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葫芦丝教学
2015-05-30史晓光
【摘要】葫芦丝,云南傣族吹奏乐器。由于它圆润、柔和、甜美的音色,古朴典雅的外观,受到大家的喜欢。加之简单易学、价格适中、小巧灵便等特点逐渐在中小学器乐课堂得到普及。本文主要从葫芦丝的乐器发展、教学要点、教学规范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和探讨,以有助于葫芦丝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关键词】乐器发展;教学要点;教学规范
一、葫芦丝乐器概述
葫芦丝是云南傣族特有的舌簧吹奏乐器之一,它发源于被誉为“葫芦丝之乡”的德宏州梁河县,同时它还流传于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聚居地区,其历史悠久,经考证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葫芦丝傣语称“筚朗叨”,意为“带葫芦的直吹管乐器”。
最早的葫芦丝只有吹嘴、主管、簧片三部分没有附管,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现在葫芦丝附带一或两支附管,辅助主管纯五度发声。早期葫芦丝的葫芦和主管是一体的,不可拆卸,改进后的葫芦丝采用葫芦和主管接铜式的连接,可调音、可拆卸。早期葫芦丝音箱的制作材料是“匏”,容易破碎,现在又增添了树脂、景泰蓝、木质等材料来制作使之更结实耐用。簧片也从竹簧改为先进的合金黄铜片,韧性弹性更好且使用寿命也更长,同时在外观和包装上性价比更高,更美观。现代的葫芦丝集合了凤尾竹的典雅、匏材质的共鸣以及金属的亮感所发出独特的傣族韵味,易与人产生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被大众广泛接受。
二、葫芦丝的教学要点
(一)音乐基础的教学要点
音乐是以声音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的,而声音是建立在音的四要素基础之上。在葫芦丝的学习中,音的四要素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觑:
1.音色
在葫芦丝的学习中,如何美化音色是首要的。葫芦丝是单簧气鸣乐器,簧片固定在主管上,簧舌自由振动。吹入的气流通过簧片的间隙,使簧片快速打开闭合。因此学员在练习时注意气息流速的变化,使簧片自然开闭,向管口循环吹气,使气柱均匀振动,发出乐声,平时多练习长音、连音、强弱变化音。再之它的铜质簧片的音色音准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因此练习时也应多用哈气吹奏,使簧片的温度和湿度达到最佳共鸣,发出它甜美、圆润、质朴的音色。
2.音的长短
音的长短表现在节奏上,节奏是音乐旋律的骨架,如果节奏感不好的话,演绎出的旋律就可想而知了。因此在葫芦丝的学习中,教师要注重趣味练习,把生活里的事物所发出的声音用手中的乐器逼真的反映出来,让孩子从“我害怕”到“我喜欢”。比如模仿汽车鸣笛声“滴滴--”x x.,机关枪“嗒嗒嗒嗒”,公鸡叫“咯咯哒”等生活中的声音,使原本复杂难学的节奏变得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通俗易懂。
3.音的高低
音的高低注重的是对音准的辨识。葫芦丝在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中,受五度相生律和纯律的影响较大,故音程之间的音数较十二平均律有所变化,根据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对音准要求可以依据作品的特点来演奏。比如演奏新疆地区音乐的时候,遇到小二度演奏时要比十二平均律的小二度窄,增二度要比十二平均律的宽些。如在葫芦丝曲《爱情美酒》(蒋亦武版)中第二小节为小二度进行,可略窄。第27小节中为下行增二度,可略宽,这样演奏出来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具味道。因此我们在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多些了解和研究的同时,学好视唱练耳,以助于我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4)音的强弱。音的强弱在音乐作品里主要体现在节拍上。在葫芦丝作品中,三拍子的作品不少,如《婚誓》《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等曲目,三拍子始终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感受。如谱例《月光下的凤尾竹》,在演奏中除了对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把握外,还要控制气流的压力和速度,把握好吐奏和连奏的力度和长短(如谱圆圈所示),从而显得强弱分明,优美如歌,所以要求教师在培养学员乐感的同时多注重节拍的练习。
(二)演奏技巧的教学要点
葫芦丝迷人动听的声音一部分是来源于它独特的演奏技巧,它常用的技巧主要在气息、手指和舌吐方面,例如强弱音、滑音、虚指顫音、打音、单吐、双吐等,以气息、滑音、虚指颤音为例具体来谈:
1.气息的运用
为使所吹奏出的旋律自然、优美动听,音符丰满、结实、干净,我们必须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葫芦丝的簧片象鸟舌,高音细窄,低音宽厚,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其它民族管乐(如竹笛、箫、唢呐)高音吹奏气息急,力度强,低音相对小。而葫芦丝的中音fa、sol、la(葫芦丝的音域低音mi到中音la)则需要较弱的气息,低音则需要较fa、sol、la的气息大些,反之则不响甚至影响其寿命,学员必须掌握这一规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呼吸,呼入的气息较浅,呼出的较弱,这样的呼吸不能保证演奏乐器时对气息的需求。我们可以通过吹奏长音练习和无声练习来满足演奏的需求。把一小纸条放与唇前,做吹气练习,看被吹动的小纸条颤动的是否均匀。吹纸条时注意呼吸均匀,气息尽可能长些,也可将气流平缓的吹向自己的手心(称拜佛法),此时气流流速的强弱和长短可被感觉和控制。在吸气过程完成后,进行呼气阶段的练习。此时经过腰肌和横膈膜的控制,将吸入的气息保持住,使气息均匀的缓慢呼出(快吸慢呼),呼出的气流应平稳均匀,不可忽强忽弱,要灵活的把握呼吸量,不能使肌肉和气息紧张而影响效果。通过一段时间的重复训练,就能逐渐驾驭对气息的控制和运用了。
2.滑音技巧
葫芦丝是一种“女性化”的乐器,它的歌唱性特别强,滑音演奏出来的旋律简直可以用“柔情似水”来描述。滑音分上滑音和下滑音,上滑音演奏方法是手指由低音孔向高音孔斜向上450角方向推抹后抬指并回环到原位上空。同时,气息逐渐减弱。下滑音则反之。由于这一特殊柔美的魅力,要求我们感知手指接触音孔时的感觉,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及,要恰到好处,可以说,这一技巧直接影响到音色的优美程度。
3.虚指颤音技巧
虚指颤音在葫芦丝演奏中,就像弦乐的揉弦一样必备又独具特色,有了它,你的曲子听上去就是有那么一种特有的“傣味儿”。值得一提的是虚指颤音在很多教材上也称之为隔孔打音,笔者认为“打”的叫法颇为不妥,如果注意力都在打上,虚指颤音就会出问题,这也是很多爱好者玩了很多年还是觉得不够味道。笔者认为称“扇音”还是更妥切。
(三)音乐作品风格分析
1.了解乐曲的创作题材
作曲家们的创作大多基于对生活的了解和感受,除直接引用民歌或民间音乐进行加工、创作外,更多的是提炼和吸收民间音乐的音调、节奏、调式、结构等,创作出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言。题材主要有三类,第一类多是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民间的生活风俗。如《蓝色的香巴拉》,通过对藏区风光诗意性的描写,展现出一幅雪山仙境的画面,在表现形式上,运用了藏蒙音乐特殊的三四度颤音,抒发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第二类多取材于民族民间音乐和民间的美丽传说,描写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以及各族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如《木鼓神韵》和《打跳欢歌》,两首乐曲分别采用了佤族的神圣乐器木鼓和纳西族“三步一跺脚”的打跳音乐,体现了佤族和纳西族儿女善良、淳朴的民族性格和勇于进取创造的民族精神。第三类多是直接抒发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情感的作品。如《断桥残月》,以许仙白娘子的爱情传说为导线,运用江南音乐的风格,引发出作者对生活的感悟,通过现代作曲技法表现出自己战胜困难走出困境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
在认识题材后,还要运用聆听、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加深对某些作品的音乐结构和风格的感受体验。葫芦丝演奏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作品比较多,通过几首作品的学习和聆听,可归纳出各自的风格。如维吾尔族的节奏风格,藏族的,演奏时一看到这些节奏时就知道是那个民族的音乐风格了。在学习中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作品的音乐结构,会辨识各个乐段的特点和界限。如《竹楼情歌》(李海鹰版),为单二部曲式,由引子、A部(慢板)、B部(快板)、尾聲构成。引子绘出了全曲的意境,节奏较自由,A部(慢板)舒缓、抒情,B部(快板)热烈、煽情,注意单双三吐的连接,速度较快,尾声借用A部主题减弱结束;《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照版),为一部(复乐段)曲式,由A段、连接、A段、结尾构成,全曲速度统一,无快板,尾声在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进行下,收尾结束于mi音(属音)作开放终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四)对作品情绪和情感的理解
音乐的整个进行过程其实就是情感的呈现与转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情感这条线,
采用情境与联想的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作品中的情绪和情感,获得心灵上的审美愉悦。如《月光下的凤尾竹》(和照版),学习时应创设具体的情境带入,“在一个幽静的夜晚,在柔和的月光下,倚着凤尾竹林,自己仿佛一个精灵要在这里翩翩起舞,此时身边还有条小溪,听着溪水流动的声音,我们用滑音技巧去模仿,随着音符手指在流动……”,这样简单的情境再现,让学生既可理解乐曲的情绪和情感又掌握了演奏技巧。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小故事甚至多媒体,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感受的基础上,搭起一座通向缤纷多彩的音乐世界的桥梁。
三、葫芦丝教学规范
(一)规范葫芦丝教学
1.注重基础,加强技术的规范
葫芦丝演奏主要是气、指、舌三部分的相互配合,因此在初学时期要严格规范学习流程,有计划的加强节奏、手指和指法的练习,掌握气息的要领。
2.深入实践,加强教学规范
在了解中还发现,大多数的葫芦丝教学还处在初级阶段,教学法也在探索期间,葫芦丝教师大多借鉴已成形的(例如竖笛、口风琴)教学法和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改编后应用。在授课形式上多采用中小班教学,学生水平和年龄接受程度不一,大多单纯为了学乐曲,一学期就学三四首,也导致不少学生丧失了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入适合学生的科学、系统、规范的训练,在基础学习的同时加入趣味性和音乐素养,把葫芦丝教学深入下去,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让他们少走弯路。
(二)培养学习兴趣
1.由浅入深,培养学习兴趣
如在初学时,先教授mi、re、do三个音(全文默认全按作sol的指法),加入节奏游戏,填鸭式的创作体验,再引导学生学习低音si、la、sol,然后总结在手指与气息上的区别,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用伴奏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在培养学生二度创作体验的同时又培养了学习葫芦丝并不难的意识,既实现了知识由浅入深的学习有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建立自信,爱上吹奏
在学习了mi、re、do三个音后即可学习稍微改编的《小羊羔》和《摇啊摇》等小乐曲,来增加学生学生的自信心,在熟练后还可以用低音si、la、sol的指法来演奏,让学生不觉得会有枯燥无味,反而觉得有些成就感;在后续的学习中加入些简单流行音乐,如《荷塘月色》、《龙的传人》和《小苹果》等乐曲,加大学生的学习劲头,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自信心得到加强,慢慢会爱上吹奏葫芦丝。
3.提供舞台,促进学习
学习一段时间后,可以用竞赛的方式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在表演的同时还要求演奏姿势和形态表演,并根据表演评出优秀表演奖、优秀气质奖、优秀小团队奖等,在表演中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彼此促进。
四、结语
葫芦丝课程的推广,使得葫芦丝学习队伍日益壮大;葫芦丝教学在中小学普及开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及综合素质。葫芦丝课程的普及,会促使更多的人喜爱并学习葫芦丝演奏,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李佳瑜.葫芦丝教育普及的现状观察——以开封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3.
[2]孟猛.傣族传统葫芦丝及其音乐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作者简介:史晓光(1988—),男,汉族,河北尚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音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