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俄产业内贸易结构分析

2015-04-30郭力

西伯利亚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工业化中俄两国

郭力

中图分类号:F752.7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4)05-0028-05

尽管中俄贸易额不断攀升、中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两国贸易仍存在许多问题:贸易集中度高、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贸易投资效应小等等,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贸易结构问题。在两国贸易高速发展的今天,贸易结构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国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世界贸易研究表明,产业内贸易有利于优化贸易结构,比产业间贸易更具发展潜力。中俄之间发展产业内贸易,有利于优化两国贸易结构,促进贸易可持续发展。根据产品内容分类,可以将国际贸易进行如下两种分类:(1)产业间贸易是指一个国家进出口产品归属于不同产业部门;(2)产业内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进口某种产品的同时也出口该种产品,参加贸易的产品大多为同一种产品的中间产品。

一、产业内贸易指数衡量方法

随着产业内贸易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测算产业内贸易水平的评价指数,这类评价指数包括:20世纪70年代先后提出的格鲁贝尔-劳埃德指数(G-L)、修正后的阿基诺指数、修正后的G-L指数,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巴拉萨指数等。产业内贸易指数是用来测量一个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数,该指数选取的数据来源于同一类商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当某产业存在这种互补性的贸易需求时,该指数就具有较好的测量性,越在高位的分类中越能体现出该指数的可信度。本文利用G-L指数测定公式来计算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

GL=1-|C-J|/(C+J)

式中,C和J分别表示某产业或某类商品的出口量和进口量。GL值是在(0,1)取值范围之间,它衡量的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GL趋近于0,说明产业间贸易发展水平很低,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高;GL趋近于1,说明产业间贸易发展水平很高,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较低。G-L指数作为当今推广使用最为广泛、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内贸易判定指标,它将贸易总体划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两个部分。一国在面对广阔的国际市场时,需要快速调整自身的生产能力,其生产能力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及该指数的增加值来衡量。产业内贸易指数是一个敏感性较高的指标,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的发展变动。

二、中俄产业内贸易结构测度

(一)中俄各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

本文在计算中俄产业内贸易时,中国对俄罗斯的出口额用C表示,中国自俄罗斯的进口额用J表示。产品分类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第三次修订标准(SITC Rev.3)(联合国发布),采用SITC三分位数据进行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以STIC3分位计算的中俄产业内贸易并不活跃,中俄贸易模式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SITC0类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与SITC1-9九大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相比较,STIC0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从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动趋势来看,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制成品方面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较高,这与中俄两国以制成品贸易为主的贸易结构一致。在制成品中,SITC5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该指数在2001-2013年间呈现逐渐上升趋势,2006年以后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0.5以上,2012年产业内贸易指数最高,达到0.82。除了SITC5类产品,其他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001-2013年间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例如,SITC6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001-2005年平稳上升到0.86后,呈现波动下降,2008年为0.44,2009年为0.89,2011年为0.67,2013年为0.64。SITC7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在2004年以前一直保持在0.5以上,2004年以后呈现下降趋势,至2013年已下降到0.03。若将产业内贸易指数大于0.5视为产业内贸易,将产业内贸易指数小于0.5视为产业间贸易,则中俄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如表2所示。

(二)中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分析

根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选取数据计算中俄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结果分析,中俄两国贸易大多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维持在低位,2001-2013年,产业内贸易平均水平维持在20%~30%,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而且2003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9年短暂回升之后又开始下降。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从2001年的0.21下降到2013年的0.12,处于不断恶化的状态。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波动较大,在2009年达到峰值(0.48)后最近四年开始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在2002-2004年期间处于较高水平,但后来出现明显下降,一直维持在25%左右。

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进一步分析验证中俄贸易结构发展趋势发现,中俄贸易主要为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初级产品产业内贸易进入下降通道;劳动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变化较大,近四年开始下降;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产业内贸易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上。中俄产业内贸易水平并没有随着贸易额增长而有所上升,而是进入下降通道。这说明中俄各类产业之间非平衡发展,越来越多的两国产业之间进行了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优势互补。

三、影响因素分析

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通常分为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在研究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时,应该主要考虑国家层面的影响因素:需求偏好差异、市场规模差异、国外直接投资、两国文化相似程度、工业化程度差异。

(一)需求偏好差异

在分析两国的需求偏好时,通常采用人均GDP之差来界定两国的需求偏好差异。这样的界定是以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为依据的,人们的消费需求偏好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一般来讲,高收入水平人群消费水平较高,低收入水平人群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相似人群的消费结构与消费习惯相似。随着全球人员、文化的融合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消费层次相似人群的消费理念、消费需求也在不断趋同。所以,理论上用人均GDP之差界定需求偏好差异是合理的。

林德尔指出,一国产品出口是建立在国内需求基础上的,而消费需求又与人均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所以分析两国贸易中,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近,则其消费需求相似,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相对较高;如果人均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其消费需求相差较远,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相对较低。

由图1可以看到,俄罗斯人均GDP高于中国人均GDP,其人均收入平均高出中国人均GDP829.45美元,折合人民币5000多元。俄罗斯已经进入中等高收入国家,而中国尚处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边界线上。人均收入差距代表了两国消费需求的差异,林德尔指出,两国消费需求越相似就越有可能发展贸易,其产业内贸易水平就越高,反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可见,如果用人均收入水平衡量消费需求是合理的话,则中俄之消费需求相差悬殊是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市场规模差异

规模经济有效理论认为,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首先出现在本国市场中,只有国内市场大量生产某种产品,才有可能具备出口该种产品的实力。所以,国内市场容量决定着一国的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容量大则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市场容量小则不具备规模经济的条件。

实际运用中,研究人员经常用GDP来衡量一国的市场规模,因为理论认为,GDP值大则市场容量大,进而具备产生规模经济的条件;而GDP值小则市场容量小,不具备产生规模经济的条件。本文用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的GDP值来衡量两国的市场规模。

由图2可知,中俄两国GDP差距较大,而且从图形上看到,两国的GDP之差呈扩大趋势。十年间中国的GDP增速较快,2001年中国的GDP为12979.5亿美元,到2011年已经增长到35478.9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10%。俄罗斯GDP增速较慢,2001年其GDP为2729.3亿美元,2011年GDP上升到4331.9亿美元,年均增速不到5%。如果GDP能够代表一国市场规模的话,那么中国市场规模远大于俄罗斯市场规模。这意味着相对于俄罗斯,中国拥有足够大的市场规模去充分发挥本国规模经济效应。

研究认为,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成正相关关系,但同时实践研究也表明两者的关系是不确定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是否是正相关关系呢?如果GDP确实能代表一国的规模经济效应的话,那么应该是正相关的,即中俄两国规模经济差异越小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中国与俄罗斯之间规模经济差异越大则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中俄两国之间GDP相差悬殊,2011年中国GDP相当于俄罗斯GDP的13倍,可见市场规模差异较大是两国产业内贸易水平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国外直接投资

大量研究表明,对外直接投资可以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众所周知,投资与贸易是相辅相成的,相互投资促进贸易发展,同时贸易发展也带动了相互投资,这就是所谓的贸易的投资效应与投资的贸易效应。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中美贸易的投资效应与中美投资的贸易效应比较明显,而且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产业内贸易发展起了主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中美产业内贸易中,美国对华直接投资的贡献率达到59.6%。

相比之下,中俄之间相互直接投资几乎没有对两国贸易发展产生作用。近年来,虽然中俄贸易总额飞速增长,但是中俄之间的相互投资额并没有伴随贸易增长而增长,甚至其发展变化似乎与贸易的发展变化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可见,中俄之间相互直接投资长期游离于中俄贸易之外,相互的直接投资总额远低于贸易总额,投资的贸易效应微乎其微,更谈不上促进两国产业内贸易发展。下面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为基数,分析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

由图3可知,2010年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为0.35亿美元,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为30.17亿美元。可见,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非常小,远低于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额。中美贸易中,对华直接投资是促进中美产业内贸易的主导因素;但是中俄贸易中,直接投资对中俄产业内贸易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其主要原因就是俄罗斯对华直接投资额非常低下,无法产生巨大贸易效应。所以,促进中俄相互直接投资,使得投资与贸易相互匹配,是促进中俄产业内贸易发展的重要方面。

(四)文化差异

产业内贸易中引入文化因素主要是依据林德尔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认为需求偏好主要与收入水平相关,后人在其理论基础上研究认为,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两个文化背景相似的国家,其消费需求也比较相似,从而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高;两个文化背景相差较大的国家,其消费需求差异也大,从而产业内贸易水平就相对较低。

中俄两国文化差异很大,中国文化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崇尚“仁”“义”“礼”“智”“信”。由于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倾向于中庸,倾向于“与邻为善”。世界历史上,西方航海史都是一部部血淋淋的殖民主义史,唯有中国的郑和下西洋是以与邻为善、传播中华文化为目的。俄罗斯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由于俄罗斯历史改革和横跨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的影响,俄罗斯人的性格呈现出“极端化”,主要体现在崇尚发达的欧美国家,瞧不起发展落后的国家,在与中国人的交往中常常表现出“高”姿态。这种心态对贸易的直接影响就是:俄民众倾向于购买欧美货,不屑于购买中国货,即使是购买中国货,也要再三压低价格。文化差异还表现在两国民众消费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注重储蓄,即使在当今中国存款储蓄利率远低于物价水平的情况下,中国的储蓄水平也远高于世界平均储蓄水平;而俄罗斯居民倾向于超前消费,尤其是在通货膨胀和卢布贬值的情况下,俄罗斯人不愿意坐等手中的钱不值钱,更愿意及时消费、超前消费。

文化差异与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呈负相关,文化差异越大,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的差异也就越大,两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就会越低。中俄两国文化差异较大,是两国产业内贸易程度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工业化程度

工业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工业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工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水平就低。产业内贸易最早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并且产业内贸易程度与工业化程度、经济发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在对中国工业化程度的分析中,中外学者和机构对中国产业化发展程度的认识是相同的,即中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在对俄罗斯工业化发展程度的分析中,由于受资料限制,目前看到的文献中没有专门研究俄罗斯工业化发展,不过从人均GDP、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三个因素分析俄罗斯的工业化程度,笔者认为俄罗斯也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由于工业化发展程度与产业内贸易水平呈正相关,所以中俄两国工业化程度的相近有利于两国开展产业内贸易。但是上文已经提到,产业内贸易一般发生在工业化程度高,即后工业化国家之间,中俄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尚不属于后工业化国家。中俄两国尚须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好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从而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责任编辑:安兆祯]

猜你喜欢

工业化中俄两国
俄罗斯快递与中俄国际快递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强强联合!中俄将在航天领域深度合作
中韩海域划界首轮会谈成功举行
美想用亚洲反导网罩住中俄
“两国”演义
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奋斗的青年工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