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2015-06-07吴忠意
吴忠意
(福建省浦城县医院CT室,福建 浦城 353400)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吴忠意
(福建省浦城县医院CT室,福建 浦城 353400)
目的:探讨CT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平扫与增强扫描表现。结果:CT平扫,23例均为单侧发病,肾实质内可见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影,病变常向肾周蔓延,多数伴肾盂或近段输尿管结石;增强扫描囊性部分不强化,边缘及实性部分明显强化,肾功能多不同程度受损。结论:CT检查对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重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一项重要检查方法。
肾盂肾炎,黄色芽肿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诊断,鉴别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肉芽肿性炎,是一种少见的破坏肾实质的炎症,炎症始于肾盂,进而破坏周围肾髓质、皮质,形成脓腔,因周围围绕黄色肉芽组织而得名,并继续向外围蔓延,与多种肾疾病的临床及影像表现相识,鉴别困难,易误诊。现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13年23例经病理证实的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其CT图像特征,并探讨CT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3例中,男5例,女18例;年龄28~65岁,平均48.6岁;均为单侧肾发病,右肾9例,左肾14例;病程较长,3个月~3年余不等。患者表现为反复低热和肾区痛,可有乏力、厌食、体质量下降;反复发作尿急、尿频23例,血象白细胞升高9例,血沉加快10例,肾区痛17例,多表现为间歇性;尿白细胞增加23例,蛋白尿15例,血尿1例,13例尿中查到泡沫细胞,触及肾区肿块13例,肝功能不良5例,23例均有不同程度肾功能不良。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双排螺旋CT机,行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右膈顶至双肾下缘以下病灶累及区,螺距1.0,层厚6.5 cm,层距6.5 cm,ROI使用层厚3.2 cm,层距3.2 cm;增强扫描对比剂使用碘佛醇100mL,注射速率2.5~3.0mL/s,经肘静脉注射后于30 s、90~120 s分别行动脉期、实质期扫描。
2 结果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根据累及范围分为局限型与弥漫型[1],本组中局限型6例,弥漫型17例,均为单侧发病,对侧未受累;右肾9例,左肾14例。CT平扫局限型表现为肾实质内局灶性囊性肿块影,6例可见肾结石,3例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肾筋膜、腰大肌等部位可见炎症粘连、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强化,实质期囊壁仍可见持续强化,坏死区无强化,患肾肾功能轻度减弱5例,1例肾功能减弱较明显。弥漫型CT平扫,15例可见病变肾脏明显肿大、轮廓不规整,2例轻度肿大,肾实质密度混杂,其内可见多发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CT值-2~42 HU;12例肾实质明显变薄;9例肾盂、肾盏不易分辨,肾窦脂肪减少,为纤维索条影代替;15例可见肾盂结石;2例输尿管上段可见结石;9例肾盂、肾盏扩张积液;17例均见脂肪囊密度增高,模糊不清,肾周筋膜增厚粘连(图1);12例腰大肌、腰方肌及腰背肌等部位的炎症粘连、增厚,相应部位8例见囊性肿块形成(脓肿);1例肾上腺内侧膈肌脚形成脓肿,1例伴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肾实质内囊实性肿块边缘及实性部分强化(图2a),实质期边缘及实性部分仍可见持续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膈肌脚及腰背肌脓肿可见环形强化(图2b,2c);全肾功能明显受损9例,功能消失7例,轻度受损1例。
3 讨论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又称为泡沫细胞肉芽肿、肾盂肾炎黄色瘤等,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肾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肾盂、肾盏内常有结石,炎症始于肾盂、肾盏,进而延伸破坏肾窦、髓质及皮质,形成单个或多个脓腔,因脓腔周围有黄色肉芽组织及泡沫细胞围绕而得名。肾实质弥漫性破坏后,部分炎症继续向四周蔓延,累及肾周间隙、膈肌脚、腰大肌及腰背肌等,并常形成脓肿,少数可见瘘管形成。肾盂、肾实质及肾周弥漫性破坏后,出现纤维化,肾实质萎缩,肾功能几乎均出现下降或消失[2]。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中年女性多见,儿童罕见[3],常为单侧发病;临床无特异性,常有反复低热和肾区痛,可有乏力、厌食、体质量下降、腰痛、肾区包块及反复发作尿路感染;实验室检查有脓尿、蛋白尿,部分患者血沉增快,血尿少见;尿培养阳性,以大肠杆菌和变形杆菌为多,部分涂片可找到泡沫细胞。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功能下降、梗阻性感染,以及巨噬细胞溶菌功能减弱、影响细菌产物清除等综合因素密切相关。
图1 女,47岁。平扫脂肪囊密度增高,模糊不清,可见不规则索条影,肾周筋膜增厚粘连(粗箭);肾盂肾盏结石(细箭) 图2 女,47岁 图2a动脉期肾实质内见多发小囊性肿块边缘及实性部分强化,坏死区无强化(箭头) 图2b 动脉期左侧膈肌脚见边缘环形强化的囊性肿块影(箭头),其内可见强化的细分隔影 图2c 实质期腰背部见卵圆形囊性肿块影边缘环形强化(箭头)
CT扫描可明确病灶部位及累及范围,尤其MPR可更直观地显示病灶及蔓延范围,增强扫描尚可评价肾功能;根据病变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型与弥漫型。CT平扫局限型表现为肾实质内局灶性囊性肿块影,可伴坏死,部分患肾可见结石,肾周受累表现为肾脂肪囊密度增高,肾筋膜、腰大肌粘连、增厚;增强扫描:动脉期囊壁强化,实质期仍可见持续强化,坏死区无强化,病变肾脏肾功能轻度减弱或肾功能减弱较明显。弥漫型CT平扫,病变肾脏明显肿大,轮廓不规整,肾实质明显变薄,密度混杂,其内可见多发不规则囊实性肿块影,本组CT值-2~42 HU,偶有出血,肾盂、肾盏扩张积液,有时肾盂、肾盏难以分辨,肾窦脂肪减少,为纤维索条影代替,肾盂、肾盏或输尿管上段多可见结石,脂肪囊密度增高,模糊不清,肾周筋膜增厚粘连,膈肌脚、腰大肌、腰方肌及腰背肌等部位炎症粘连、增厚,部分可见囊性肿块(脓肿)形成,可累及结肠、十二指肠、肝、脾等,甚至形成皮肤瘘管;增强扫描动脉期肾实质内囊实性肿块边缘及实性部分强化,实质期仍可见持续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肾周脓肿可见环形强化;肾功能可见不同程度受损,肾肿大及肾皮质变薄越明显的患者常伴肾功能明显下降[4]。在MPR图像基础上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同时可协助临床确定引流部位进行脓肿引流治疗。
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结核。多为继发性肺结核,有结核中毒症状,尿检可查到结核杆菌,涂片无泡沫细胞,肾内可见多个囊状低密度影,常与相邻肾盏相同,对比剂可进入,囊内密度CT值相对偏高,单个或多个肾盏变形,病灶内钙化多见,表现为点状或环状,肾周可形成寒性脓肿,常伴肾盂、输尿管壁增厚,管腔不规则狭窄,呈“串珠样”改变,可累及膀胱。②肿瘤。肾癌常见于老年男性,常伴无痛性血尿,尿涂片无泡沫细胞,CT表现为肾实质结节状隆起,密度常较高,且不均匀[5],边缘较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不规则,常无合并结石,出血多见,增强扫描TDC为速升速降型,无边缘强化特点,晚期发生转移。③肾脓肿。脓肿起病急,发热及泌尿系感染症状明显,尿涂片无泡沫细胞,多无结石或钙化,脓肿壁厚度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环形强化,若出现气泡影或气液平为典型表现。④肾盂积水。少数弥漫型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表现与肾或输尿管结石并发肾盂积水相似,易误诊,但肾盂积水肾盂肾盏壁薄而光滑,肾盂肾盏内液体为均匀的水样密度,一般无肾周炎性反应,可有少量渗出性液体,密度均匀且低。
总之,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合MPR能全面并直观地观察病变部位及范围,能显示病灶强化特点及肾功能改变;若同时见肾肿大、肾盂结石、肾实质内多发囊实性肿块、肾周密度增高、筋膜增厚伴肾功能损害,对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有重要价值[6-7]。CT检查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方法,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诊断[8],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协助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1]李劲年.中华影像医学:泌尿生殖系统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559.
[2]董学颖.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7,5(1):86-89.
[3]梁长虹,刘于宝,刘再毅,等.腹部病变MSCT诊断[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3:216.
[4]林文妙,唐震.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1,22(10):1121-1122.
[5]黄兆民.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5):314-315.
[6]张淑珍,由丽丽.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3例的CT诊断[J].中国医药指南,2010,8(4):125-126.
[7]蔡振中.螺旋CT在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诊断中的价值[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37-2938.
[8]林文妙,周卫国.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的影像特征[J].实用医学杂志,2007,23(9):1356.
2014-07-16)
10.3969/j.issn.1672-0512.2015.02.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