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值与心电图改变的探讨
2015-06-11文国进
文国进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值变化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共有102例,将其中血压值在140-159mmHg的患者一共有45例设为对照组,血压值在160mmHg以上的患者一共有57例设为实验组,对两组病人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其之间心电图改变给予对比分析。结果:通过临床心电图检查, 实验组的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改变伴有T波改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与心电图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心电图;血压值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72-01
原发性高血压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造成的。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本文笔者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接收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一共有102例,对其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102例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2例,女性患者30例,患者年龄在50~76岁,患者平均年龄67.3±6.5岁,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1]。将其中血压值在140-159mmHg的患者一共有45例设為对照组,血压值在160mmHg以上的患者一共有57例设为实验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之间的相关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给予对比。
1.2方法
1.21监测方法
仪器采取9320K心电图机,在身体不同表面部分分别采取金属电极板,采取导联线把病人与心电图机之间相互连接,将人体组织心脏传在体表的电流进行记录。将入院时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均按上述方法记录常规心电图,以收缩压为140-159mmHg病人和收缩压大于等于160mmHg以上病人的心电图进行分组。
1.22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临床心电图检查, 实验组的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改变伴有T波改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心电图异常情况对比【n(%)】
组别 n 缺血性ST段改变 ST段改变伴T波改变 室性心律失常
实验组 57 26(45.61)* 23(40.35)* 19(33.33)*
对照组 45 10(22.22) 9(20) 9(20)
注:和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高血压病是如今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亦是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形成的主要病因。根据相关报道,高血压患者是否进行降压治疗,患者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和ST-T改变都与血压值呈正比关系,由高血压导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和损伤性心肌缺血等病症是导致患者突发死亡的原因之一。高血压患者血压较高时心律失常发生频率、ST-T改变与血压较低时差异显著(P<0.05)。究其原因:(1)患者血压升高导致左室壁张力增加易引发心律失常,如室行早搏等异位搏动,心电图发生改变。(2)高血压可以引发冠脉的相对性供血不足及心肌缺血等不良反应[3]。
根据相关报道表明,和正常人群相比,原发性高血压常规心电图异常编码率较高,其中以T波改变以及ST段压低最为常见,并且异常心电图现象和收缩压以及脉压有密切关系。另外,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采取常规心电图检查,可以对其相关危险因素水平给予评估,预测冠心病的发病。本次检测研究中发现,通过临床心电图检查, 实验组的缺血性ST段改变、ST段改变伴有T波改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上述相关报道结果基本相同[4]。
总之,由于高血压患者中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对于患有高血压患者,应建议同时进行动态血压、心电图监测,以便及时探寻到患者出现不良症状的成因,明确掌握血压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治疗参考数据,并且能有效预防高血压引发的心脏意外事件。
参考文献:
[1]戴俊明,傅华,沈贻谔等.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0,8(3):143-145.
[2]翟任群.108例原发性高血压的心电图及临床分析[J].江苏实用心电学杂志,2003,12(3):209-210.
[3]张岩.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09,43(4):416-417.
[4]赵英,邹竟竟,胡慧民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ST段缺血样改变的判断价值比较[J].临床军医杂志,2006,34(6):753-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