过程性的,对话教学的目标是生成性的,所以非预期的因素比预期因素多。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和教学智慧,就不能流畅地驾驭整个对话教学场景。
另外,学生毕竟稚嫩而正在发展中,要做到与文本成熟对话,需要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所以,作为“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不仅仅是一个辅助者,也是一个主导者。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的文学修养,拿捏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这样才能轻车熟路地架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桥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2]杨九俊.《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技出版社,2004年
[3]宁鸿彬.《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教育科学出版社
[4]周一贯.《研究性阅读教学探索 》,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