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背景下的舞蹈教学改革思路浅述
2015-04-29拥措拉姆
拥措拉姆
【摘要】舞蹈教学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越来越激烈,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日益消亡和流失,其中也包括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因此,在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背景下,将舞蹈教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就当前舞蹈教学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意见,以期促进舞蹈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学;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
一、相关背景和意义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作为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对其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是随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各个国家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碰撞更为激烈。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西方文化,作为更主流、更现代、更强势的文化对与其它文化不断深入的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创新、发展等存在极大的限制与阻碍。
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极大地为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先后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以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以及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基地、保护中心等,并确立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持续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大量的非物质文化原生环境的消失,对其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民间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消亡和流失的困境。而舞蹈教学将教育的传承功能有效的运用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上,是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保护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并且,通过将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与舞蹈教学的有效结合,也是促进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舞蹈教学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的现状
(一)整体课程较少
在当前舞蹈学院的舞蹈教学中,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的整体设置仍然偏少。在大约20多项主修课与训练课程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只有两个科目。另外,由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属于主修课,面向的学生面更为狭窄,并且由于血缘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导致了选择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也更少。通过对部分舞蹈学院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选择现代舞专业的学生最多,高达45%;选择芭蕾舞专业的学生约32%;而选择外国民间舞蹈的学生占比11%;选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生也仅仅只有12%。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践的调查中发现,当前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大部分的教学教材比较陈旧,对教材内容未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且在教学中的模式也较为单一,对学生的教学偏于条块化,基本上只是将教材上的动作进行分解,逐一训练,最后再进行组装的模式,导致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未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教学的质量并不理想。
(三)教学思维落后
在当前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单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师也是受到单一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因此,导致了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思维落后,缺乏创新精神,使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改革和发展,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也不能结合时代的要求。
(四)缺乏文化的传承
在当前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学内容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实际上与鲜活的、传统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舞蹈学院的教学中,最多只是将舞蹈的形式进行了传承,而缺乏对民族民间舞蹈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导致了教学内容的空洞性。使得当前的教学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的作用还有待提高,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背景下的舞蹈教学改革
(一)加强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
加强舞蹈学院、舞蹈老师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并提高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宣传力度,引导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价值,并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责任和义务。增加在舞蹈学院中民族民间舞蹈的份量,保证民族民间舞蹈的课时,并扩大民族民间舞蹈的受教育面。以及对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缺陷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以促进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二)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
对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需对重新修订和更新教学的教材,增加更新颖的教学内容,并且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纳入在教材中,归纳整理传统的、鲜活的民族民间舞蹈,以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将福清渔溪镇一带描写戚家军抗击倭寇的《光饼舞》中的“犒军”、“烤饼”、“奔袭”等情节纳入在教学的内容中,增加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饱含激情。
(三)改革教学思维
由于当前舞蹈学院中老师的教学思维存在偏差与滞后,因此,可加强老师与民间舞蹈艺人、民间艺术团体的文化交流,有舞蹈学院建立起相应的文化交流机制,以培养老师的教学思维,增进老师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此同时,也可以直接聘请民间舞蹈艺人对学生进行教学,除了舞蹈形式的教学,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精神的传承。
(四)加强文化的传承
将舞蹈教学与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与保护相结合,搭建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舞蹈教育的桥梁,更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舞蹈,并通过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保护,也提高了舞蹈院校中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形成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局面,全面促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在当前的舞蹈学院中,虽然大部分都开设了民族民间舞蹈的课程,但是整体上学院与老师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较低,导致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较少,并且属于专业课,而选修民族民间舞蹈专业的学生也较少,都为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舞蹈学院和舞蹈老师还需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视程度,改善当前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才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落实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静.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语境下的舞蹈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35-36.
[2]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陈利敏.壮族民间舞蹈的教育传承现状及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9.
[4]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