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史国内研究述评

2015-04-30杨昕沫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边境贸易中俄关系中俄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5-0091-05

中国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即便是再严格地计算,至今亦有百余年的历史,若从康熙时期的萌芽状态算起,则有三百多年。其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研究角度不断变化,日益成熟。研究内容上,清代的中俄关系史研究注重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和疆域变化,因接触而发生的中俄边境居民贸易和中俄经济方面的交涉开始引起一部分有识之士的注意。民国时期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在继承清代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内容更广泛,涵盖了中俄关系的方方面面,更是出现了《中俄早期贸易考》这样专门论及中俄经贸关系的著作。研究方式上,清代的中俄关系史研究较注重史实的考据,研究者甚至会亲赴实地进行考察。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在开眼看世界后吸纳了西方学术研究的特点,开始对中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和综合分析,并引入外文资料和大量统计数据。杨端六与侯厚培编著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一书就是用统计数据记录了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其中包括1864—1928年间的中俄贸易。研究角度上,清代特别是清后期,针对沙俄不断侵扰我国三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的研究多以“防俄宜先”、抵御俄患为角度。民国时期的中俄关系史则开始将中国对外关系及中俄关系置于国际大环境中进行研究。如武堉干在评论中俄《瑷珲条约》的严重后果时就曾将其中的中俄“贸易免税”条款与清政府同列强约定的“海关协定税则”进行比较。

可见,中俄经贸关系史研究作为中俄关系史研究的一部分,出现的时间是在清末期,而作为专门的研究方向著书立说则是民国时期,后因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幻而未有太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真正的发展与繁荣。黑龙江地区在中俄经贸关系中的地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查阅资料和借鉴前人观点的基础上,笔者将20世纪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史的国内研究状况,按时间顺序划为三个时期并着重论述第三个时期:(一)清末及民国时期,此时期的中俄边境贸易研究多注重记述由俄国侵占我国黑龙江流域而引发的中俄早期贸易接触;(二)20世纪50-70年代,服从于政治利益的中俄关系史研究“选题多集中在领土边界和对俄交涉上,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三)改革开放至今,中俄关系史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研究的速度和规模、著作的内容和视角都超过以往任何时期。当和平成为中俄边境地区的常态时,经济关系和经贸交往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黑龙江地区也再次成为中俄关系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黑龙江流域,很早便出现在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著述当中。除去边界问题(领土问题),研究最多的当属发生在这一地区的中俄经贸关系了。在被视为中国最早研究中俄关系史的著作《朔方备乘》中,作者就以专篇记载了黑龙江地区的中俄互市贸易。其后,徐世昌的《东三省政略》、民国立法院秘书处统计科编的《近世中国国外贸易》、杨端六和侯厚培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武堉干的《中国国际贸易史》、刘选民的《中俄早期贸易考》、东晖的《中俄贸易概述》、沈光沛的《中俄贸易概观》中都有对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的记述和研究。此外著名的《东方杂志》也曾专门刊登过《中俄贸易之检讨》、《中俄贸易之过去与将来》和《中俄贸易与华茶销俄之今昔观》等文,这些文章都为我们研究清代及民国时期中俄边境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史实及资料。

1949年以后,中俄关系史研究深受中苏(俄)两国两党关系影响。建国后对苏“一边倒”政策推动了中苏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两国进出口贸易额从1950年的3.3844亿美元,发展到1959年的20.97亿美元,20世纪50年代因此也被称作中苏经贸合作的黄金年代。黑龙江省对苏联远东地区的边境贸易也是始于此时,并在1959年达到最高。但经贸关系的火热并没有推动中苏经贸问题研究的兴起,反而因与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的“亲密”关系令我们深信“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不可能发生领土问题的争论,即使发生争论,也可以用互相让步的方法来解决。正因为我们不愿意首先提起历史上沙皇俄国曾经掠夺过我国大片领土等等这些不愉快的往事,所以整个50年代我国史学界从未注意中俄关系史的研究”,研究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的著作更是几近为零。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逐渐发展到公开论战,并影响两国史学界对中苏关系的研究。“苏联的俄中和苏中关系研究也配合苏联政府对华政策的需要,违背历史事实,重新为沙皇俄国的侵华政策辩护;并批判中国的‘大汉族霸权主义,攻击当代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加之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苏边境冲突不断,从擦枪走火发展到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边疆地区和边界问题开始受到我国重视,因此作为前沿阵地的黑龙江省早在60年代初期便开始了对俄研究,成立了苏联远东研究室,该研究室也成为当时全国14个重点地方科研机构之一。

进入70年代,针对苏联史学界歪曲中苏关系特别是中苏边界形成的历史,我国多部研究沙俄侵华历史的著作问世,其中既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沙俄侵华史》一类的通史类著作,也有《血与火的历史——沙俄霸占我国江东六十四屯的暴行》一类的图文并茂的通俗读物,同时各边疆地区也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研究基地,出版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著作,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黑龙江近代历史大事记(1840—1949)》、《东北近百年史话》、《沙皇俄国是怎样侵略中国的》,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的《沙俄与东北》。这一时期的中俄关系史研究虽有很大发展,但仍是以侵略与反侵略、掠夺与反掠夺作为研究视角,《沙俄与东北》一书的编者认为“东北地区中俄关系史的主导面,即侵略与反侵略斗争,它是贯穿于东北地区中俄关系史中的一条主线”,即便是讲述中俄经济关系,也是要“注意发掘经济主面的侵略与反侵略内容”,这无疑代表了当时绝大多数研究者的研究立场。而有关中俄贸易关系的研究,笔者仅见张左系的《沙俄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在我国对内发展国民经济、对外拓展国际贸易的大背景下,中俄关系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中俄经贸关系的历史、现状、前景等逐渐成为热门课题,“黑龙江”、“边境经贸”等关键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国中俄关系史研究的著述当中。现将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十余年间已出版的研究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的著作、论文及译作等简述如下:

我国史学工作者编写的关于或涉及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史的专著,主要有孟宪章主编的《中苏经济贸易史》和《中苏贸易史资料》、张凤鸣的《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张宗海的《远东地区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黄定天的《中俄经贸与文化交流史研究》、薛君度和陆南泉的《中俄经贸关系》、殷剑平的《早期的西伯利亚对外经济联系》、孔经纬的《新编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史》、谢春河等的《黑龙江流域发展简史》、宿丰林翻译的《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厅的《黑龙江边境贸易概况》等。

关于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经贸关系史的论文也有百余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专门研究黑龙江地区中俄(苏)边境经贸史的。主要有郭蕴深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后中俄黑龙江沿岸的贸易》和《论中俄黑龙江地区的贸易》、聂蒲生的《论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边境贸易的历史渊源》、宋魁的《黑龙江省同苏联边境贸易的回顾与展望》、孟繁策的《中俄黑龙江边境贸易的历史回顾与展望》、赵德海的《黑龙江省边境贸易30年回眸》、徐彦波的《黑龙江省对俄边贸的回顾与展望》、彭传勇的《论晚清黑龙江沿岸的中俄贸易》、祁学俊等的《民国时期的黑河与海兰泡边境贸易》、陈圣雷的《中俄黑龙江边境贸易的研究(1858—1917)》。

(二)内容涉及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经贸史的。一类是在研究黑龙江地区中俄经贸关系中涉及的,如王英利的《清代黑龙江中俄经贸若干问题探要》、张凤鸣的《试论黑龙江地区与沙俄的贸易》和《19世纪后半期黑龙江地区与俄国远东地区的贸易》、张宗海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经贸关系的历史回顾》和《俄苏交替时期与黑龙江地区的贸易》、饶良伦等的《九一八事变前黑龙江地区的中苏关系》;一类是在研究中国东北对俄经贸关系时有所涉及的,如郭蕴深的《伪满时期东北地区的对外贸易》、《1908—1931年间东北北部的对外贸易》和《十九世纪末俄国与中国东北地区的贸易》,杨玉林的《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的对苏贸易》,徐兆杰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中国东北地区的边贸合作》,杨学峰的《浅析早期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边境贸易的特点》,孔经纬等的《本世纪20-80年代中国东北地区对苏贸易关系》,王汉义的《中国东北五口对苏贸易史(开埠一1931年)》,季志业的《论东北地区的早期中苏贸易》,付博的《1840—1949年东北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还有一类是在研究中俄经贸史时有所涉及的,如郭蕴深的《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俄中贸易》、宋魁的《苏中边境贸易》、徐景学的《中苏在远东的边境贸易与我们的对策》、祁学俊的《建国后的边境小额贸易》、刘宝荣的《中苏边境地方贸易发展的回顾与展望》、谢春河等的《浅析十七一十八世纪中俄的早期贸易》、宿丰林的《中俄贸易史溯源》、黄定天的《(尼布楚条约)前的俄中经济关系史》、孙秀峰的《中苏边境地区的经贸合作》、郦永庆的《早期中俄贸易研究》、金昭的《从中俄(苏)政治经贸关系的建立历程看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卢明辉的《清代前期中俄边境贸易关系及其对北方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赵德海的《中俄边贸60年回顾与展望》。

(三)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经贸关系史中的专题性研究。涉及互市贸易的论文有:成榕等的《从黑河一布拉戈维申斯克看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轨迹》、丁荟语的《中俄边民互市贸易今昔谈》和《从历史轨迹看中俄边民互市贸易的发展》;以口岸为研究视角的论文有:高婷婷的《黑龙江沿岸中俄边境瑷珲口岸贸易(1896—1932)》、许方球的《黑龙江省口岸与中俄边贸》、黄定天的《黑龙江地区海关的设立及其殖民地化》;研究茶叶、鸦片、烧酒贸易的论文有:郭蕴深的《中俄黑龙江地区的茶叶贸易》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俄黑龙江乌苏里江沿岸的烧酒贸易》、吕一燃的《清末民初的禁烟运动与俄国在中国边境的鸦片贸易(1906—1917)》、杨慧等的《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茶叶贸易》等。另外,郭蕴深的《中俄瑷珲贸易》、祁学俊和韩来兴的《(瑷珲条约)确定了中俄黑龙江边境贸易的合法性》等。

(四)译文类。O.B.扎列斯卡娅的《1920—1930年中国东北与苏联远东地区的经贸关系》和《苏俄阿穆尔州与中国东北边境地区1917—1924年间的经贸关系》、季米特里·包兹特涅耶夫编辑的《十九世纪俄国同中国东北地区的边境贸易》、米·伊·斯拉德科夫斯基的《19世纪下半叶(中日甲午战争前)的俄中经济关系》和《1928—1936年的苏中贸易》等。与这一时期出版的专著相比,论文类的研究更注重资料的挑选及一些史实的考证,因此更加言之有物。

一些机构和研究工作者还编辑、整理和出版了一些关于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史的工具书和档案资料集。(1)地方文献资料方面,一类为政府编订的志书,可见于黑龙江省各地县志、海关志和地区志中各地与俄(苏)的具体经贸关系,这一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如黑河,不仅有不同版本的县志,也有黑河年鉴,还有黑河海关志(1909—1998)等。此类地方性资料记录了当地对外经济贸易的历史、相关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另一类为一些边境地区编制的研究本地历史、文化、政治等问题的论文集,如《绥芬河通贸兴边论文集》、《瑷珲文史资料》等。还有一些地方人士撰写的著作,此类作品多讴歌自己家乡的巨大变化,如《东北亚的呼唤——黑河开放纪实》、《可爱的东宁》等。(2)黑龙江省政府编订的《黑龙江年鉴》、《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黑龙江商务年鉴》、《黑龙江省情》、《黑龙江四十年巨变(1949—1989)》、《黑龙江经济发展五十年》、《黑龙江文史资料》、《黑龙江志稿》等,其中都有关于黑龙江省对外经济贸易的历史和现状的记录,以及大量可靠的统计数据。当然,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一些数据的统计口径也不同,研究者须多方查对才可使用。

综观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十余年问的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经贸关系史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对下述问题达成了共识:

(一)关于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历史分期。如清代主要以中俄《尼布楚条约》、《瑷珲条约》为划分标志;民国时期主要以中俄两国身份名称的变化为划分标志;对于研究最多的中国改革开放至今的中俄(苏)两国黑龙江边境贸易,大部分学者普遍认为,边境贸易经历了恢复(大致为20世纪80年代)、高涨(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低潮(1994年至90年代末)、平稳(21世纪前10年)四个阶段。

(二)关于某些中俄条约对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发展的影响。认为《尼布楚条约》令中俄边民互市合法化,双方通商往来更趋经常化。通过《瑷珲条约》,俄国正式取得了在黑龙江沿岸贸易的权利,加之恰克图贸易的衰落,黑龙江地区日渐重要。在“19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江地区的贸易均在沿江地带进行”。但《瑷珲条约》只对中俄边境贸易作了原则规定,“两国所属之人互相取和,乌苏里江、黑龙江、松花江居住两国所属之人令其一同交易,官员等在两岸彼此照看两国贸易之人”。“奕山根据《瑷珲条约》第二条之规定,拟定了通商细则14条。其第一条规定‘通商后两国卖货俱不征税,成为黑龙江边境贸易百里不纳税的最早规定。”《瑷珲条约》签订后,“清末屡有”与俄国“贸易免税之规定……以后驯至各国相继效尤。此实为我国陆路贸易失败之大症结,其有阻于我国陆路贸易之发展,亦正不下于海关协定税则也”。

(三)认为黑龙江地区的中俄贸易联系,是在两国军事冲突和战乱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之后又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中俄两国国内政局更迭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认为边境贸易有别于一般贸易,更需要国家的支持,由于边境地区偏僻的地理位置,发展建设上的历史欠账,加上边境贸易本身批量小、周转快的特点,两国中央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经贸关系,确定贸易重点,特别是要对边境贸易给予恰当的定位,对边境地区和边境贸易在政策上实行倾斜和支持。

(四)关于包括黑龙江省在内的中俄边境贸易的未来发展。学者们普遍持乐观态度,但是在肯定的同时也认为中俄边境贸易存在各种实际困难,机遇与挑战并存。他们认为中俄两国关系进入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近年来中俄边界问题的解决,为两国区域合作清除了障碍,而无论是从地缘优势还是从人文因素上考虑,中俄两国边境毗邻地区的边贸互补性都很强。

第二,回顾与展望、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要为现实服务,近年来,很多研究中俄边贸史的学者在回顾历史之后,提出自己某些前瞻性的观点。正如孟宪章先生在《远东地区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一书的序中写的:“不是为讲历史而讲历史,而是立足于现实,针对有关问题对历史作必要的回顾,以便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

第三,开始关注由边境贸易引发的其他问题。如海关问题,主要有黄定天的《黑龙江地区海关的设立及其殖民地化》、邹继伟的《20世纪初黑龙江沿岸的瑷珲海关》、鞠海娜的《试论二十世纪初黑龙江沿岸的俄国海关》。如人员流动问题,主要有张宗海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的跨国人员流动潮及其负面影响》、张阳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黑龙江沿岸中俄移民情况略谈》、万红的《试论二十世纪前期中俄黑龙江沿岸移民活动》。如文化交流史问题,主要有谢春河的《试论中俄黑龙江界江文化》、祁学俊的《俄罗斯文化对黑河文化的影响》、杨昕沫的《黑河市与俄阿穆尔州的文化交流研究》等。

当然,这一时期的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史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从研究内容上看,日伪时期黑龙江地区中俄边境贸易的研究很少。1932年日伪当局接收了中国东北海关,控制了中国东北的贸易,所以若查找中方档案资料和海关文献,大部分学者认为“1940年以后,中国东北与苏联的贸易完全停止了”。但当时的中国海关总署对1941年以前的贸易统计是不包括东北地区的。可见,这一时期的中俄边境贸易即便有也是很少,但对于研究黑龙江地区包括东北地区的中俄边境贸易史来说,若能补上这一环节依然是有意义的。同时,对民国时期的贸易史研究也是不够的,而这方面的档案资料并不算少。从研究方式上,信息技术的进步、统计信息和网络资源的共享给史学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一些数据研究者可以做到足不出户便可进行查询,而不是如前辈必须要翻阅档案或亲赴某地查询史料。但笔者在翻看某些作品时发现一些数据或没有来源,或其注明的来源根本就不存在,或与所注来源的数据有出入。

伴随着中国的中俄关系史研究,一些科研机构应运而生并促进了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的发展。1963年,特别针对苏联问题研究,苏联远东研究室在哈尔滨成立,成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西伯利亚研究所(今俄罗斯研究所)的前身,主要从事苏联远东历史、经济、社会、民族、文化、中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50年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累计出版相关著作150余部,发表论文1400余篇,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中俄关系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有关中俄关系史特别是中俄经贸史的著作,如郝建恒等的《历史文献补编——十七世纪中俄关系文件选译》和《中俄关系史译名辞典》,孟宪章主编的《十七世纪沙俄侵略黑龙江流域编年史》、《中苏经济贸易史》和《中苏贸易史资料》,徐景学的《西伯利亚学与中国》,侯育成的《十七世纪中俄关系》(译著),徐昌翰等的《19世纪俄中关系》(译著),宿丰林的《早期中俄关系史研究》、《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文化交流史》、《远东俄中经济关系(19世纪-20世纪初)》(译著)、《俄国各民族与中国贸易经济关系史(1917年以前)》(译著)和《清代恰克图互市研究》,张宗海的《远东地区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张凤鸣的《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等。该院学者们承担了多项有关中俄经贸史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如中俄地方经贸关系及西伯利亚与远东的开发开放、中俄边境贸易史、俄中与苏中经济贸易关系史、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俄罗斯远东与中国、黑龙江省对俄东部地区经贸战略研究等。撰写多篇研究报告,如《放宽对苏边贸政策的建议》、《俄清理灰色清关对我省对俄经贸合作的影响及对策建议》和《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沿边开放战略问题研究》等。创办了我国最早的苏联问题研究专业期刊《西伯利亚与远东》(现名为《西伯利亚研究》),主要发表有关俄罗斯特别是俄罗斯西伯利亚与远东的政治、经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承办《中国一东北亚国家年鉴》和《黑龙江年鉴》。可以说,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在促进我国的中俄关系史研究和推进中国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白晓光]

猜你喜欢

边境贸易中俄关系中俄
对边疆的法律治理:基于安全、经贸与环境议题的考察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关系迎来美丽时刻
缅甸与孟加拉国边境贸易增加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内蒙古向北开放发展研究
浅析中俄能源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俄罗斯欲在南海有何作为?
中俄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